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海域、居民海岛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海域、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实施,对促进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源生态价值和稀缺程度未得到充分体现,使用金征收标准偏低且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总体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为完善海域、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保护海域、居民海岛资源,现提出以下意见。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有偿使用制度 无居民海岛 海洋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选取2012年2月24日的SPOT5遥感影像和2013年12月6日的Landsat8、"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应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面向对象方法提取红树林信息,并引入F值评价提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提取红树林信息的精度相似,与影像的特征光谱信息量相关性较强;而对于SPOT5影像等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面向对象方法降低了最大似然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红树林斑块破碎程度,其信息提取精度与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正相关。

  • 标签: 多源遥感影像 最大似然法 支持向量机 面向对象方法 红树林 F值
  • 简介:本研究分别在平潭青峰、坛南湾和闽江口琅岐岛采集18个老红砂样品、19个海滩砂样品以及40个河滩砂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量。结果发现老红砂与闽江口琅岐岛河口砂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十分接近;分别对老红砂与闽江河口砂REE数据以及坛南湾海滩砂与闽江口砂(REE)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老红砂的∑REE平均值为84.25μg/g,琅岐岛河口砂的∑REE平均值为89.81μg/g,相似性明显;坛南湾海滩砂的∑REE平均值为16.41μg/g,与闽江河口砂含量差别较大。研究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闽江口河口砂,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下闽江输砂量增大,河口外沿岸流增强,大量河砂进入海坛海峡,在强劲的季风搬运下,沉积于平潭岛北部,形成以青峰为代表的平潭岛北部老红砂;而坛南湾海滩砂代表海洋波浪搬运的泥沙,不是老红砂的物

  • 标签: 老红砂 稀土元素分析 物质来源
  • 简介:准确预报资料地区的产流产沙,对土壤侵蚀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研究南方红壤侵蚀区观测资料流域的产流产沙情况,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其次一级流域游屋圳子流域和高陂塅子流域分别为参证流域和观测资料流域。采用相对误差(Re)、决定系数(R2)以及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评价了SWAT模型在游屋圳子流域的产流产沙模拟的适用性,基于地形指数判定了两子流域的水文相似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游屋圳子流域的产流产沙模拟;游屋圳子流域与高陂塅子流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说明两子流域间可以进行模型参数移植;经模型参数移植,模拟得2010年高陂塅子流域年径流量为1.32×107m3,年产沙量为2200t。模拟结果不仅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其他资料流域的产流产沙模拟提供方法借鉴。

  • 标签: SWAT模型 无资料小流域 地形指数 产流产沙模拟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江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 标签: 人类干扰强度 湿地率 湿地类型 年际变化 三江源区
  • 简介:草原鼠洞的识别定位可以为鼠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治等提供科学参考,因此,如何快速且准确地识别草地鼠洞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选取玛多县典型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可见光波段无人机影像,研究并建立了面向对象的模板匹配法和支持向量机法的草地鼠洞自动识别方法。模板匹配法是在多尺度分割的影像中选取不同种类的鼠洞对象并生成匹配模板,接着进行目标检测并产生初始结果,最后构建光谱、几何和纹理特征库对检测结果进行筛选。支持向量机法首先采集鼠洞训练样本并优化分类特征空间,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监督分类得到鼠洞识别结果。对2种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分析表明:2种方法的总体精度均较高,适用于三江区草原鼠洞的精准识别。基于面向对象的模板匹配法比支持向量机法的总体识别精度整体高1%,错分误差低3%,识别效果较好。

  • 标签: 鼠洞 无人机 面向对象 模板匹配 支持向量机
  • 简介: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各个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同时,覆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多数据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基本建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底图和各业务审批数据,将国土资源的各项业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土地供应、开发利用、土地市场、耕地补充、土地登记、卫片执法、案件线索、案件查处、土地督察等环节,使得各项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一地一证一号”。

  • 标签: 数据集中 国土资源管理 全过程 土地利用现状 城镇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 简介:阐述了闽东宁德市居民海岛过境岛等7个海岛所组成的岛群资源的调查结果,首次报道所调查海岛面积与岸线测量结果,描述了这些海岛植被生态特征和海岛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海岛开发利用主导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岛群资源利用的不同方式与布局,评述海岛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海岛生态脆弱性出发,提出保护性利用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无居民海岛 开发利用 生态保护 闽东
  • 简介:以炉渣、木块、砾石和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d、3d和5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和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和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mg/L和18~19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mg/L和0.4~2.8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和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和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标签: 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基质配置 水力停留时间
  • 简介: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脊椎动物(不包含蟹类)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中分别为3119个/m2和3459个/m2,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两种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群落中,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藨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藨草群落,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无脊椎动物群落 互花米草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入侵 海三棱蔗草 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