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4C的比度测定年代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对推动考古及古气候研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项工作是从Libby开始的,他创建了^14C年代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14C年代的原理是放射性^14C只存在于大气和一切与大气处于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中。一旦该物质脱离交换状态,^14C放射性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降低。这样就可以按下列公式算出该物质的年龄,即:

  • 标签: ^14C 年代学 含碳物质 测定年代 衰变规律 放射性
  • 简介:结合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实践和标准编制时的相关思考,对气象行业标准QX/T317—2016《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通则》中考核主体、考核依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结论进行了解析和说明。

  • 标签: 防雷装置检测 质量考核 通则 解析
  • 简介:在辽河的干支流选择12个例行监测断面,分别于2007年8月和11月采集水样,分析16种USEPA(美国环保署)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辽河丰水期16种PAHs总量的浓度范围为216-848ng/L,平均值为430ng/L;枯水期16种PAHs总量的浓度范围为221-1360ng/L,平均值为660ng/L。特征指数表明,辽河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料的高温不完全燃烧,燃烧源为机动车、煤和生物质等。

  • 标签: 辽河 PAHS 污染水平 源解析
  • 简介: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气候资料与气候信息的应用在大气科学领域中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最大。近年来实用天气预报的发展引人注目,但也未超过应用气候方面的进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变化,将应用气候推向黄金时代。应用气候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 标签: 气候学 应用 现状 美国 国民经济发展 大气科学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风暴相对螺旋度
  • 简介:2010年8月12日晚至15日,四川省因强降雨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由于应对科学、转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本文将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预警、灾害意识、应急演练等九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应对原因。

  • 标签: 四川省 山洪泥石流 原因 避险 解析 泥石流灾害
  • 简介:利和樟子松解析木,依据森林气候、树木生理生态、森林气象等原理,通过图形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相同坡向不同坡位条件下樟子松解析木树高不同部位的特征值差异,以及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位置解析木所反应的气候信息和森林立体小气候类型的差异。

  • 标签: 分布规律 气候反应 樟子松解析木 坡位条件 森林气象学
  • 简介: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特征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 标签: 气象要素日变化 廓线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风速 温度
  • 简介:依据宁夏环境地质、气候条件、水氟含量、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分析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在回顾地方性氟病防治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只探求毒理剂量的氟引起机体微观变化,缺乏多学科间交叉印证,难以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应遵循生态原理,从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作用、反作用和相互作用出发,采取相应的治本、干预、抗氟的防治措施,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 标签: 生态学 环境 地方性氟中毒
  • 简介:2008年2月4日,86岁的美国气象学家里德在家中辞世。获悉这一消息,狄克(美国学术界都亲切地称里德为Dick)的老朋友Goody认为,里德的去世,标志着美国气象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许Goody的话并不能代表所有美国气象学家的观点,但至少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从美国传统气象向现代气象转变的历程的视角,评价这位强于天气诊断和分析,又快速接受数值天气预报并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跨越时代的气象学者,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准确的,而且在世界气象更广泛的领域也是有意义的。

  • 标签: 气象学家 学术生涯 数值天气预报 天气诊断 美国 学术界
  • 简介:DEM6型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用于测量风向和一分钟时间内的平均风速。它是一种手持观测的机械式仪器,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除了在常规气象台站都有配备用于野外观测以外,还在工矿、医药、渔业、制冷等企事业单位得到大量使用。据统计,每年送来检定所维修及检定的此种风速表有五十台之多。在此,我将多年从事维修风速表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以便提高维修技术。

  • 标签: 风速表 常见故障 风向 轻便 解析 维修技术
  • 简介:面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问题,运用服务营销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气象信息服务经营能力提升的营销措施,期望提升气象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永续经营。

  • 标签: 气象信息 服务 营销
  • 简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下建立适应委员会是当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论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公约》下现有机构的职能分析和已开展的适应行动的回顾,提出适应委员会需赋予适应规划、政策制定、资金需求评估、项目实施、协调区域中心等关键职能.针对谈判中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坚持以下三点:将适应委员会建立在《公约》之下,提高适应委员会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适应委员会中占多数席位;适应委员会与资金和技术机制直接联系,落实开展具体适应活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 标签: 气候变化 谈判 适应委员会 焦点问题
  • 简介:第一届国际学校和大众气象教育会议1984年7月2-4日在英国牛津召开。会议由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主办,美国气象学会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协办。这3家机构也因此成为这一系列国际会议的连续主办或协办机构。会议获得了积极响应,来自24个国家的8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4篇。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在会议致辞中,

  • 标签: 国际会议 气象教育 国际学校 大众 海洋学 世界气象组织
  • 简介:基于风蚀起沙的物理机制,从微气象角度回顾了国内沙尘天气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微气象特征,以及湍流通量演变规律和湍流作用对沙尘暴过程参数化的影响。同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国内在沙尘天气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开展沙尘暴过程数值模式湍流参数化方案的分析及与卫星和实验观测结果的比对研究;获取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的精细分布,加深理解不同沙尘天气演变规律及特征;加强不同沙尘源区土壤湿度对起沙阈值影响的研究;开展不同粒径土壤的起沙率以及沙尘通量廓线演变规律的研究等。

  • 标签: 沙尘天气 微气象学 湍流输送 卫星遥感
  • 简介:利用秦岭及其邻近地区76个气象台1961~2000年的旬降水量和NCEP/NCAR850hPa格点风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气候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汛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间7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次降水峰值。该地区平均汛期降水量为403mm,占年总降水量的60%。秦岭南侧气候平均汛期降水量明显高于秦岭北侧,但秦岭南、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从流场分析看,秦岭及其邻近地区的汛期降水既受西南季风,又受到东南季风系统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汛期降水量偏多(少)的年份通常对应于同期对流层低层研究区南侧偏南气流的增强(减弱)。回归分析发现,汛期中旬雨量增加与超前2旬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西南气流增强。以及超前1旬及同期台湾附近距平反气旋的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秦岭 气候学 大气环流 旬降水
  • 简介: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 标签: 高温天气 观测数据 气候学特征 环流类型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 标签: 气候变化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综合报告
  • 简介:雷电危险度是反映雷电灾害危害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大连地区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雷暴日观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资料、1679个防雷被检单位的检测数据及地形地貌等资料,基于可拓综合评估方法对大连地区雷电灾害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雷电活动特征、防灾减灾能力及待评估现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估指标,基于现场调查建立了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可拓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关联函数和物元理论判定了雷电危险度的经典域与节域,基于熵值赋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通过实例验证雷电危险度等级综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 标签: 可拓学 熵值赋权法 雷电危险度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