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全面综述了高温热浪气象灾害在危害特点、标准与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监测和预测与预警技术、减灾技术及应对策略等8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高温热浪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天气灾害,基本天气特征是高温低湿,除高寒地带外,每年6~8月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高温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候变暖变干是导致高温热浪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深刻了解高温热浪的危害特征,对应对高温热浪发生发展、监测预测、安全生产、趋利弊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 高温热浪 危害特征 研究综述
  • 简介:利用1960-2014年夏季(6-8月)湖南省77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该地区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常年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年均发生1.53次,部分地区年均出现2次以上。高频次、高强度的高温热浪主要集中于湘中偏东(衡阳盆地一带)地区,株洲、长沙、益阳等地为次大值区,湘西地区高温热浪的发生频次及强度则低于全省平均值。近年来,湖南高温热浪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炎热程度不断增强。近55年高温热浪频次及强度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呈减少(减弱)趋势,此后呈增多(增强)趋势,21世纪以来高温热浪增多增强尤其明显。对一次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极端高温热浪过程研究发现:南亚高压东伸扩展,西太副高异常偏西、偏北且稳定少动,下沉运动强盛等条件的配合有利于湖南省持续性高温的发生。

  • 标签: 湖南省 高温热浪 频次 强度 成因
  • 简介: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果较倒算法结果普遍偏高,采用ERA-Interim资料,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基于4套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的热源在1980-2016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夏半年(3-8月)强热源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自下而上呈源-汇-源分布;(4)基于正算法和ERA-Interim资料估算的夏半年的降水潜热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显著偏小,高原西部地区和南部冈底斯山一带则明显偏大。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不确定性 正算法 倒算法
  • 简介: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累积值
  • 简介: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 标签: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
  • 简介:利用NCAR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夏季大气加热场(热源或冷源)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热源和澳大利亚冷源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东亚大陆上空及西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北半球副热带季风系统(例如副热带高压系统),而南海上空的大气热源和南半球冷源是形成南海热带西南季风和澳大利亚反气旋及越赤道气流的主要机制;(2)亚洲地区西部和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而对东亚夏季风影响很小。孟加拉湾的热源可使印度西南季风向东延伸,而副热带大陆热源也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

  • 标签: 大气热源分布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数值试验
  • 简介:基于NCEP/NCAR1968~200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a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强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多雨,气温偏低;当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弱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3)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通过直接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场的异常,同时影响周围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强迫500hPa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到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的夏季气候。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尝试利用欧阳首承教授提出的信息数字化方法,对2009年湖南省的高温热害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方法不仅可以揭示高温、热害天气的特殊性和预报的客观依据性,而且具有超前2—3d的预报期。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一线预报人员使用并推广。

  • 标签: V-3Θ图 滚流 超低温 高温 热害天气
  • 简介:在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低温条件下,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变化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的性能。本文以不同含水条件的水泥基材料为研究对象,在-60℃极端低温条件下,对水泥基材料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变化、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冻胀变形、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等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极端低温冻融作用使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轴向冻胀率变大、孔隙率增大、平均孔径变大。并揭示了受冻前后水泥基材料含水条件对其抗冻性、力学性能、冻胀变形和微观孔结构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 标签: 水泥基材料 极端低温 抗冻性 力学性能 孔结构
  • 简介:1引言每年3~4月是我县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此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气团常交汇在华南地区,造成我县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如何抓好冷尾暖头的有利时机和避过长低温阴雨的寒害,这是春播期农业生产中最关心的问题。本文围绕春播服务的要求,从本站气象要素出发,以大型环流为背景,结合单站指标探讨中期预报方法。

  • 标签: 低温阴雨 预报方法 春播期 中期 春耕生产 华南地区
  • 简介:本文利用1963-2004年共42年气象资料,分析统计了福建省冬季低温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高压的强度、冷空气影响路径、850百帕零度线、500百帕568能较好的反映冷空气影响福建的强度及冬季低温过程的强弱;分析总结了强低温过程的预报指标,并建立了极端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将为福建省冬季强低温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定量的预报方法。

