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和GDP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碳排放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阶段性特征,碳减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常秩序和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和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协同。

  • 标签: 排放大国 CO2 GDP 格兰杰检验 气候治理
  • 简介:乡镇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御和应对气象灾害中最基础一环,对基层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防御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然而,乡镇行政单元往往空间区域较小,风险空间差异反映需要有高精度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数据来支撑,而现阶段较为匮乏。为此,本研究拟通过阈值筛选、权重赋值及空间插值等地学统计方法,尝试建立一套在当前数据条件基础上,大致正确反映乡镇级别气象灾害风险空间格局方法,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对台风、暴雨、雷电、低温灾害进行了乡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期为各部门切实进行不同灾种灾害防备和增强基层群众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乡镇级 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永嘉县
  • 简介:通过分析陕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现状,发现短信下发速率有限、预警信号内容较长、内部制作审核流程冗长、发布规则不完善等影响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性、实用性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业务优化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短信 绿色通道
  • 简介:气象文化建设气象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业务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业务持续发展,二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做好气象文化建设,既能凝聚广大干部职工智慧和力量,也能为气象现代化人才发展指明航向。通过梳理近年来陕西气象文化建设做法及实践经验,归纳凝练出气象文化建设特点、内涵及意义,研究气象文化建设在气象事业发展地位、关系及作用,进一步阐明二者互为依存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气象文化建设 实践 成效
  • 简介:2017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ineering)国际遥感研讨会(SPIERemoteSensing)于2017年9月11~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

  • 标签: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会议总结 遥感
  • 简介:结合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实践和标准编制时相关思考,对气象行业标准QX/T317—2016《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考核通则》中考核主体、考核依据、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结论进行了解析和说明。

  • 标签: 防雷装置检测 质量考核 通则 解析
  • 简介:1培训概况东北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工程建设2架新舟60增雨飞机载有先进云和降水粒子探测、大气环境参数探测、气溶胶粒子探测、云凝结核探测、取样、辐射测量、遥测、遥感、数据系统、云宏观成像、作业设备以及附属设备。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作业设备 培训 东北 飞机 性能
  • 简介: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均能有效过滤风廓线雷达原始风场高频脉动。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对于空间尺度瞬时扰动,EOF分析重构法质控效果优于高斯滤波法;对于时间尺度瞬时扰动,高斯滤波法质控效果优于EOF方法。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质量控制 水平风场 EOF分析 高斯滤波
  • 简介: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生态学、气象学研究获得基础数据一个重要环节,建设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基地,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气候及其相关生物状况等有关因子监测,获取天气气候要素对生态系统综合影响及其影响结果,不断提升对农业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科学认知需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背景与思路、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主要问题、站点选择区域代表性、研究目标、功能定位、开展观测内容和所用仪器、不足之处与未来规划,旨在为提高东北生态与农业气象综合监测和评估预警能力及合理进行试验站选址、开展生态气象观测,为生态建设提供气象保障等提供参考。

  • 标签: 东北地区 生态 农业气象 综合监测 建设思路 功能定位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文章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1月)空气质量指导预报从单时次预报、逐日预报、过程预报3个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分析表明:(1)单时次(08时)PM2.5、PM10等要素浓度预报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PM2.5、PM10、CO、NO2、O3、SO2冬季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52.99、68.21、1.25、17.89、26.93、23.76ug·m-3,且PM2.5与PM10误差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相关系数为0.91;单时次(08时)AQI预报准确率为72.94%。(2)逐日AQI检验误差65.41,AQI预报准确率为64%。(3)空气质量污染过程预报较为滞后,其中单峰型污染过程波峰预报时间滞后48~60h;双峰型污染过程第一个波峰预报时间滞后60h左右,而第二个波峰滞后1d左右;持续性污染过程中波峰预报时间滞后约36h。

  • 标签: 检验分析 单时次检验 逐日 AQI 检验 污染过程检验
  • 简介:通过绘制全省2014年9月20日08时—9月23日14时该时段全省各自动站降水量等值线图,来说明利用Surfer在日常气象工作绘制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等值线、使彩信第二帧图片简洁、美观、一目了然。

  • 标签: SURFER 绘制 气象等值线
  • 简介:为了进一步发挥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作用,分析柳州市气象影视节目的优势,分别从加强能力建设、丰富节目内容、建立合作机制、录制专题节目、开展灾情调查等方面介绍具体做法,并提出了融媒体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 标签: 气象影视节目 防灾减灾救灾 优势 做法 发展思路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结果,分析观测场四周障碍物分布变动情况,对于选取能见度目标物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Googleearth、GPS、数码照相、visio2003软件等技术手段配合制作出新能见度目标物分布图,有助于提高台站能见度观测业务质量

  • 标签: 气象站 探测环境 能见度 目标物 应用
  • 简介:针对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集合预报,融合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偏差特征,进行基于频率匹配法降水偏差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评分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结果表明:经过2016年5—8月逐日试验分析表明,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显著改善了原产品降水量和雨区范围偏大特征,订正后降水预报平均强度与实况更接近,且预报时效越长、降水量级越大、预报偏差越大改进效果越明显;改进后ECMWF集合预报融合产品降水预报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降水预报Bias评分更接近1,特别是对于小雨和暴雨、大暴雨量级改进尤其明显,消除了大片降水虚报区;降水预报空报率明显减小,但漏报率有所增加。

  • 标签: ECMWF 集合预报 频率匹配法 降水偏差 订正
  • 简介:1概况蒙气象科技合作项目研讨会于2018年8月20-22日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蒙古国家气象和环境监测局(NAMEM:NationalAgencyfor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邀请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5名专家赴蒙古国执行双边合作任务。

  • 标签: 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气象局 蒙古国 气象信息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环境监测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北部和南部降水量也均呈增加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趋势,尤其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mm以上、25mm以上还是50mm以上降水,持续1d降水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d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mm以上降水雨日呈减少趋势,而25mm以上和50mm以上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趋势。

  • 标签: 华南 降水集中度 持续性降水过程 持续时间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MCS及内部2条β尺度雨带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高湿区和高能区,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 标签: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7—28日中天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天山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亚低涡前部东北—西南向气旋式切变和深厚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发,低层切变和气旋式辐合动力抬升、地面尺度辐合线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触发因子。里海和咸海南侧水汽沿着中亚低涡底部偏西气流和前部西南气流输送至强降水区,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大气可降水量跃变和风廓线产品垂直变化特征与短时强降水开始、加强及减弱具有较好对应关系;红外云图反映了中天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云顶亮温(TemperatureofBlackBody,TBB)梯度最大处;短时强降水由低质心和高效率降水回波造成,降水强度与回波顶高度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中亚低涡 短时强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风廓线 云顶亮温
  • 简介: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确立,要求各缔约方参考各国国情"自下而上"方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汇总梳理了作为国家自主贡献前身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164份,总结提出了各国文件共性框架,重点对减缓和适应目标、实施条件和公平性等4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各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本差异显著,虽然具有共性框架,但是在具体目标阐述方式、覆盖经济行业及温室气体范围、实施条件和公平性阐述等方面选择迥异,此外,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对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承诺内容和形式选择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 气候变化 特征 描述性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