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为促进井冈山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吉安地区气象局遂川县气象局根据丘陵山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后在遂川县进行莲一萍一鱼一立体农业试验推广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标签: 立体农业 稻田养鱼 试验推广 齐穗 种植密度 配合饲料
  • 简介:自2010年7月28日在青海省同德县发现大片野生占柽柳林以来.已有包括“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网站和《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我国植物学界的重大发现。更有全国植物学界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发邮件或电话询问.并表示震惊和强烈支持保护.

  • 标签: 保护 柳林 野生 世界 植物标本馆 专家学者
  • 简介:自1967年朝北奈、鹤冈在日本本州西南的海洋气象站发现大群稻飞虱越海迁飞以来,关于稻飞虱远距离迁飞相继有些报道.1977年我国建立。全国褐虱科研协作组”,福建省亦建立了“福建省褐虱研究协作组”,他们根据广阔区域内。同期突发”现象,还进行了海面捕捉,飞机捕捉、高山网捕试验和标记释放回收试验,用多种手段证实了褐虱远距离连飞现象。

  • 标签: 褐稻虱 福建省 环流类型 迁飞 大气 回收试验
  • 简介:1前言再生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生育期短、效益高等特点.在一些因受光温资源限制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发展种植再生,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气候资源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本县地处福建中部山区,1988年引进试种再生获得成功,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本文试从再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象要素的需求出发,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做好再生生产的布局.

  • 标签: 生长发育过程 再生稻 气象条件分析 尤溪县 粮食产量 气候资源
  • 简介:通过对不同核不育系所需的气象条件以及气象因子在两系杂交的育性转换中所起的作用的阐述,为两系杂交制种、有种的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 标签: 两系杂交稻 育性 气象条件
  • 简介:近年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发展双季杂交是推动我区粮食生产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根据丽水山区农业气候特点,和双季杂交亩产吨粮在不同气候年型下的多组合、多点试验示范资料,得出威优35作为早季栽培高产、稳产性能好。本文以威优35的气候生态特性为主,分析探讨双季杂交亩产吨粮的气候适宜性,为双季杂交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吨粮 气候适宜性 多点试验示范 气候年型 稳产性 每穗实粒数
  • 简介:本文围绕提高两系杂交制种这个问题,根据其不育系育性转换期以及现有不育系的温敏型,从农业气象角度出发,提出攻克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难关的技术措施。抓好“三防”,按“四佳”选择制种基地,无疑将使两系杂交制种产量和杂一代的纯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 标签: 两系杂交稻 制种基地 问题 防御
  • 简介:为了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和提高海洋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2009年广西区气象台牵头实施开展海洋气象服务需求及服务能力调查评估工作。调查评估显示,尽管公众及各行业对海洋气象预报服务总体较为满意,但气象部门在海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分区域的精细化预报、专业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和专业性、海洋气象预报传输网络的无缝隙化等方面仍与公众及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 标签: 海洋气象预报 气象服务产品 评估报告 广西区 服务能力 预报服务
  • 简介:为评价ORYZA(V3)模型在海南岛双季发育期模拟的适应性,利用2005—2014年海南岛双季区4个站点(海口、儋州、乐东、琼海)的逐日气象数据、气象灾害资料、土壤、水稻发育期等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调参与验证,本地化不同品种水稻发育期参数;统计双季各个发育期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其次数,筛选出各个发育期内出现次数较多的气象灾害。以单独的气象灾害为背景,对各个发育期的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ORYZA(V3)模型对海南岛双季发育期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0.9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3.97%~9.80%;双季发育期内出现的气象灾害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高温、台风、干旱;ORYZA(V3)模型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台风、高温、干旱。在台风背景下,仅晚稻开花期的R2为0.90,NRMSE为3.90%,其他发育期的模拟均在误差范围外;在高温背景下,早稻的R2为0.87~0.89,晚稻的R2为0.18~0.61,双季的NRMSE为3.49%~5.71%;在干旱背景下,R2〉0.87,NRMSE为3.11%~9.73%。评价结果在模型应用和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ORYZA(V3)模型 气象灾害 双季稻 海南岛
  • 简介:分析广西农业干旱灾害影响和近59年来的旱灾发展态势,分析广西农业干旱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并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水资源及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 标签: 农业干旱 干旱灾害 广西 变态 水利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工作
  • 简介:广西近百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层次结构研究,并与Nino3区的海温距平进行奇异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有较强上升趋势并伴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降水则呈下降趋势,主要周期为32a左右及准两年振荡。1884至1910年代初,广西处于干冷期;1910年代初至1930年前后,处于湿冷期;1930年前后至1950年代后期,处于湿暖期;195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处于干暖期。ENSO事件3-7a的周期对广西平均气温及降水影响显著,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化对广西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上,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际变化上。

  • 标签: 广西 近百年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奇异交叉谱分析
  • 简介:利用1960~2011年广西西北部1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广西西北部地区以往盛夏干旱年的中高纬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水汽输送特征,重点探讨了2011年盛夏(7~8月)广西西北部特大干旱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是1960年以来广西西北部盛夏降水最少的年份。广西西北部2011年盛夏大气环流与以往盛夏干旱年明显不同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弱偏东,脊线位置明显偏北,中高纬环流平直,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没有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印缅槽活动较常年偏弱,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偏弱,广西西北部上空存在有弱的水汽通量辐散,垂直运动和对流活动均较常年偏弱,这些环流特征均不利于产生降水,造成2011年盛夏广西西北部地区出现特大干旱。

  • 标签: 广西西北部 特大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广西地区一次东风波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多种物理量分析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的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散度场垂直结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积聚,以及中低层暖湿的大气状态是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西移加强,并造成相应区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另外,利用重新定义的热力螺旋度物理量,分析其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在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因此,热力螺旋度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对于暴雨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雨 东风波 热力螺旋度 诊断分析
  • 简介:以清浩发展机制(CDM)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对项目及其5种造林模式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1CER)成本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项目期初到期末,整个项目及5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tCER成本均逐渐降低,其中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降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3,34¥/tCO2;1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在第一承诺期末均降至最小值,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增加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05.27¥/tCO2;各造林模式tCER和1CER成本均以枫香+杉木、枫香十马尾松较高,马尾松+荷木、马尾松+栎类较低,桉树最低;贴现率对项目tCER和1CER、桉树tCER、枫香+杉木1CER成本影响均较大,而对马尾松+栎类tCER和1CER成本影响均较小;对桉树一个轮伐期内的tCER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考虑木材收益时,项目期末tCER净现值为13.11¥/tCO2,从中反映了该CDM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造林再造林 碳汇 成本
  • 简介:康健丽同志,高级工程师,宁城县气象局天气预报员。参加气象工作28年来.她始终在业务第一线,先后从事过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象、生态监测、天气预报和科技服务等工作。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 标签: 县气象局 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 宁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