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简单有效地评价水质状况,建立了蒙特卡罗水质评价模型,对扎龙湿地北部(进水区)、中部(过水区)和南部(出水区)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灰色关联评价结果和内梅罗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基于蒙特卡罗(MonteCarlo,MC)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北部、中部和南部总体水质类别都为Ⅱ类,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也与湿地水质的实际状况相吻合,从而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而其与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表现为过保护,较严格,从而使得水质评价结果有些脱离实际,内梅罗指数法比较适于评价参评因子值波动比较小、各参评因子都污染较轻的研究区域。从单指标评价类别分析,溶解氧(DO)、Zn、Cd和Cu含量的评价类别一致;扎龙湿地北部和南部总磷(TP)含量的评价类别一致,中部和南部总氮(TN)含量评价类别一致;而Cr含量在3个区中的评价类别都不同,而且从北部、中部到南部逐渐增大,水质变差;另外由于南部地势较低,Cr在南部长期沉积和聚集也是导致其含量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各类别概率值之和分析,扎龙湿地内部各区隶属于Ⅱ类的概率值之和都是最大的,但隶属于劣Ⅴ类的概率值之和居第二,表明大部分区域水质较好,局部区域水质较差,考虑到水是流动的,水质有由好转差的风险;从北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Ⅲ类和劣Ⅴ类的概率值之和趋于减小,隶属于Ⅳ类的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隶属于Ⅴ类的概率值之和稍有增加,水质趋于向Ⅱ类转化;从中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Ⅱ类和劣Ⅴ类的概率值之和减小,隶属于Ⅳ类的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水质趋于向Ⅲ类和劣Ⅴ类水质转化。从平均值看,TP含量先减少后增大。扎龙湿地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总体符合Ⅱ类�

  • 标签: 蒙特卡罗方法 扎龙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简介:河岸缓冲带的滞缓径流、沉降泥沙和控制面源污染等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宽度效应。在简述国外河岸缓冲带政策和管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基于复杂数学模型、简单数学模型的河岸缓冲带宽度确定方法和其他确定方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参数,评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中国河岸缓冲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缓冲带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河岸缓冲带 宽度 确定方法
  • 简介:在区域尺度下,探索提取不同林分结构和滩涂裸露状况下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的适用方法。选择ALOSPRISM/AVNIR-2为数据源,以广西北部湾两个红树林典型分布区作为实验区,第一个实验区是红树林茂密、滩涂裸露的区域,第二个实验区是红树林稀疏、低矮和滩涂不完全裸露的区域,分别采用了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实验区,用RVI、NDVI、SAVI、DVI、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5.3%、94.3%、92.3%、93.3%、96.0%、97.0%和94.0%,说明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较精确地提取红树林信息,其中非监督分类的结果相对较好;在第二个实验区,植被指数不能精确提取红树林信息,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2.7%、85.7%和89.3%,以监督分类的结果最好。因此,监测区域尺度的红树林,必须根据具体海湾或地段红树林的林分结构特点、成像时刻的潮位高度、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的表征,选用适合的方法,才能确保红树林信息提取精度。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红树林动态监测中,综合运用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和图像解译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红树林信息。此外,对于斑块破碎、林木低矮且相当部分稀疏的广西北部湾乃至南中国海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适用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应小于5m,以小于3m更适宜。

  • 标签: 红树林 空间分布 遥感 信息提取
  • 简介:转移矩阵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出发点,但是研究者们并未能从转移矩阵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过程或规律.本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土地利用系统转移分析方法,以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闽东南平和县为例,基于1996、2002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并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和县近10a来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为自然用地和农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有加快的趋势;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系统转移的过程;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LUCC 土地利用 系统转移 驱动力
  • 简介:土壤中最大的甲烷生物汇是甲烷氧化菌的氧化作用,约占全球甲烷汇的10%.甲烷氧化菌在土壤中以多样性的群落形式存在,鉴定其群落多样性对揭示土壤中甲烷氧化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全球甲烷循环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定义、分类和氧化甲烷的过程,对比了目前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等,提出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能很好地检测到土壤中活跃的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 标签: 甲烷氧化菌 PCR 稳定同位素示踪 SIP—PLFA
  • 简介:在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深刻总结派驻机构改革实践经验,把握派驻机构监督规律,审时度势出台《关于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制度基础,为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把准了脉搏、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当前,学懂弄通、逐条落实《意见》,切实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监督职责使命,是派驻机构首要政治任务。

  • 标签: 监督体系 质量发展 机构改革 实践经验 机构监督 中央纪委
  • 简介:单独利用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进行近海水产养殖信息提取时,养殖水体与自然水体易混淆,而单独利用遥感影像纹理信息提取近海水域水产养殖信息时,单一大块养殖水体与自然水体又难以区分。针对上述问题,利用OLI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遥感影像光谱与纹理信息进行水产养殖信息提取的方法。首先,在对研究区养殖水体类型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变换方法,对OLI影像光谱信息进行压缩、挖掘和选取;其次,分析灰度共生矩阵窗口尺寸和纹理特征统计量对研究区水产养殖区域的区分能力,完成纹理特征的选取,并将选取的纹理信息和光谱信息进行特征协同;最后,对特征协同数据进行多尺度分割,根据各水体类型间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的差异,构建研究区3种养殖水体的模糊逻辑隶属度函数,实现对研究区水产养殖信息的自动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提取研究区水产养殖信息,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93%。

