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深梁受力机理及影响因素之多决定了深梁计算的复杂性。由于存在纵向纤维挤压和截面的翘曲,深梁不能简单的应用材料力学细长梁纯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虽然,深梁计算理论中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级数解法及差分法、有限元法,但应用上,这些理论过于复杂,本文从弹性力学半平面体受集中载荷作用的计算理论出发,推倒出一种简单且易于实现的弯曲深梁计算公式,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深梁时借鉴。

  • 标签: 深梁 弯剪耦合 弹性理论 应力计算 翘曲应力
  • 简介: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使用的接触式端面密封存在端面温升大、重复使用性能不理想等问题,首先采用无限长平面平行槽的惠普尔理论构建非接触式端面密封计算模型,然后仿真计算密封结构参数对气膜刚度以及泄漏量等密封性能的影响,最后以最大气膜刚度为优化目标,对非接触端面密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低温运转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非接触式端面密封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 标签: 非接触式端面密封 气膜刚度 参数优化 重复使用
  • 简介:在轻质试验件模态测试中采用非接触激振,可以有效避免常规模态测试中激振器动圈附加质量和附加刚度对结构动特性的影响,避免锤击法引起的连击、振型不连续和应力集中等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非接触激振力产生的原理,根据该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激振设施,并在一轻型机翼模型模态测试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非接触激振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对于轻质试验件及柔性飞机的模态测试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 标签: 非接触激振 模态测试 涡电流
  • 简介:摘要:本文描述了加热带的设计思想方法以及应用范围,给出了加热带设计功率计算方法以及匀热层厚度的确定,通过数值建模仿真计算确定了加热带的电阻丝间距。试验表明电阻丝加热带在热试验中安全、可行。

  • 标签: 接触式加热带 有限元分析 优化
  • 简介:针对某复材与金属连接件高温下由于热不匹配产生高水平热应力的问题,建立了包含多接触约束的有限元模型,对该连接件进行纯热和力热联合作用下接触分析,比较了不同间隙参数下计算结果,确定了复材与金属基座之间的初始间隙大小,从而降低了连接区域热应力水平,提高了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 标签: 连接件 接触分析 接触间隙 热匹配
  • 简介:法向接触刚度参数对于研究含球较类机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预估两球体结合面间的法向接触刚度,本文基于粗糙平面间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引入表面接触系数以及考虑摩擦因素的弹塑性变形的临界面积计算公式,建立了考虑摩擦因素的两球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预估模型。并利用上述模型对某发动机安装系统中采用的球铰(向心关节轴承)接触刚度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摩擦因数、材料的特性参数、粗糙度幅值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增大;外球面半径固定时,随着内球面半径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减小;此外,存在一个使接触刚度达到最大值的分形维数值。

  • 标签: 接触刚度 球面 分形接触模型 向心关节轴承
  • 简介:加载安装设计是飞机结构静力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设计过程包含了大量的连接形式分析和试验设备数据计算。加载安装设计耗时、辛苦而且容易产生错误,因此最好的途径是计算机自动设计。本文介绍了实现加载安装图自动设计的技术方法以及试验设备的数学表示。加载安装图自动设计软件是采用Visualc++编程语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完成的。

  • 标签: 加载点安装 自动设计
  • 简介:通过对三个单转子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的数值模拟,考察了近失速的流场特征。结果表明,Vo等人提出的尖峰型失速判别准则,即前缘溢流和尾缘倒流必须都出现则欠速发生,并没有与本文所有算例吻合;在部分算例中,尾缘倒流并未出现。因此,尾缘倒流是发乍尖峰型失速的必要条件、还是失速发生后所导致的流动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对亚声速和跨声速情况下近失速的流场及流动机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旋转失速 轴流压气机 叶尖泄漏流
  • 简介:本文用断口分析技术和热处理实验,分析了证实了造成六气冷热电偶丝断裂的原因。这对于今后加工这类传感器,制定准确可靠的工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减少重大的经济损失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断裂 固化 传感器 发动机测试 六点气冷热电偶 工艺设计
  • 简介:提出了采用不同静定支持方式的全机及大型部件结构静力试验约束载荷计算的通用化求解方法,以Matlab为平台编写了求解程序;总结了一种利用约束载荷误差判断试验设计与加载准确性的方法。在型号静力试验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了计算方法与程序的准确及可靠性,可为判断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是否准确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静定支持 静力试验 约束点载荷误差 MATLAB
  • 简介:采用大型商业软件ABAQUS/STANDARD对含试验装置的大型加筋壁板试验件(2400×2400mm)和加载情况进行了详细模拟,特别是对由试验件、加载销、传载销和剪切夹具组成的装配模型进行了三维接触分析,考虑了两种载荷工况(纯剪切载荷工况和单向拉伸载荷工况)。结果表明分析与试验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同时揭示了夹具载荷传递规律。为进一步改进试验夹具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试验 加筋板 夹具 接触 比较
  • 简介:为解决复合材料接头强度分析中由于接触造成的收敛困难问题,自定义了具有特殊本构关系的粘接元用来模拟接触,该单元只能传递压力而不能传递拉力。自定义的粘接元被置于两接触对之间用来传递接触压力,从而保证了接触体之间在接触面上的变形协调关系。同时,建立了复合材料单钉接头的三维累积损伤有限元模型。在文献[1,5]的材料性能退化模型基础上,对纤维及基体压缩破坏的刚度退化模式做了改进,并利用自定义粘接元接触技术及改进后的刚度退化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最后,进行了组相应试验件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自定义粘接元接触技术,以及本文中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 标签: 自定义粘接元 接触模拟 复合材料 单钉接头 刚度衰减
  • 简介:推阻力是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系统的重要特性,研究推阻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动力系统研发极为重要。对模型动力系统在高空高速下的推阻力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得了动力系统在火箭发动机模态、火箭/冲压发动机模态及冲压模态、不同余气系数下的推阻力。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模型在火箭发动机模态下,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在动力系统内产生的推力大于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推力;火箭/冲压发动机共同工作条件下,推力大于火箭发动机设计推力与同一余气系数冲压发动机模态推力之和;冲压模态下,动力系统的推力随余气系数减小而增大;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相符。

