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管好档案是维护本单位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准确把握新时期医院发展的特点,加强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对医院领导决策科学化、医院建设现代化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医院病理档案的特点及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 标签: 医院病理档案 特点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难定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并探讨其较难定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侵袭性颅内脑电图(iEEG)监测后行致痫灶切除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难定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及病变脑叶,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皮质发育不良(MCD)相关"难定位"难治性癫痫的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8例中,MCD 47例[轻微皮质发育不良(mMCD)12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35例],其他11例;MCD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磁共振阳性、致痫灶完全切除的患者预后更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致痫灶完全切除是影响MCD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3,Wald χ2=6.149,95%CI 0.07~0.56);MCD中,18例为单脑叶病变,29例为多脑叶病变,两组在疗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1)。结论MCD尤其是FCD是"难定位"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理类型;多脑叶病理改变尤其是多脑叶MCD是导致"难定位"难治性癫痫较难定位致痫灶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使用iEEG精确定位致痫灶及功能区可使多数该类患者在致痫灶切除术后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癫痫 大脑皮质 颅内脑电图 致痫灶 皮质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肾细胞癌患者,按照CCPRCC、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进行分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共纳入CCPRCC患者18例,占该时间段内本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的0.44%(18/4 110),年龄(49.5±17.1)岁,男11例,女7例;所有的CCPRCC患者均无肾肿瘤家族史,其中只有1例CCPRCC患者具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为间断的腰腹部胀痛,而另外17例均是体检发现,无相关症状。与ccRCC及pRCC组相比,CCPRCC组患者在终末期肾病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cRCC=0.291,χ2pRCC=1.161,均P>0.05)。CCPRCC组肿瘤最大径小于pRCC组(χ2=-2.280,P =0.027),但与ccR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9,P =0.565);CCPRCC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pT1a期,病理分期明显早于另外两组,且其总生存也较ccRCC组和pRCC组更好(P<0.05)。结论CCPRCC是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的一类肾细胞癌,患者较ccRCC和pRCC分期更早、预后更好。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8例经肾病理确诊为IgG4相关性肾病(IgG4-RKD)患者的特点和预后。患者血IgG4升高和低补体C3血症常见,其中9例符合急性肾病诊断,IgG4相关肾小管间质炎伴新月体肾炎3例,伴膜性肾病共2例。红细胞沉降率>60 mm/1 h的患者,肾小管间质急性损伤评分较高;免疫抑制治疗可使患者肾功能改善,其中3例复发。可见IgG4-RKD合并肾小球病不少见,应及时行肾病理评估。

  • 标签: 肾病 IgG4相关性肾病 IgG4相关肾小管间质炎 新月体肾炎 红细胞沉降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临床表现、影像和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6例LC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位置及大小、CT影像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特点,并与同期确诊的115例复合型小细胞癌(M-SCLC)对比。结果LCNEC患者中,男190例,女26例,年龄33~85岁,中位年龄65岁。首诊症状以咳嗽[106例(49.1%)]与痰中带血[48例(22.2%)]为主。肿瘤长径中位数4.7 cm,其中结节型55例(25.5%),肿块型161例(74.5%)。CT结果显示,LCNEC病变呈软组织密度,轻度强化的比例低于M-SCLC组(52.3% 比74.8%,P<0.001)。相反,LCNEC患者瘤体中出现坏死(87.0% 比 58.3%,P<0.001)及钙化(26.9% 比 2.6%,P<0.001)的比例高于M-SCLC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CNEC中的CK阳性率高于M-SCLC(99.0% 比 90.5%,P<0.05),而TTF-1阳性率低于M-SCLC(51.6% 比 67.0%,P<0.05)。LCNEC组Ki-67阳性指数在50%~80%间的比例高于M-SCLC组(41.2% 比 25.2%),而在80%~100%间比例低于M-SCLC(51.9% 比 72.2%),而两组CD56(91.7% 比 94.6%,P=0.336)、Syn(83.8% 比 84.7%,P=0.838)和CgA(54.8% 比 50.0%,P=0.63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主要位于TP53(54.5%)、RB1(36.4%)、KEAP1(18.2%)、MYC(18.2%)及PTEN(14.3%)等基因,肿瘤突变负荷(TMB)>25个突变/MB的比例为27.3%。结论LCNE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T影像和M-SCLC有特征性鉴别点,分子病理有一定的突变频谱,确诊仍需要病理联合免疫组化综合判读,与M-SCLC的鉴别主要依靠光镜下细胞大小及核染色质模式。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肺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复合型小细胞癌 病理 医学影像 分子病理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EBV+DLBCL-NOS)是一种少见病,2003年首次被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暂命名为老年EBV+DLBCL,2016年WHO分类中正式命名为EBV+DLBCL-NOS。其发病率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4.7%~28.0%)稍高于西方国家(4.4%~5.8%)。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是否预后更差,不同研究结果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纳入患者的年龄、地域以及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肿瘤细胞比例不同有关。2016年WHO标准中规定EBER阳性率>80%,该研究为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最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6年至2019年在法国Lyon-Sud大学医院诊断的1 696例DLBCL-NOS患者中的70例 EBV+DLBCL-NOS患者(患病率为4.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68.5岁;79%的患者为进展期(Ⅲ~Ⅳ期),48%存在结外病变,14%合并了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断时8例,治疗期间1例)。组织病理46例表现为多形性,21例为单形性;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多数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分别为98%和95%)。EBV潜伏感染类型,88%为Ⅱ型,12%为Ⅲ型。在治疗方面,59%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22%接受了化疗,19%因高龄和体能状态差仅接受了姑息治疗。中位随访4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7%和54.8%。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较大(>50岁)和合并HLH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相关。进一步比较接受标准治疗(免疫化疗或化疗)的56例EBV+DLBCL-NOS患者与425例EBV-DLBCL-NO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年轻患者中,EBV状态对其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进展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69.0%,P=0.066;5年总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83.8%,P=0.438);但在>50岁的患者中,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比45.8%,P=0.405),EBV+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53.0%比60.8%,P= 0.038)。

