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1979年第64届AAPG年会主会场悬挂着这样两条大标语:"用老思路在新区可以找到石油,用老思路在老区就找不到石油,在老区要用新思路才能找到石油”;"石油首先是在地质家头脑里被发现,然后才在野外被发现”.这些话对于较老一代地质家并不陌生,但要在油气勘探真正实现这两句话真谛却不容易.渤海海域自1965年开始油气勘探,但在1995年以前30年里,除了发现SZ36-1下第三系大油田外,没有第二个地质储量在5000万t以上油田发现.1995年,QHD32-6大油田发现,揭开了上第三系油气发现序幕,截止2000年底,在这一领域相继发现了一大批石油地质储量在5000万t以上油田,它们NB35-2、PL19-3、BZ25-1、CFD11-1、CFD12-1、BZ29-4、PL25-6、PL9-1、LD27-2.这批油田除PL25-6地质储量小于1亿t外,其它油田地质储量都超过1亿t,最大超过5亿t,各级地质储量总计已超过20亿t.

  • 标签: 创新思维 油气勘探 渤海海域 技术进步
  • 简介:采用高阻油气层和低阻油气层对比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史南油田储层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揭示了造成油气层低阻主要因素。对阿尔奇公式、变n指数模型、双孔隙水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利用6种不同矿化度盐水岩电实验测量结果,揭示了n指数以重要性,同时还应用岩电实验测量结果解决了模型参数的确定问题。

  • 标签: 史南油田 低阻油气层 成因分析 评价 变n指数模型 以孔隙水模型
  • 简介:平湖油气在我国东海发现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复合型油气田,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平面上不同区块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这种复杂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尤其断层)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蒸发分馏作用.

  • 标签: 平湖油气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盖层质量 断层分布 蒸发分馏作用
  • 简介:用三种相态判别法和三种经验统计法分析南断块流体资料,可以判别南断块带凝析气顶和具边水挥发性黑油油藏:顶部为凝析气,中部为挥发油,中下部和底部为黑油。

  • 标签: 涠10-3油田 南断块 油气藏 类型 研究 流体组份
  • 简介:通过对3D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对己基本完钻6口开发井资料分析研究,对平湖油气油气藏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

  • 标签: 东海 平湖油气田 油气藏 复合特征
  • 简介: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建立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流体运移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建立研究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概念和有效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油气运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渤海新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三大特点: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凹陷内部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富含油气系统.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随着渤海海域油气田开发高潮到来,众多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与此同时,大量含油气构造评价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研究和总结油气田开发中出现问题,进而反思油气藏评价工作,有利于降低开发风险.文中根据JZ9-3、QHD32-6、SZ36-1、QK18-1、QK17-3、QK17-2等油气田ODP方案实施和生产情况,分析和总结了由于油气藏评价阶段工作量不足以及对地质模式认识上偏差给油气田开发造成困难,并对今后油气藏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油气田开发 油气藏 评价 渤海海域 开发风险
  • 简介:据新近出版JournalofPetroleumGeology报道,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会议于1993年5月在英国巴斯召开。截至1980年代,在裂谷盆地中已发现1750亿桶石油,会议名称正反映了人们对裂谷盆地油气勘探广泛兴趣。会议论文涉及东地中海、苏伊士/红海/亚丁湾、东非、西非、东南亚、中国和北海。AidanJoy对北海与其他裂谷系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北海裂谷规模及构造、岩浆特征

  • 标签: 裂谷盆地 油气生聚 英国 1993年5月 学术会议
  • 简介:1992年我国油气勘探成果表现为三大突破和一个持续发展。1新疆三大盆地油气勘探有新突破1992年在新疆发现了9个新油气田。其中,塔4号大型背斜带石炭系发现高产油流,对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意义。该背斜带面积116km~2。塔已发现有三排构造,圈闭面积达520km~2,一旦钻探得手,

  • 标签: 油气勘探 中国 新疆 渤海湾海滩 陕甘宁盆地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研究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油气运移研究重要性。近1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油气运移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我国,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委员会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于1987年成立了油气运移学组,并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从而为我国油气运移研究尽快赶上国际水平提供了契机。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

