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阐述了当前6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及其源和。尽管目前后3种气体特别是PFCs和SF6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但它们有很高的增温潜势,在大气中寿命相当长,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必将造成它们在大气中不可逆的增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温室气体 大气 温室效应 SF6 排放 人类活动
  • 简介:对黔东南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的低效林改造规划的案例分析表明,相对于维持现状的基线情景,低效林改造的碳效益的有无或大小取决于现有基线林分状况、低改措施以及林分的经营目的。如果以培育长周期大径材为目标,即项目期内无主伐,则将有明显的碳效益;但是,如果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或速生丰产林为经营目标,即项目期内发生一次或多次主伐,则碳效益十分有限,甚至相对基线情景,生物量中的长期碳储量将减少;择伐可大大提高低效林改造的碳效益。因此,要使低效林改造产生较大的净碳效益,甚至纳入碳交易,应尽可能避免短轮伐期;如果必须要主伐,也应尽可能采用择伐方式,以提高碳储量的长期平均水平。

  • 标签: 低效林改造 碳汇潜力 情景分析
  • 简介: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截止4月25日,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90%的居民房屋倒塌。调查表明。玉树县、称多县的部分地区灾害严重,涉及人口约10万人。灾区烈度达到9度。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急灾区结古镇的土木、砖木结构几乎全部倒塌或者严重破坏。砖混结构80%以上倒塌。框架结构的房屋约20%倒塌。教育、卫生、电力、通信、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 标签: 玉树藏族自治州 房屋倒塌 新闻 图片 震源深度 房屋破坏
  • 简介:利用NCAR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夏季大气加热场(热源或冷源)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热源和澳大利亚冷源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东亚大陆上空及西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北半球副热带季风系统(例如副热带高压系统),而南海上空的大气热源和南半球冷源是形成南海热带西南季风和澳大利亚反气旋及越赤道气流的主要机制;(2)亚洲地区西部和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而对东亚夏季风影响很小。孟加拉湾的热源可使印度西南季风向东延伸,而副热带大陆热源也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

  • 标签: 大气热源分布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数值试验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气象新闻作为近年出现的一个新闻品种,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却也由于丰富性差、专业性强等原因常常遭公众“吐槽”。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气象新闻常见“槽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去除“槽点”,进一步增强气象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标签: 气象新闻 媒体需求 槽点
  • 简介:气象新闻热点是指具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受众感兴趣的气象新闻事件,作为一名气象新闻工作者,如何捕捉到天气中的新闻热点,通过媒体架起气象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使公众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有效预防气象灾害,一直是我们努力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 标签: 气象新闻 捕捉 新闻工作者 气象信息 气象灾害 价值
  • 简介: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媒体凭借其多媒体、互动性、易于检索、海量信息、迅速传播等特性,已迅速成为新的主流媒体。传播介质的不同使网络新闻的采写有着与传统新闻更为特殊的要求。认真研究网络气象新闻采写的特殊性,掌握其采写的特点、技巧及方法,对于提高气象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其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气象新闻 网络媒体 写作 传播介质 海量信息 网络新闻
  • 简介:利用1980-1997年6-8月NECP/NCAR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严重早涝时期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源和水汽的异常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在对流层中下层,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南风异常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北风异常在长江中下游辐合。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2°N,140°E)和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有关。在对流层高层,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05°E,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朝鲜,两异常系统之间的西北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散。而在印度西南季风区为偏东风异常,表示西南季风的减弱;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在对流层中下层,长江以北南风异常和长江以南北风异常从长江流域辐散,在以东的洋面上形成东风异常气流。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35°E)和西北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有关。在对流层高层,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南海,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两异常系统之间的偏东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合。热源异常的最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从西太平洋到南海热源异常为负,表示热源偏弱;正热源异常位于长江流域。而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热源异常正好相反。垂直积分水汽和OLR表明西太平洋—南海热源以及长江流域热源异常均是由对流异常引起的。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长江流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热源为正,严重干旱时为负。热源的性质是凝结潜热释放。辐散和辐散风的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形成长江中下游低空异常辐合的气流是来源于西太平洋到南海的异常辐散偏南风,对应高空是从长江中下游进入西太平洋到南海辐合的偏北辐散风。而在长江�

  • 标签: 大气环流异常 热源和水汽汇异常 长江中下游严重旱涝
  • 简介:本文着重就如何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进行分析,认为成功的灾难报道应从对受众、受难者和人性的关注这三个方面让人们感受到灾难事件中的人性美,从而鼓舞人们直面悲剧事件、增强抗灾信心,以推动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 标签: 灾难性事件 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 灾难事件 社会稳定 人性
  • 简介:1会议概况IPCC“再度考察用有管理土地作为估算国家人为源排放与吸收的替代专家会议”(ExpertMeetingonRevisitingtheUseofManagedLandasaProxyforEstimatingNationalAnthropogenicEmissionsandRemovals)于2009年5月5~7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作为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项目的组成部分,

  • 标签: IPCC 人为源 专家 吸收 排放 估算
  • 简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天气类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研究天气类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关注情况,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和促使气象部门提供具有更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特别关注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原因,造成了受众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这些期待意识是不可小觑的。气象部门应该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引导受众对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气象部门的宣传机制不断完善。

  • 标签: 天气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受众 期待意识 机制
  • 简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递给当今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迎来了信息时代的诞生,造就了今天信息社会的辉煌。

  • 标签: 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 信息社会
  • 简介:曾文祺在《新民周刊》2007年第5期撰文指出,学习军队这个众所周知的组织的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的企业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比战士来得多元化,来得复杂;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建设,比对于战士的文化建设来得艰巨。公司首先应将所有同仁的思想统一到知识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认定上,要求所有同仁认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大家达成共识,

  • 标签: 学习型组织 知识型企业 文化建设 部队 知识分子 多元化
  • 简介:气象远程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气象事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的鲜明特征。教学测量和评价是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气象远程教育的学习评价做了初步探讨,改变远程教育中教学测量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的现状,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气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 标签: 现代远程教育 气象事业 学习评价 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 评价方式
  • 简介:根据中朝气象科技交流协定,大连市气象局5月份以来先后接待朝方两个气象代表团。5月9至24日,以团长朴正直,团员洪淳日、金承男组成的713雷达讲习团,到大连市台学习气象雷达应用技术。6月17日至22日,以朝鲜中央天

  • 标签: 金承男 应用技术 科技交流 中朝 日至 李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