  • 标签:
  • 简介:摘要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与"四重打击学说"相关。IgAN诊断依赖肾活检,组织病理表现多样,病理报告包含主要诊断、次要诊断、肾脏病变类型及定量描述、IgAN牛津分型评分(MEST-C)。微小病变亚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IgA血管炎是IgAN的特殊类型。IgAN诊断后需评估急、慢性病变,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结合临床和病理指标已建立了多种IgAN的预后预测模型,近期有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能更好。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使病理形态学描述的客观准确、整体全面、条理清晰。

  • 标签: 病理组织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60例肿瘤细针穿刺的细胞病理及组织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于本院病理科检查的6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选取30例作为观察1组,另外30例作为观察2组。观察1组以细胞病例诊断为最后诊断,观察2组以组织病理诊断为最后诊断。结果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细胞学而言,肿瘤细针穿刺的细胞病理及组织病理诊断更为准确和方便快捷,误差率更低,在本次研究中肿瘤细针穿刺的组织病理更能有效确认肿瘤的性质,值得在临床辅助科室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肿瘤细针穿刺 细胞病理 组织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2014版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病理分级标准,建立并评估在前列腺根治术(RP)前可预测前列腺癌(PCa)患者根治术后ISUP病理分级≥2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71例经RP且获得术后全标本病理结果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46~83(70±7)岁。以患者RP后ISUP病理分级为金标准,根据病理分级是否≥2级分为两组(ISUP病理分级=1级患者42例,IUSP病理分级≥2级患者12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的预测因子,建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诊断RP后病理分级≥2级的效能,并通过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相比ISUP病理分级=1级患者,IUSP病理分级≥2级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增加[14.21(8.57,24.98)ng/ml比7.98(5.41,12.54)ng/ml、0.33(0.20,0.74)μg.L-1.ml-1比0.16(0.12,0.24)μg.L-1.ml-1],前列腺体积(PV)减小[48.62(34.17,73.99)ml比38.94(28.15,54.84)ml](均P<0.05)。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前列腺影像与报告系统(PI-RADS)评分、穿刺针数阳性比例及穿刺ISUP病理分级在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MRI PI-RADS评分(OR=3.337,95%CI:1.990~5.593)和穿刺ISUP病理分级(OR =4.041,95%CI:1.960~8.334)组成的联合模型对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AUC=0.916,P<0.05)。结论mp-MRI PI-RADS评分和穿刺ISUP病理分级组成的联合模型对RP后ISUP病理分级≥2级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病理分级 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精准的外科、内科、靶向、放疗、免疫等治疗手段将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精准的病理诊断是实现临床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就乳腺癌的不同送检标本与精准病理诊断的相关内容做一评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精准 病理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学分类进行综述。

  • 标签: 腺癌 子宫颈癌 病理 分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理学是门即重要又抽象的医学基础学科,围绕教学大纲及中职病理教学学生学情,根据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益。

  • 标签: 综合应用 教学模式 优化 病理教学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内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状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内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导管内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胰腺导管 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