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针对2015年129—13日新疆强冷空气入侵致灾的天气对吐鲁番盆地的影响,分析了出现大风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分析表明这次大风天气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地面冷锋东移南下造成的.其中变压梯度对地面风速加大贡献较大。同时对鄯善降雪空报的原因、大风出现前后垂直速度场和温度平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 标签: 冬季大风 冷锋 变压梯度 降雪 地形
  • 简介:文章利用呼和浩特气象站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初冬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初冬呼和浩特地区大气静稳程度高,综合扩散能力差,导致2015年的雾霾过程明显多于往年,且部分时段污染程度较重。

  • 标签: 观测资料 雾霾天气 大气静稳程度
  • 简介:为了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需要,自2006年开始河南县气象局地面月报表由原来的手工编制、抄录等改为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记录,以及完成月报表封面、纪要、天气气候概况、备注等文字说明,经过整理后形成统一的观测数据文件。河南站已制作了多份观测数据文件,但预审工作仍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观测数据文件的预审工作实践,总结了预审方面的一些经验,找出了做好观测数据文件预审工作中必须注意的要点,以及预审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了总结,供预审人员参考。

  • 标签: 预审 经验 测报质量 自动站
  • 简介:基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4种气候模式对1983—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的回报试验结果,利用2011—2014年东北地区业务应用的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1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和距平符号一致率(Pc)3种定量方法对比评估了4种模式对东北地区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EC模式和CFSv2模式与BCC模式和TCC模式相比,EC模式和CFSv2模式对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从空间上来看,CFSv2模式各Pc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模式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CFSv2模式对东北地区初夏典型旱涝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典型涝年的预测效果优于典型旱年。

  • 标签: 气候模式 月降水 旱涝年 预测性能 定量评估
  • 简介: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16年1—3,江西省区域性大雾日数共计18d,其中3为7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14—5日、128—29日、227—28日、36—7日、17—19日、30—31日出现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

  • 标签: 天气过程 江西省 气候特点 大雾 区域性 连续性
  • 简介: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配合闪电和卫星云图等监测资料对2013年630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出现的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高空冷涡底部西风小槽和南支系统西南气流配合地面倒槽影响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自动气象站分析要素有明显变化,温度露点差≤2℃,气压陡升,总温度下降剧烈,同时伴随偏南风。

  • 标签: 环流形势 要素 闪电定位
  • 简介:受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入汛以来,降水偏多,主要特点如下:1)暴雨过程频繁,降水量偏多,且阶段性、区域性特点明显.4-6全省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0站以上暴雨日达13d(表1).其中,614-16日出现2016年范围最广的暴雨天气,暴雨、大暴雨范围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

  • 标签: 暴雨天气 气候特点 江西省 厄尔尼诺事件 暴雨过程 降水偏多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GPS/MET水汽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江西省2016年122日和31日两次暴雪过程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温度垂直结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短波槽、700hPa和850hPa的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强降雪直接影响系统.整层大气高湿近于饱和,中低层有逆温.暴雪产生在700-500hPa槽前西南气流的前部,850hPa东北风与东南风辐合的区域,近地面层都是东北风.2)两次暴雪过程水汽输送条件、冷空气的强度以及南下的方式都有差异.前次暴雪过程中低层先有冷空气影响,而后中高层暖湿气流北上,中低层能量低,以稳定性降雪为主,持续时间长;后次暴雪过程中,先是中低层暖湿气流北上,而后强冷空气从低层楔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对流发展,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短.3)两次暴雪期间GPS/MET可降水量均在20mm以上,降雪开始前和暴雪出现前GPS/MET可降水量都出现连续增长的峰值,对降雪预报有-定的指示性.另外,雷达速度图上零速度线的形态变化对降雪持续时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水汽输送 温度层结 可降水量
  • 简介:利用雷达、卫星、地面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16日皖江东部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是在贝加尔湖高压脊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500hPa高空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维持和新生、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稳定维持等十分有利的环流背景形势下产生的。2)中低层的西南急流旺盛对暴雨过程有重要作用;K指数大值区、800—900hPa高度内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发生区域、时间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层强辐散中心有利于抽吸机制增强,平均散度的辐合层越厚,强降水越易发生。3)暴雨产生于梅雨锋南侧湿中性层结。降水增强时,θse锋区增强,低层垂直涡度显著发展,600hPa高度层以下正涡度增长一倍,垂直涡度的耦合强迫是湿中性层结下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梅雨锋南侧存在经向垂直反环流,北侧为经向垂直正环流,两支次级环流上升支在暴雨区汇合加强,为大暴雨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此次暴雨受沿江地区活跃的梅雨锋云带影响,TBB中心值小于-52℃的对流云团位于地面辐合线两侧,中尺度雨团位于TBB低值中心梯度区和地面辐合线上及其右侧东南气流中,冷空气南下后雨团位于辐合线北侧东北气流中。5)发展旺盛、降水效率较高的多个对流单体依次向东移动经过皖江东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局地大暴雨。降水强度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 标签: 暴雨 梅雨锋 湿中性层结 次级环流 垂直涡度
  • 简介: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29日呼和浩特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了潜势分析,发现:此次冰雹过程是在高空冷涡东移南压的背景下,前倾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之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发展,为本次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潜势。较强的的垂直风切变;适宜的0~-20℃层高度;风场结构存在“顺滚流”、T-lnP图上“喇叭口”结构和逆温层,极易触发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和强度、中气旋、较高的回波顶高度和垂直累积液态水数值的明显跃增对冰雹天气的预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天气 雷达 潜势 垂直风切变
  • 简介: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08年111日至29日发生在宁夏的持续阴雪、低温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极涡偏向亚洲地区,长波槽稳定地处于巴尔科什湖和贝加尔湖地区。中高层的高空为准纬向气流,中低层“东高西低”降雪天气形势有利,随着地面冷高压和热倒槽在宁夏的交替,全区出现14至18天的间歇性降雪。分析发现,在冬季“浅薄”的天气系统下,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等,在中低层的反应远比500hPa清楚。中低层偏南气流和地面热倒槽前的回流,不仅为降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还是不稳定抬升能量的主要来源。宁夏111日至29日间歇性的14至18天的降雪天气,刷新了历史同期的气象纪录。由于近地面强大的蒙古冷高压长时间控制宁夏,加之长时间的积雪和辐射降温,131日到21日宁夏出现了2007/2008年冬季以来的最低气温,部分测站最低气温创历史同期新低。

  • 标签: 持续阴雪低温 成因 数值预报产品 预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