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窥视睾丸"(指在腹股沟管内环口附近的高位睾丸)引降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睾丸引降固定手术的"窥视睾丸"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至1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右侧37例,左侧19例。对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患儿均完成手术,睾丸均顺利引降并固定于阴囊。手术时间为(45.23±0.38)min,术中出血量约2~4 ml。56例患儿术后复查睾丸均正常生长发育,查体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回缩,未见切口感染、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为(0.48±0.08)ml与术前(0.30±0.0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为0.71±0.06与术前0.5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睾丸引降固定术是治疗"窥视睾丸"的重要手术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隐睾 海氏三角 腹腔镜 窥视睾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在儿童重型隐匿阴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治疗的重型隐匿阴茎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患儿平均年龄为7岁1个月,年龄范围为3~16岁;本研究患儿的纳入标准为重型隐匿阴茎,阴茎完全隐匿于皮下,可见锥状皮丘内无阴茎显露,腹壁皮肤平面仅能扪及包皮套,年龄范围要求为3~16岁,手术方式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分析患儿术后出血、感染、阴茎回缩等并发症情况,采用Boemers标准进行术后评价,评估该手术方式在重型隐匿阴茎患儿的应用情况。结果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Boemers标准评价均为良好,家长对阴茎外观满意,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包皮转移皮瓣无坏死感染。术后有8例患儿出现转移皮瓣的明显水肿,6~8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个月阴茎体均无回缩,无包皮赘生及瘢痕狭窄,无痛性勃起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是治疗重型隐匿阴茎的理想手术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重型隐匿阴茎皮肤覆盖缺损的问题,具有术后外观美观,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隐匿阴茎 皮瓣转移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阴囊首发症状的睾丸扭转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非阴囊首发症状的睾丸扭转患儿24例。收集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TWIST(testicular workup for ischemia and suspected torsion)评分,统计TWIST评分在患儿中的应用情况。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婴幼儿组(13例)和儿童青春期组(11例),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差异,从而分析非阴囊首发症状的睾丸扭转的临床特征。结果2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为腰痛4例,腹股沟区疼痛8例,下腹疼痛4例,脐周疼痛2例,哭闹拒食2例,恶心呕吐3例,以及发热1例。TWIST评分分布为低评分(0~2分)5例、中评分(3~4分)17例及高评分(5~7分)2例。婴幼儿组与儿童青春期组首发症状中仅腹股沟疼痛患儿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两组间TWIST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例患儿中,3例睾丸扭转缺血坏死,手术切除睾丸;21例睾丸复位后血运恢复,行睾丸固定术。结论症状不典型的阴囊红肿的睾丸扭转患儿临床首诊症状复杂,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TWIST评分的中、高评分对睾丸扭转有一定提示作用,通过全面仔细体格检查并结合超声检查综合诊断,以免漏诊或者误诊,争取最大可能性保留睾丸组织。

  • 标签: 睾丸扭转 儿童 睾丸扭转评分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纯通过经膀胱镜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治疗<3个月婴儿的原发性肾积水的疗效和其相应的并发症进行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个月重度肾积水患儿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为(1.95±0.56)个月;患侧为左侧14例,右侧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置入术一期治疗重度肾积水,于术前、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后及取出后对患儿进行B型超声检查,并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相应的治疗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中有2例置管失败(左、右侧各1例),予更换为肾造瘘术以缓解肾积水,另外18例均顺利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术中操作时间短,为(15.22±5.75)min,出血量极微,为(0.50±0.42)ml,术后观察到的并发症主要表现有泌尿系统感染、血尿和支架管的梗阻。患儿住院天数为(4.72±1.81)d,治疗前肾盂前后径及肾皮质厚度分别为(34.28±7.00)mm和(1.86±0.66)mm,置管后6个月变化为(11.00±4.56)mm和(4.47±1.32)mm,可观察到肾积水程度的明显缓解和肾皮质的增厚。而在取出输尿管支架管后,有8例患儿的肾积水无再次加重表现,观察至今无特殊处理。结论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是一种微创术式,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婴儿(<3个月)重度肾积水的一种选择方法,术后可明确缓解肾积水程度,并且在取出支架管后存在治愈此年龄段原发性肾积水的可能,使患儿免受于较大手术创伤,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

  • 标签: 婴儿 肾盂积水 输尿管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和肾造瘘术两种不同肾脏尿液引流方式用于缓解小婴儿重度肾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间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3个月重度肾积水患儿40例,其中20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S组),另外20例则采用肾造瘘术(N组),观察两组患儿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S组与N组术前积水程度,肾皮质厚度[(1.87±0.66)mm,(1.89±0.53)mm]以及术后6个月肾皮质厚度[(4.47±1.32)mm,(3.90±1.10)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时肾盂前后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缓解尿路梗阻,可作为小婴儿重度肾积水Ⅰ期治疗的选择方案,其中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耗时短,术后患儿恢复快,体表无创伤便于护理以及有概率免除后期离断成形手术可能,相较而言更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输尿管支架管 小婴儿 重度肾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