  • 标签: 极端最低气温 预报指标 预报方法
  • 简介:利用1980-1997年6-8月NECP/NCAR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严重早涝时期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异常特征,主要结果如下:在对流层中下层,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南风异常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北风异常在长江中下游辐合。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2°N,140°E)和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有关。在对流层高层,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05°E,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朝鲜,两异常系统之间的西北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散。而在印度西南季风区为偏东风异常,表示西南季风的减弱;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在对流层中下层,长江以北南风异常和长江以南北风异常从长江流域辐散,在以东的洋面上形成东风异常气流。这两股异常气流分别与西太平洋上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23°N,135°E)和西北太平洋上反气旋异常系统有关。在对流层高层,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南海,反气旋异常系统中心位于日本海,两异常系统之间的偏东异常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辐合。热源异常的最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从西太平洋到南海热源异常为负,表示热源偏弱;正热源异常位于长江流域。而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时热源异常正好相反。垂直积分水汽汇和OLR表明西太平洋—南海热源以及长江流域热源异常均是由对流异常引起的。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长江流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孟加拉湾热源为正,严重干旱时为负。热源的性质是凝结潜热释放。辐散和辐散风的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涝时形成长江中下游低空异常辐合的气流是来源于西太平洋到南海的异常辐散偏南风,对应高空是从长江中下游进入西太平洋到南海辐合的偏北辐散风。而在长江�

  • 标签: 大气环流异常 热源和水汽汇异常 长江中下游严重旱涝
  • 简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高温热浪灾害下人群的脆弱性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模拟随机高温热浪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概率风险评估与高温热浪生命保险费率的厘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高温热浪死亡风险与对应的费率水平是年轻人的9~28倍;其中,高温热浪费率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费率水平较低。该研究成果为指数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的研发,为政府采取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高温热浪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指数保险
  • 简介: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在我市得到迅速发展,但1999年12月的强冷空气使大棚蔬菜生产受到重创,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冬季大棚蔬菜生产防低温冻害一要保温、二要降湿。

  • 标签: 低温冻害 棚栽 栽培 蔬菜大棚 塑料大棚 防御对策
  • 简介:温度是影响牧草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处理和常温发芽方式进行发芽试验,分析低温处理对两种牧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两种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同时也加快了起始发芽时间。对于大针茅而言,低温处理和常温发芽的种子发芽势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都体现了由慢变快再变慢的趋势,温度处理对其发芽历期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克氏针茅低温处理和常温发芽的种子发芽势却体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经过低温处理的种子发芽势逐渐变慢,发芽历期长,常温发芽的种子发芽势逐渐变快,发芽历期短。

  • 标签: 发芽率 发芽势 低温
  • 简介: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08年1月11日至29日发生在宁夏的持续阴雪、低温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极涡偏向亚洲地区,长波槽稳定地处于巴尔科什湖和贝加尔湖地区。中高层的高空为准纬向气流,中低层“东高西低”降雪天气形势有利,随着地面冷高压和热倒槽在宁夏的交替,全区出现14至18天的间歇性降雪。分析发现,在冬季“浅薄”的天气系统下,降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等,在中低层的反应远比500hPa清楚。中低层偏南气流和地面热倒槽前的回流,不仅为降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还是不稳定抬升能量的主要来源。宁夏1月11日至29日间歇性的14至18天的降雪天气,刷新了历史同期的气象纪录。由于近地面强大的蒙古冷高压长时间控制宁夏,加之长时间的积雪和辐射降温,1月31日到2月1日宁夏出现了2007/2008年冬季以来的最低气温,部分测站最低气温创历史同期新低。

  • 标签: 持续阴雪低温 成因 数值预报产品 预报指标
  • 简介:甘泉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洛河贯穿全县,由于河水多年冲击,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一条长约100km的较阔川道。县境内与洛河相勾通的4条较大支流(雨岔河、北沟河、劳山河和东沟河)构成了4条大的沟道。这种特有的地形地貌为雹云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

  • 标签: 甘泉县 低温型 冰雹预报 单站要素 强对流天气 环流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