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哈乐联合青藤碱治疗前列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前列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哈乐0.2mg;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青藤碱口服,一日3次,前期一次2片,一日3次;三日增至一次3片,一日3次。治疗4周,观察疗效和比较两组患者前列液中TNF-α、IL-6表达。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前列液中TNF-α、IL-6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哈乐配合青藤碱,能增强其对前列炎的疗效。

  • 标签: 哈乐 青藤碱 前列腺炎
  • 简介:目的:探讨钬激光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伴前列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经尿道前列电切术和激光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IPSS和QOL评分及血压变化情况。分别于手术前后应用经直肠超声测量患者前列厚度,根据球形体积公式估算前列重量。结果:钬激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电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钬激光组术后前列重量、IPSS评分、QOL评分及血压均低于电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伴高血压的老年前列增生患者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钬激光 经尿道电切术 高血压 前列腺增生
  • 简介:目的:检测前列癌及癌旁正常前列组织中RNA结合蛋白QKI-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前列癌及与之匹配的癌旁组织12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实时PCR方法检测其QKI-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QKI-5的表达与前列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前列癌组织中QKI-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前列组织,并且随着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降低(P〈0.05)。前列癌组织中QKI-5的表达与其Gleason评分(r=-0.939,P〈0.05)、TNM分期(r=-0.913,P〈0.05)、血清PSA值(r=-0.743,P〈0.05)均密切相关。结论:QKI-5在前列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可能作为前列癌的诊断、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RNA结合蛋白QKI-5 前列腺癌 表达 WESTERN BLOT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前列特异性抗原(PSA)与前列癌(PCa)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自2004年7月~2009年12月南京市13692例50岁以上的男性在健康体检时行血清PSA检测。以PSA≥4.0ng/ml定为前列癌可疑病例。建议行前列穿刺活检以确诊。共筛查出PCa患者140例,比较不同PSA值PCa患者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结果:随着PSA值的升高,前列癌筛查阳性率亦随之升高,低分化前列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高分化前列癌和中分化前列癌患者(P〈0.05),晚期前列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早期PCa患者(P〈0.01)。血清PSA含量≥20ng/ml的前列癌人群中低分化前列癌及晚期前列癌的比例高于血清PSA含量〈20ng/ml的前列癌人群(P〈0.01)。结论:血清PSA可以为前列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临床分期 病理分级
  • 简介:目的:探讨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缩宫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对纤维蛋白原(FBI)、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2例剖宫产产妇,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的宫内注射及静脉滴注,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先给予缩宫的宫内注射,再在子宫肌壁注射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比较两组产后出血情况、宫缩持续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恶露持续时间、FIB、D-D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子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恶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P<0.05)。两组治疗前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胸闷、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缩宫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可能与有效减少FIB、D-D表达有关。

  • 标签: 剖宫产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缩宫素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MR及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岁。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以及MR信号特点等。结果:12例中,单发9例,多发3例,共17个病灶。其中1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13个病灶为纵向生长椭圆形。T1WI上16个病灶为等或稍高于肌肉信号,1个含有高信号。STIR序列中等稍高信号者7个,10个含有大小不等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者15个,明显强化2个。9个病例颈部可见中等大小淋巴结。结论:50岁以上吸烟男性,发现腮腺浅叶后下方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椭圆占位,STIR序列信号欠均匀,高度提示淋巴瘤。

  • 标签: 腺淋巴瘤 腮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hs-CRP、IL-18及和肽(copeptin)与冠心病类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36例对照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均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肽;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IL-18水平。结果:UA组与AMI组WBC、NEU、hs-CRP、IL-18、和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UA组比较,AMI组的hs-CRP、IL-18水平显著升高;IL-18与TG、LDL-c、hs-CRP及和肽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和肽与IL-18水平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其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和肽素 IL-18 炎症介质
  • 简介:据国外媒体1月29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维生D或能缓解哮喘症状,体内维生D含量不足的患者,哮喘症状更严重。

