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崩岗是中国南方一种常见土壤侵蚀类型,也是一种严重水土流失方式,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花岗岩风化壳之上.崩岗形成和发展是2个不同阶段,并始终受到水力和重力作用.2种外力对比关系不同使崩岗变过具有明显阶段性.通过选取适当指标体现这种规律性,可以对崩岗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对崩岗治理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崩岗侵蚀 演变过程 阶段划分
  • 简介:根据非恒定流运动圣维南方程组,以及污染浓度变化一维带源项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了糙率、纵向离散系数和污染降解系数,验证了模型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下边界定在梅花断面,为研究包括福州段在内马尾(白岩潭)以上河段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适当条件;河道来水污染负荷总量、流量和浓度条件对南、北港水质影响显著.

  • 标签: 水质模型 参数率定 边界条件 闽江下游
  • 简介:应用分解袋法对三江平原3种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lasiocarpa)和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枯落分解过程及能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解进行,3种湿地植物枯落失重率呈增加趋势,平均失重率从高到低顺序是:漂筏苔草[(23.20±5.92)%]、小叶章[(22.85±5.09)%]、毛苔草[(21.47±4.88)%]。枯落干重热值呈降低变化趋势,分解初期干重热值降低速率较大,随分解进行,干重热值变化趋于平缓。其平均干重热值从高到低顺序是:漂筏苔草[(16696.22±459.35)J/g]、小叶章[(16575.39±522.36)J/g]、毛苔草[(16488.46±227.79)J/g]。枯落能量损失率呈增加趋势,平均能量损失率从高到低顺序是:漂筏苔草(26.54%)、小叶章(26.39%)、毛苔草(24.10%)。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能量损失率与失重率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24,P〈0.01),而与干重热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n=24,P〈0.01)。

  • 标签: 三江平原 枯落物分解 失重率 干重热值 能量损失率
  • 简介:土壤中最大甲烷生物汇是甲烷氧化氧化作用,约占全球甲烷汇10%.甲烷氧化菌在土壤中以多样性群落形式存在,鉴定其群落多样性对揭示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学机制及全球甲烷循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甲烷氧化定义、分类和氧化甲烷过程,对比了目前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不依赖于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等,提出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能很好地检测到土壤中活跃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 标签: 甲烷氧化菌 PCR 稳定同位素示踪 SIP—PLFA
  • 简介:用室内干土培养法对闽江口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30℃培养条件下,培养5d与培养12d、19d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8,P〈0.05),而培养12d与培养19d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n=8,P〉0.05),随着培养时间增加,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率逐渐减小;②不同土层平均甲烷产生率范围为0.0282~0.1233μg/(g·d),0~5cm土层甲烷产生率最高,与其他土层甲烷产生率具有显著差异(n=3,P〈0.05),其他土层问甲烷产生率差异不显著;③在30℃下培养19d后,湿地土壤甲烷产生受到抑制,将培养温度升高至35℃,其甲烷产生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随后葡萄糖添加,明显地促进了湿地土壤甲烷产生;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能力与土壤pH、Eh和全氮显著相关(n=8,P〈0.05),与盐度也存在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⑤30℃培养条件下,0~10cm土层甲烷氧化能力最强,且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产生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芦苇湿地 土壤 甲烷产生 甲烷氧化
  • 简介: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已发表文献中具有凋落分解常数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综合分析中国森林凋落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凋落物类型对凋落分解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氮含量与分解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同一样地研究中,混合分解凋落叶分解常数极显著高于单独分解(P〈0.01).叶习性对凋落叶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中国温带地区则有显著影响(P〈0.05).在全国尺度上树种组成对凋落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分解速率与经度、年均温和降水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纬度和海拔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叶分解速率Q10值为1.768.网袋孔径与土壤类型对凋落叶分解速率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

  • 标签: 森林凋落物 分解速率 影响因素
  • 简介:2010年11月q011年10月,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区江滨公园内番石榴、南洋杉和黄花槐3种人工林凋落动态及其归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南洋杉凋落量在4月和9月出现凋落高峰,而黄花槐凋落量在4月和8月出现凋落高峰;亚热带城市森林凋落高峰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年凋落量分别为6030.11±422.17、9701.21±657.30和8662.58±291.12kg·hm^-2·a^-1,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凋落碳含量在40.9—41.5%,凋落c归还量分别为2466.31±175.20、4026.00±270.81和3568.98±119.07kg·hm^-2;树种和林分密度是各林分凋落年归还量差异主要原因,而单株凋落年归还量主要受林分密度影响.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森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 简介:本研究以瓯江河水为对象,研究河水中悬浮颗粒对重金属(Cu、Zn、Cd、Pb)离子吸附行为.分别进行了Cu、Zn、Cd、Pb在悬浮颗粒吸附速率,解吸速率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吸附解吸行为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颗粒对Cu、Zn、Cd、Ph吸附和解吸速率较快,吸附平衡时间为8h,解吸平衡时间为4h.在本实验条件下,悬浮颗粒对Cu、Zn、Cd、Pb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21mg·g^-1、3.363mg·g^-1、0.2828mg·g^-1、2.828mg·g^-1.外加DOM可以抑制悬浮颗粒对金属离子吸附,但对已经吸附在悬浮颗粒金属离子,外加DOM却不能显著促进金属离子解吸.

