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为评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豚草发生区大面积释放后对豚草控制潜力,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底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大荆和智峰进行了野外释放试验。【方法】释放天敌后,调查豚草株高、存活率,最后测量其生物量和种子量。【结果】大荆释放区释放86和120d后,释放区植株高度(61.4和99.0cm)均显著矮于对照区(121.8和129.5em),释放区植株地上茎干重显著小于对照区,但根系干重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释放区植株存活率分别仅为7.3%和0。智峰释放区,释放12d后,释放区豚草株高和存活率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释放28、44、57d后,释放区株高均显著小于对照区,植株根系和地上茎干重亦显著小于对照区;释放区豚草存活率分别为76.5%、16.5%和0。上述两地,对照区豚草调查期内存活率均为100%,释放区豚草则完全丧失繁殖能力,种子量为0。【结论与意义】湖南,5月底或6月初,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以约每10株6头密度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豚草。本结果为豚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效果
  • 简介: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DNA重复片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主要组成成分,是基因组和表型进化主要动力之一,并且对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进化具有重要贡献。由于转座子基因组内具有可移动性,使其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备受重视,尤其转基因技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转座子昆虫中分布、类型及功能,重点阐述不同昆虫转座子转基因技术应用,并对转基因安全性和转座子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转座子 昆虫 转基因 安全性
  • 简介:疟疾、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蚊媒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目前缺乏有效药物和疫苗,防治埃及伊蚊、冈比亚按蚊等媒介昆虫是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有效手段。化学杀虫剂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传播,但其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昆虫不育技术(SIT)更新及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策略,由此发展起来以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RIDL)为代表一系列遗传不育技术为蚊虫种群防控提供了更加有效选择。本文概述了遗传技术蚊虫防控中应用进展,包括蚊虫遗传防治历史和策略,阐述了RIDL技术体系原理,同时介绍了相关遗传控制品系和已经开展田间释放研究,展示了遗传修饰不育技术蚊媒疾病防治中巨大潜力。

  • 标签: 蚊媒昆虫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
  • 简介: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3种主要基因组编辑技术,其原理都是通过在生物基因组特定位点制造DNA双链断裂损伤,从而激活机体自身DNA损伤修复机制,在此过程中引发各种变异。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在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修复中成功应用,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诸多优点,如CRISPR/Cas技术能对基因组中多个特定位点进行编辑。其有望成为昆虫遗传转化主要策略。本文就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和CRISPR/Cas技术基本原理及其昆虫中应用做一简介,为今后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昆虫遗传转化提供些许参考。

  • 标签: CRISPR/Cas技术 遗传转化技术 基因组编辑 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技术 锌指核酸酶技术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要果树害虫,也是我国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优势苹果产区果业生产。化学防治是当前苹果蠹蛾防治最经济有效措施,然而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引发抗药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报道。代谢抗性是苹果蠹蛾抗性中重要机制,苹果蠹蛾解毒酶代谢杀虫剂分子机制是当前代谢抗性研究重点方向。基于分子模拟方法相关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分子模拟涉及主要方法及其苹果蠹蛾代谢杀虫剂分子机制研究中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 标签: 苹果蠹蛾 分子模拟 解毒酶 杀虫剂 代谢抗性
  • 简介:RNA干扰(RNAi)是生物体内源基因发生转录后特异性降解一种生理现象,作为抵抗病毒免疫机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RNAi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生机制已明确,但昆虫系统性RNAi不同于线虫,昆虫中尚未发现线虫跨膜蛋白SID.2同源蛋白,且果蝇中不存在依赖于RNARNA聚合酶(RdRP),但存在具有相似活性物质。昆虫发生RNAi效率不仅与靶标基因自身及双链RNA选择有关,而且与虫体发育状态及摄入双链RNA剂量相关。随着RNAi昆虫中作用特点阐明,RNAi应用价值逐渐体现。近年来,通过RNAi沉默靶标基因,不但促进了昆虫基因功能研究发展,而且被广泛用于重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基因研究。最新研究表明,RNAi结合第2代测序技术,针对非模式昆虫,能迅速找到具有致死效应靶标序列,加快了利用RNAi技术生产生物农药步伐。