  • 标签: 光谱 纹理 水产养殖 信息提取 近海水域 OLI
  • 简介:选取2012年2月24日的SPOT5遥感影像和2013年12月6日的Landsat8、"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应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红树林信息,并引入F值评价提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提取红树林信息的精度相似,与影像的特征光谱信息量相关性较强;而对于SPOT5影像等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面向对象方法降低了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红树林斑块破碎程度,其信息提取精度与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正相关。

  • 标签: 多源遥感影像 最大似然法 支持向量机 面向对象方法 红树林 F值
  • 简介:为了研究影响红树林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红树林景观质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优化方法,以茂名市水东湾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准则、14个指标的水东湾红树林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景区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各指标评价值,然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最后确定景观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自然生态价值,其权重为0.43,景观美学价值次之,权重为0.3,社会使用价值权重最低,为0.27;指标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其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147和0.129,归一化权重较低的是照明系统的布置和驳岸处理方式,分别为0.022和0.029;2准则层中评价值较高的是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分别为3.761分和3.756分,评价等级都为"良",社会使用价值评价值最低,为2.9分,等级为"中";指标层中植物材料的选择、外部交通便捷性、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值都在4分以上,等级都为"优";驳岸处理方式、内部空间通达性、公共设施的布置、活动空间的丰富性和照明系统的布置评价值都在3分以下,评价等级都为"中";3水东湾红树林综合评价值为3.527分,评价等级为"良",说明水东湾红树林景观的质量良好。

  • 标签: 红树林 景观质量 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根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性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根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根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根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和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分析了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及降雨空间插值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上也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降雨空间分布的多种要素,应用协克里金方法,探讨流域降雨量的空间插值问题及其应用,并与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方法等单要素方法进行了降雨空间插值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协克里金方法,在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等影响要素的条件下,对降雨进行空间插值,其结果具有比较好的精度.

  • 标签: GIS 空间插值 协克里金法 反距离权重法
  • 简介:1月17日,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的首次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共同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传达李克强总理和韩正副总理重要批示要求,总结2018年工作,部署2019年工作。

  • 标签: 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管理 习近平
  • 简介:为准确描述重庆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重庆83处地下水监测样点在2016年7—10月一次性采样数据,选取监测项目中超标指标共9项,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地下水质量主要受锰、铁、氯化物、总硬度、TDS、氨氮和砷等因子决定,单因子评价法显示13.2%,属于Ⅲ类水质,Ⅳ类和Ⅴ类水分别为42.2%和45.6%,综合指数法和单因子法结果基本一致;(2)前2种方法评价结果从不同地理单元显示,重庆地下水质情况由好到劣依次为渝东南、渝东、渝东北和渝西,从不同含水介质来看裂隙水好于岩溶水;(3)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与前2种方法保持大部分吻合,水质空间单元显示结果也保持一致。通过地下水评价认识到现阶段重庆地下水呈现整体较差的态势,工矿业、农业、生活污染和地质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重庆地下水环境的原因。

  • 标签: 地下水质量 单因子评价 主成分分析 重庆地区
  • 简介: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通报显示,近年来,全国城市区域集约用地水平逐年提高,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增幅保持较低水平,城乡用地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增长的用地消耗不断下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初步扭转。

  • 标签: 评价体系 建设用地 人口城镇化 节地 质量 投入产出效益
  • 简介:为了保证无线传感网水质连续观测数据的有效性,针对数据序列中存在的异常数据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分析的数据分段处理方法。该方法在连续观测数据一阶、二阶差分平稳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序列分段统计参数进行质量控制。该方法主要针对全局差分统计质量控制的缺点,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数据特征,进行有效的数据异常信息检测质量控制。选取西溪湿地水质指标叶绿素a和蓝藻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对异常数据进行有效地检测和处理。

  • 标签: 无线传感器网络 连续观测数据 质量控制 差分 西溪湿地
  • 简介: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提取水体的方法有很多种,细小的水体漏提或误提现象严重,依靠单一的方法难以取得突破。本研究结合现有的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1)基于DEM数据提取河网数据;2)辅以河网缓冲区数据将Landsat8影像的1-7波段和全色波段用于多尺度分割,根据形状特征提取线状的细小水体;3)假设2.5m分辨率影像提取的结果为实际水体,与基于像元的MNDWI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的总体提取精度提高11.7%,细小水体提取比例从13.3%上升到59.6%,因此本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线状的细小水体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山区细小水体的漏提,提高水体提取整体精度。

  • 标签: LANDSAT 8影像 DEM数据 面向对象 形状特征 水体提取
  • 简介:以详细的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标准指数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1990~2003年洪湖水质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4a间,洪湖水质类别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是氮、磷及其它有机污染物.1991年到1994年期间,水体中氨氮(NH4^+-N)占溶解无机氮(DIN)的比例逐年增高;1995~2003年,以氨氮和硝酸盐(NO3^--N)同时作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1990~1994年的水质状况相比,亚硝酸盐(NO2^--N)所占的比例呈增加之势.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年际变化表明,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在逐渐降低.以总磷(Tp)、总氮(TN)和溶解无机氮(DIN)作为评价指标,洪湖水体已属中富营养型湖泊.洪湖水质演变与该区域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以及江湖连通的变化对水环境的作用相耦合.

  • 标签: 洪湖 水环境 富营养化
  • 简介:2018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有效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坚守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资源保障。

  • 标签: 自然资源部 质量 保障作用 资源保障 生态
  • 简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 标签: 土地调查 线状地物 土地利用现状 调绘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