  • 标签: 油气运移 研究 现状 中国 基础理论 实验室模拟
  • 简介:重磁电勘探在寻找油气资源方面有其独特优点。近年在仪器装备、技术水平等方面又有了新进步,基本实现了野外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数字化,增强了解决地质问题能力和手段。尤其在一些工作条件困难,需要经费很多地区,重磁电为主体综合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地震勘探前或钻探前评价,可以节约经费,减少盲目性,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勘探成功率。

  • 标签: 油气资源评价 应用 重力勘探 磁力勘探 电法勘探
  • 简介:根据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探讨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特征.地化资料表明:超覆尖灭带原油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33~0.49,C29甾烷-αββ/ΣC29值为0.31~0.39,原油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剖面上原油物性及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风城组上部、乌尔禾组原油密度介于0.76~0.83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6~0.49,属高成熟轻质原油;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底部均见有沥青,原油密度介于0.88~0.95g/cm3之间,C29甾烷-ααα20S(20R+20S)值为0.40~0.44,呈现低成熟-成熟特征;晚期高成熟气体注入,使密度较高、低成熟-成熟原油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和轻质原油.断阶带内缘原油为高成熟原油;外缘原油分布与斜坡区相反,底部为高成熟轻质原油,上部为低成熟-成熟原油,表明在断阶带高成熟原油存在侧向运移并在垂向上排替早期低成熟-成熟原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范围为47~52℃和55~65℃,其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进一步表明该地区存在多期油气运移.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油气运聚期次 成藏 研究 流体包裹体
  • 简介:储层物性参数处理技术根据双相介质理论,使用地震、地质数据提取储层孔隙度、密度、层速度、视渗透率、流体密度等物性参数一种处理方法。这些物性参数剖面比常规地震剖面更细致地反映了地下各种地质现象,揭示地质体岩性变化及油气聚集规律。多年来该技术已在海上、陆上许多油田使用,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文中重要介绍在南海北部不同沉积盆地应用该技术进行油气预测实例及认识。

  • 标签: 储层 物性参数 双相介质 油气预测 地震勘探
  • 简介:圈闭中石油会发生一系列蚀变作用而导致密度,粘度,气/油比值变化,这些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水洗作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气洗脱沥青,热化学硫酸盐还原,重力分异,热成熟等。CH4气藏也可以部分被破坏,氧化为CO2,H2S等气体,在连续埋藏碳酸盐岩内幕,如四川盆地臣龙河及坝气田三叠系CH4气,塔里木盆地塔隆起古生界原油发生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沥青,硫化物,H2S含量高达32%,在不整合面附近,如陕甘宁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塔里木盆地东河塘地区石炭系顶部,原油因下渗淡水而发生生物降解作用,代谢产物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为低硫同位素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马家沟组黄铁矿δ^34S为9.01‰-10.87‰(CDT),远低于同期海水,热化学硫酸盐还原,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物性变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新生界原油经气洗脱沥青,使原油密度,粘度降低,气/油比值增大,物性变好。

  • 标签: 次生蚀变作用 油气 陕甘宁盆地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由于各地质构造单元结晶基底软硬程度不同,反映在布格重力异常图和磁力△Ta异常图上差异明显.硬性地块布格图反映为区域性开阔平缓重力高区,磁力图也是宽缓磁力高区或磁场平静区;软性地带布格图反映为等异常线距较紧密,具明显走向重力低带,磁力图磁场变化区或磁场剧烈变化区.硬性地块寻找油、气有利地区,软性地带远不如硬性地块有利.

  • 标签: 区域重磁力场 油气地质 硬性地块 软性地带
  • 简介:据1991年初公布数字,中东阿拉伯板块地区可采储量:石油为882亿吨,天然气为37530亿立方米,占世界证实可采原油储量66.4%和天然气储量31.5%。此数字高于1987年公布石油可采储量535亿吨、天然气26210亿立方米,及分别占世界油、气储量57.6%和25.5%数字。原因:伊朗和伊拉克石油储量增加了一倍;阿布扎比石油储量增加了两倍;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增加约100万桶;该地区其他国家储量有适量增加,且原不产油气国家也有一些新发现。核实增加量主要依赖于新发现油田或原有

  • 标签: 阿拉伯板块 中东地区 油气资源 可采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