  • 标签: RNA干扰 小干扰RNA 双链RNA 基因功能 生物农药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我国苹果优势产区构成了巨大威胁。长期依赖化学防治使该虫抗性问题变得十分严峻。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以环境友好生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当前苹果蠹蛾防治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生物源农药,如寄生蜂、不育昆虫、颗粒体病毒、病原线虫、Bt、病原真菌、微孢子虫、性信息素、斑蝥素、多杀菌素等,苹果蠹蛾防治中最新应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论述,讨论了生物源农药凭借其种类多、来源广且在用药时期上选择性强等特点,该虫综合治理中重要地位及面临挑战。

  • 标签: 生物农药 苹果蠹蛾 生物防治 杀虫剂
  • 简介:生物入侵对世界经济、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焦点。传统海关检验方法存在鉴定缓慢、准确率低、鉴定专家稀缺等问题,因此急需一种鉴定率高、操作简单和快速方法对入侵植物繁殖体进行精确鉴别。DNA条形码是一种基于DNA序列差异进行物种鉴定技术,鉴定结果只受样品组织内DNA保存状况影响,不受形态学性状保存状态影响,只需掌握简单分子生物学技术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未知样品鉴定,入侵植物检疫鉴定中有很大应用潜力。根据入侵植物进化快、变异多特点,可优先考虑种间、种内差异度高ITS基因作为核心条形码,再以matK和rbcL基因为辅助条形码。本文分析了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及其衍生出超级DNA条形码和metabarcoding技术入侵植物鉴定中应用潜力,提出构建入侵植物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与智能植物志(iFlora)相结合,为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入侵植物进行快速鉴定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DNA条形码 入侵植物 超级DNA条形码 metabarcoding 智能植物志
  • 简介:基于遗传修饰手段昆虫不育技术(SIT)作为一类物种特异、环境友好、科学高效新兴策略,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技术(RIDL)是改进传统SIT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四环素调控系统、特异性启动子、性别特异剪接系统和特异性致死基因等重要元件,其中根据不同昆虫特点选择合适特异性致死基因对于构建遗传不育品系至关重要。这些致死基因或受到阻遏调控系统控制、或特异雌虫中表达、亦或直接作用于x染色体,导致后代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性别中条件致死。本文综述了RHG家族(reapr、hid、grim、michelob_x)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激活因子tTA及NipplDm、归巢内切酶基因等害虫遗传不育技术研究和应用,讨论了特定致死基因效应机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不同效应基因致死作用和调控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深入研究特异致死基因凋亡机制和在不同物种中兼容作用,将为害虫遗传防控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和手段。

  • 标签: 昆虫不育技术 致死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 转录激活因子 归巢内切酶基因
  • 简介:实蝇类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是世界果蔬产业最重要害虫类群之一,严重影响了发生地果蔬生产和出口贸易活动。昆虫不育技术(SIT)是一种物种特异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多种实蝇类害虫防治、阻截和根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昆虫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可对SIT进行改进,提高其防控效果并扩大应用物种范围,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害虫遗传控制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通过受四环素调控tet—off基因表达系统来实现昆虫“不育”基本原理和在果蝇及其他几种主要实蝇类害虫中建立不同类型遗传控制体系,以及类似体系在其他农业昆虫中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橘小实蝇遗传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该技术害虫综合治理(IPM)尤其是实蝇类害虫防治中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遗传控制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tet—off基因表达系统 致死品系
  • 简介:植物替代控制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生长优势控制入侵杂草方法,它是控制外来杂草危害有效途径之一;因其既可控制入侵杂草危害又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3种入侵杂草植物替代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总结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阻截和修复豚草、紫茎泽兰及黄顶菊扩散危害技术模式和效果,提出了植物替代控制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

  • 标签: 替代控制 入侵杂草 筛选评价 豚草 紫茎泽兰 黄顶菊
  • 简介:【背景】溴甲烷面临禁用情形下,探讨新熏蒸剂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处理效果,可以科学地评估甲酸乙酯使用前景。【方法】采用松材线虫分离液和带疫松木段,设置甲酸乙酯5个剂量梯度、5个处理温度和5个处理时间,测定其对松材线虫毒力及CT值。【结果】25℃下处理3、6、12、24、48h,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Lc50分别为2.63、1.60、0.99、0.41、0.20mg·L-1。温度对毒力有显著影响,10~29℃,随温度升高,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毒力降低,19和29℃下,1.85mg·L-1甲酸乙酯处理松材线虫死亡率分别为63%和100%。甲酸乙酯熏蒸12h内,能完全杀灭木段中松材线虫。23℃下处理6和12h,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99%时,甲酸乙酯cr值分别为453.94和424.14mg·h-1·L-1。【结论与意义】甲酸乙酯可用于松材线虫检疫处理。