  • 标签: 维生素D 症状 哮喘
  • 简介:目的:探讨转染相关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pAAV—GFP、pAAV—RC、pHelper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得到rAAV—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观察rAAV-GF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结果:与未转染rAAV—GFP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较,转染rAAV—GFP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改变,均袁现为细胞浆蓝紫色,核周明显。结论:转染相关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未见明显影响,为基因修饰相关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移植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腺相关病毒 分化潜能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通过饮食是动物获取所需胡萝卜的难一来源。然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新公布的研究成果发现。一种名为豌豆蚜虫的昆虫能够生产制造自身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胡萝卜。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 标签: 《科学》杂志 胡萝卜素 动物体内 亚利桑那大学 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
  • 简介:12月11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位于转录因子YY1上的T372R高频突变与胰岛瘤发病机理相关。这为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也为与胰岛分泌相关的糖尿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 标签: 胰岛素分泌 致病基因 通讯 自然 科研人员 发病机理
  • 简介:目的:探究涎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COX-2、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63例SACC患者癌变病理组织标本与30例SAC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COX-2、Survivin及livin蛋白在SAC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ACC组织COX-2、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OX-2、Survivin及livin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依次为66.67%(42/63)、57.14%(36/63)及73.02%(46/63),其阳性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上,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未发现阳性表达;Survivin、livin及COX-2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体型、淋巴转移、中低分化及Ⅲ+Ⅳ期患者Survivin、livin及COX-2的阳性率高于筛孔型+管状型、淋巴未转移、高分化、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Surv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632,P<0.05);l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453,P<0.05);Survivin与livin无相关(r=0.143,P>0.05).结论: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患者中呈高表达,可能对SACC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Survivin、livin及COX-2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SACC并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COX-2 SURVIVIN LIVIN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常用抗G^+致病菌的抗生的种类效价情况,为抗G^+致病菌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2978个样本中分离到953株G^+致病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进行菌种鉴定及16种抗生的药敏实验。结果:953株G^+致病菌经鉴定属于11大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是五类主要的G^+致病菌,依次分别占总分离量的30.3%、1713%、15.1%、9.8%和6.8%;在检测的16种抗生对排在前五位的G.致病菌的平均效价最低的五类抗生是:青霉素(24.22%)、红霉素(26.22%)、头孢唑林(28.06%)、与链霉素(30.52%)和庆大霉素(31.06%)。而抗口致病菌整体效果最好的是:螯合新泰林(93.72%)、万古霉素(82.62%)和四环(78.68%)。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抗生抗临床常见G^+致病菌的效价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 标签: 抗生素 药物监测 耐药性 G^+致病菌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口腔鳞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内皮抑表达及与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和12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内皮抑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36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血清内皮抑水平,14例健康者血清做对照。结果:内皮抑主要见于肿瘤组织细胞质。正常口腔粘膜中内皮抑表达率为7.15%,口腔鳞癌组织中内皮抑阳性率为76.44%,其中G1、G2、G3级阳性率分别为47.21%、79.17%、90.90%,病理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患者血清中内皮抑水平(49.62±1.72)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5.60±0.37)ng/mL(P〈0.05),TNM分期III、IV期肿瘤患者血清内皮抑水平显著高于I和II期(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内皮抑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肿瘤分期、分级相关,检测内皮抑表达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恶性程度。

  • 标签: 口腔鳞癌 内皮抑素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槲皮对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阴道注入苯酚胶浆制备大鼠宫颈炎模型,观察不同剂量(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对大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比例影响,并对实验大鼠宫颈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细胞膜、线粒体及细胞核结构变化)。结果:槲皮处理组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明显降低,与宫颈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槲皮处理组炎症细胞数量较宫颈炎模型组减少,电镜观察结果也表明槲皮处理组宫颈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程度依次减轻,胞核内染色质固缩情况减轻,逐渐可看到连续的核膜结构。结论:槲皮能明显减轻宫颈组织充血水肿,对宫颈炎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宫颈炎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板蓝根颗粒联合维生C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婴儿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板蓝根颗粒和维生C共同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对照组仅采用维生C预防,比较两组小儿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0例,占总例数的58.82%,对照组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9例,占总例数的85.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共7例,占20.59%,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32.35%),P〈0.05。结论:采用板蓝根颗粒和维生C联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显著降低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和感染次数,效果明显。

  • 标签: 板蓝根颗粒 维生素C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转换酶基因(ACE)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2型糖尿病(T2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2D患者287例和正常对照组307例健康人的ACE基因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CE活性及血脂水平,采用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其活性、血脂水平及T2D的相关性。结果:ACEI/D多态性在T2D组(DD:13.36%、ID:45.93%、II:40.72%)与对照组(DD:13.24%、ID:43.90%、II:42.86%)的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组ACE各基因型之间ACE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各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分析显示II型与DD型之间HD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ACE活性显著相关,但ACEI/D多态性不是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无关,DD型与高HDL水平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插入/缺失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骨桥蛋白(OP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行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OPN及MMP-9,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UH)、卵泡刺激素(FS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6(IL-6)、白细胞介-8(IL-8),CD3^+、CD4^+、CD8^+、CD4^+/CD8^+,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OPN、MMP-9,TNF-α、IL-6、IL-8,CD8+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温阳化瘀法可下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上皮细胞OPN及MPP-9表达.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补肾温阳化淤法 骨桥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目的:观察美常安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临床症状及胰岛抵抗(IR)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常安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及稳态胰岛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分析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与HOMA-IR的相关性,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TG、HOMA-IR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D乳酸、TNF-α、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HOMA-IR与患者血浆D乳酸、血清TNF-α、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r=0.352,0.44,0.48;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常安治疗NAFLD疗效显著,可降低ALT、TG水平,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IR,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美常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胰岛素抵抗 TNF-α 血浆内毒素
  • 简介:目的:研究肌肉肌醇(myo-inositol,MI)对胰岛抵抗细胞(IR-HepG2)细胞外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MI、高糖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高糖持续作用,胰岛刺激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法)鉴定模型是否成立,并用GOD-POD法检测正常HepG2细胞和MI对HepG2胰岛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变化。结果:在对HepG2细胞活性没有影响的情况下,MI增加了胰岛抵抗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显示,MI可显著增加胰岛抵抗模型葡糖糖的消耗量(P〈0.01)。结论:MI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模型葡萄糖的消耗量,对IR-HepG2细胞模型胰岛抵抗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标签: 肌肉肌醇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葡萄糖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