  • 标签: 悬浮颗粒物 重金属 吸附 解吸 溶解性有机质
  • 简介:交通干道地面热力条件对街道内部和附近建筑小区内流场和浓度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就交通干道地面散热量对街道内部和建筑附近流场及浓度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低风速情况下,交通干道地面散热导致街道通风量增加,有利于交通污染向上空和下风向运移.此外,地面热力条件对污染浓度分布影响作用在街道背风区大于迎风区,在街道两侧有建筑区域大于两侧无建筑区域.

  • 标签: 交通干道 地面热力条件 污染物 临街建筑 数值模拟
  • 简介:湖泊沉积粒度组成及特征主要受沉积沉积时动力条件和搬运特征控制,从而可以记录湖面水文信息变化。基于对东南沿海高海拔湖泊斗湖表层和流域范围表层沉积样品粒度测试,利用沉积粒度多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组分特征,探讨了斗湖表层沉积粒度变化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斗湖表层沉积物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沉积形式主要以悬浮沉积为主。其次,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特征,利用多组分分析方法从湖泊样品中解析出5个组分,其粒径分别为0.64~0.74μm,2.2~4.0μm,10.5~16.4μm,61~110μm和265~436μm,而流域沉积样品仅存在前4个组分。再次,通过与汇水盆地表层沉积粒度特征对比,推断出斗湖沉积粒度特征主要受湖泊南北方向水动力变化控制,揭示出斗湖沉积是重建东南沿海地区古环境演化潜在载体。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多组分分析 福建斗湖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内源氮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氮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总氮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氮占总氮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氮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氮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和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氮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山仔水库表层沉积存在较大内源氮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氮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氮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本研究分别在平潭青峰、坛南湾和闽江口琅岐岛采集18个老红砂样品、19个海滩砂样品以及40个河滩砂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量。结果发现老红砂与闽江口琅岐岛河口砂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十分接近;分别对老红砂与闽江河口砂REE数据以及坛南湾海滩砂与闽江口砂(REE)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老红砂∑REE平均值为84.25μg/g,琅岐岛河口砂∑REE平均值为89.81μg/g,相似性明显;坛南湾海滩砂∑REE平均值为16.41μg/g,与闽江河口砂含量差别较大。研究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闽江口河口砂,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下闽江输砂量增大,河口外沿岸流增强,大量河砂进入海坛海峡,在强劲季风搬运下,沉积于平潭岛北部,形成以青峰为代表平潭岛北部老红砂;而坛南湾海滩砂代表海洋波浪搬运泥沙,不是老红砂源。

  • 标签: 老红砂 稀土元素分析 物质来源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和硝态氮(KNO3)3种浓度输入(1g/m^2、2g/m^2和4g/m^2氮)和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上,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增加,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输入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对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中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和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影响[2]。根系分泌是植物地下碳输入重要渠道,每年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利用2013年10月7日和14日landsat8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松嫩平原实测31个采样点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数学变换和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含量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水体中悬浮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标签: 叶绿素A 悬浮物 水体 反演 模型 遥感影像
  • 简介:本研究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变化以及沉积中氨氮和总氮质量分数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中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变化,研究微生物对氮释放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氨氮和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氮和硝酸盐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作用下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氮释放,沉积中含有10^4CFU/g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中微生物作用下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 标签: 沉积物 释放 微生物 杜塘水库
  • 简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NOM)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芳香碳结构。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0~3cm深)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影响。

  • 标签: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
  • 简介: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重要影响。以若尔盖泥炭土为研究对象,设置湿处理(100%田间持水量)、干处理f60%田间持水量)和干湿交替处理3种土壤水分条件,研究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3种处理以及凋落添加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干处理,干湿交替处理增加了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在持续水分饱和条件下,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凋落添加对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激发效应,导致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湿处理条件下,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添加响应更为迅速,增加率最大,最高可达到350.5%;干湿交替处理次之,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率最高可达156%;干处理条件下,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添加响应强度最小,只有18%~57%。土壤水分、凋落添加和培养时间及其交互作用都对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泥炭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凋落物 干湿交替 若尔盖高原
  • 简介:采用分级测定方法对梁子湖沉积中无机磷酸盐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梁子湖水体P季节变化,并以室内模拟方法研究梁子湖沉积在pH值和温度控制下P释放特征.研究表明,梁子湖水体P含量呈明显季节变化,冬季高,夏季低.沉积无机磷(Pi)中以钙磷(Ca-P)为主(55%~61%),铁磷(Fe-P)次之(28%~33%),铝磷(Al-P)最少(3%~5%).在梁子湖入水口和出水口,由于沉积环境影响到P形态,P释放明显较湖心高.在试验初期,由于扰动影响,使得P释放在第1天比第2天和第3天高,其后P释放量则迅速增加.温度对P释放影响明显,其具体表现为,30℃时P释放达到峰值时间比4℃时提前4d,而且前者峰值比后者高出9倍.pH值对沉积P释放同样有明显影响,与正常状态下湖水条件(pH值为8.5)相比,偏酸(pH值为5.5)和偏碱(pH值为11.5)条件下,P释放量增加.

  • 标签: P含量 P形态 P释放 梁子湖
  • 简介: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年凋落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 标签: 柑橘 锥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