  • 标签: 甲酸乙酯 松材线虫 熏蒸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对当地农、林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方法】研究了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百草枯、五氟磺草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脂9种除草剂对薇甘菊化学防治,调查各药剂对薇甘菊植株鲜重抑制率、叶片覆盖度和抑花率。【结果】氨氯吡啶酸25~100gai·hm-2、草甘膦1538—2306gai·hm-2、甲嘧磺隆100—400gai·hm-2、百草枯750、1125gai.hm~、五氟磺草胺125gai·hm-2、噻吩磺隆11.25~33.75gai·hm-2和单嘧磺脂15~60gai·hm-2对薇甘菊营养生长控制效果较好。其中,百草枯短时间有效,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单嘧磺脂、单嘧磺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对薇甘菊抑花率较高,苯磺隆和单嘧磺隆基本无效,且9种药剂对橡胶树均未表现出药害。【结论与意义】适当降低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浓度可以保持薇甘菊营养生长而扼制种子蔓延。本研究首次发现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对薇甘菊有良好抑制效果

  • 标签: 薇甘菊 除草剂 鲜重抑制率 抑花率
  • 简介:【背景】橘小实蝇是水果国际贸易中被关注有害生物。枇杷为福建名优水果,同时福建为橘小实蝇疫区,枇杷橘小实蝇检疫处理技术是保证枇杷出口关键环节。【方法】对人工接入枇杷果实中橘小实蝇卵和幼虫低温感受性、小规模处理和大规模处理及低温对枇杷果实品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橘小实蝇2—3龄幼虫混合虫态最耐受低温;1.5℃下处理12d,可完全杀死枇杷果实中橘小实蝇,并且低温处理对枇杷果实无损伤。【结论与意义】低温可用于枇杷内橘小实蝇检疫处理。

  • 标签: 冷处理 橘小实蝇 枇杷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绿色防控提供一定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升高,瓜实蝇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田间,研究发现苦瓜果长影响了保护膜应用效能,2种果长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云南入侵、传播和蔓延,对云南香蕉产业产生严重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防控效果,为枯萎病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和自主选育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和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4个时间段枯萎病发病率和3种肥料防治效果。【结果】月平均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发病率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病品种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病发病率起一定作用。南天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表现出较强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和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高温适应性中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不同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定位点除细胞壁外,细胞膜上呈现大量分布,而敏感种群处理12h时酶活性明显降低,只细胞壁上有零星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
  • 简介:【背景】2009~2012年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辽西北展开,以彰武县为重点治理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重视,少花蒺藜草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局面,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方法】对精喹禾灵、烯禾啶、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乙草胺+烟嘧磺隆、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几种除草剂(组合)进行筛选,并进行大面积示范,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供试7种药剂(组合)对少花蒺藜草均有一定防除作用。其中,精喹禾灵和高效氟吡甲禾灵2种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防除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效果最为理想,能够有效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15d后防除效果分别可达到89%和79%。此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还显示: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和乙草胺+烟嘧磺隆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防治效果,施药19d后防效基本达到80%以上;乙氧氟草醚最差,防治效果只有66%。【结论与意义】5%精喹禾灵乳油除草效果较好,虽然对试验区内其他禾本科牧草有一定杀害作用,但对区内补播牧草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等未产生任何药害。这对草原补播改良区少花蒺藜草综合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入侵物种 除草剂 化学防治 药害 生测
  • 简介:【背景】多样性比较是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标准参数之一。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性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性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中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与以往常用一维多样性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了几个著名多样性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性。本文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和中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和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和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适用性。【结果】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互作类型:1个明确多样性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供试棉田中,中棉30棉田蜘蛛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多样性高低则难以一概而论。蜘蛛稀有种多样性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和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多样性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和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与意义】Rényi多样性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一数量参数评价多样性传统方法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概念框架。

  • 标签: BT棉 可扩展多样性指数 农药效应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多样性比较 Rényi多样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