  • 标签: 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系统 推阻特性研究 仿真试验
  • 简介:为了获得发动机结构的低频动态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液体火箭一级机并联发动机(含机架)的计算模态分析.由于发动机为复杂的非对称结构,建模时按质量和刚度等效原则将推力室的夹层结构简化成单层板,其余结构大都按空间梁简化,通过改变材料密度保证了模型质量与发动机稳态工作时的质量一致.简化后的计算规模适中,既反映了结构的主要特征又不浪费计算机资源和时间.计算结果表明了机并联发动机系统中有多阶轴向运动较大的模态值得注意,需避免它们和发动机的低频脉动及箭体的低频振动耦合.

  • 标签: 四机并联发动机 结构振动 低频 振动耦合 液体火箭 计算模态
  • 简介:通过分析及试验,研究了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周向测布置与掺混孔间的相对位置对出口平均温度、出口周向及径向温度分布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渗拽孔正下游及相邻掺混孔正中间位置、分别安排一个周向测,能准确地测出出口温度场;(2)在相邻两掺混孔间,距每个(或某个)掺混孔中心平面横向距离为1/4孔间距位置,分别安排一个(或仅安排一个)周向测,能获得准确的出口平均温度及出口径向温度分布。但不一定能获得准确的周向温度分布;(3)仅在每个掺混孔正下游或仅在相邻两掺混孔正中间位置,安排一个周向测,均不能获得准确的温度场测量数据。

  • 标签: 环形燃烧室 出口温度场 测点布置 周向测点 温度分布
  • 简介:随着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用双组元推进剂的空间发动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缺乏对空间环境条件详细、深刻的认识,因此,对双组元空间发动机在空闻环境条件下多次起动的点火特性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更好地为拓展发动机空间技术应用领域服务。本报告主要介绍双组元氧化二氮/肼类推进剂组合发动机的空间点火特性,主要是美国从六十年代以来对双组元氧化氮/肼类推进剂组合的空间点火特性进行研究的一些结果,尽管这些试验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对空间发动机设计依然能够提供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

  • 标签: 液体火箭发动机 空间点火
  • 简介:利用位移机构移动孔压力探针,对小展弦比涡轮转子出口不同试验状态下的流场进行了测量。试验前对孔压力探针进行了标定,试验中利用同步锁相技术进行数据采集,采用等相位平均法进行数据处理,再通过插值算法对探针压力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准确得到了转子出口具有周期特性的马赫数、偏转角、俯仰角、总压、静压、速度等流场参数。测量结果清楚表明:泄漏流区域的速度低,对应的相对总压小,损失大;间隙大时,泄漏流显著,导致气流亏转,对应的静压高,膨胀程度小于主流。

  • 标签: 涡轮转子流场测量 同步锁相 泄漏流 压力探针 叶尖间隙
  • 简介:以发生锈蚀的1J116材料产品为分析对象,应用能谱分析、模拟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锈蚀产生的原因、腐蚀介质的作用模式和腐蚀机理。实验表明,锈蚀形式主要表现为缝隙腐蚀,氯离子是引起锈蚀的重要条件,而产品清洗后系统中残留的氯化碳、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是氯离子的主要来源。

  • 标签: 腐蚀 氯离子 四氯化碳
  • 简介:通过数据选材、数学模型、测厚程序、特性试验、误差分析、参数组合和实际验证的研究,"深入"挖掘喷涂过程的数字内涵,优选最佳配方,并"浅出"为一组简易的技术控制参数,将经验性的喷涂技艺提升为数据化的喷涂制造技术,实现4~8μm聚氟乙烯涂层的可重复性生产.

  • 标签: 聚四氟乙烯 涂层 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