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研究表明,血糖波动与糖尿心血并发密切相关,是糖尿血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穿戴式血压、心率监测设备的兴起,使研究者重新聚焦于糖尿患者血压、心率变异度与心血并发的关系。此外,糖尿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过程中易出现体重反弹,其所导致的体重波动可能与糖尿心血并发也有关系。

  • 标签: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血糖波动 血压变异度 心率变异度 体重波动
  • 简介:摘要血糖波动是糖尿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其评价手段及评估参数得到不断丰富。但目前大多数参数仍仅关注短期血糖波动的幅度,而未体现血糖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的规律性,因此,寻找能综合血糖波动幅度和时间序列上变化的参数是大家感兴趣的方向之一。短期和长期血糖波动与糖尿慢性并发的相关性已有较多临床证据支持,而基础机制的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中。血糖波动异常除了通过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等机制外,尚通过表观遗传学改变导致血管损伤。此外,随着新型降糖药物的不断涌现,其对血糖波动异常的改善程度也受到重视,以期进一步延缓糖尿慢性并发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血糖波动 持续葡萄糖监测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新型降糖药物 参考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DM)及其并发治疗中采用黄连相关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8月接诊且行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34例DM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接诊且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连相关中药复方治疗的33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组间血糖控制效果、并发发生率展开分析。结果:(1)组间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黄连相关中药复方 糖尿病 并发症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熏蒸双下肢对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从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内,回顾性选取80例在本院诊治的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为40例对照组与40例观察组。对照组施行符合医院护理程序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中药熏蒸双下肢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及恢复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三项神经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护理中运用中药熏蒸双下肢可以帮助其恢复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药熏蒸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唾液腺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与血液进行分子交换,唾液中含有无机离子、葡萄糖、1,5-脱水葡萄糖醇等有机小分子,以及脂质、蛋白质及多种激素。测定唾液葡萄糖、1,5-脱水葡萄糖醇在糖尿的筛查、监测中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甲双胍、加减消渴方联用对2型糖尿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气滞血瘀证患者100例,以随机抽样法分组,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研究组加用加减消渴方。组间对比血糖指标控制结果、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相同(6%vs6%),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加减消渴方联用可更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不会引发更多不良反应。

  • 标签: 二甲双胍 加减消渴方 2型糖尿病 气滞血瘀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加减乌梅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糖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62例2型糖尿患者展开系统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减乌梅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差异不大,治疗后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悬殊,P

  • 标签: 加减乌梅汤 盐酸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糖化白蛋白(GA)和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值用于暴发性1型糖尿(FT1DM)和经典1型糖尿(T1ADM)早期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例FT1DM患者及47例HbA1c<8.7%且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新诊断T1ADM患者。测定其1,5-AG、GA、HbA1c等相关指标。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FT1DM和T1ADM患者的1,5-AG、GA及GA/HbA1c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不同血糖监测指标鉴别FT1DM和HbA1c<8.7%的T1ADM的效能。结果FT1DM患者的血清1,5-AG水平低于T1ADM,FT1DM患者的血清GA水平较T1ADM稍有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T1DM患者的GA/HbA1c水平较T1ADM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5-AG和GA鉴别两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6.2 μg/ml和17.9%,其灵敏度分别为95.0%和90.0%,但特异度仅为31.9%和34.0%,曲线下面积(AUC)为0.597和0.601,两者筛查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而对于GA/HbA1c比值,其最佳切点为>3.187,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6.6%,AUC为0.769,优于单用1,5-AG或GA。结论GA/HbA1c比值在早期识别FT1DM方面,优于单用1,5-AG或GA。

  • 标签: 糖尿病,1型 暴发性1型糖尿病 经典1型糖尿病 GA/HbA1c比值 1,5-脱水葡萄糖醇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GDM)患者血糖处置指数(DI)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 912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GDM分为GDM组(434例)和非GDM组(1 478例)。所有受试者均在妊娠24~28周间接受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收集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和完整妊娠资料。根据75 g OGTT结果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0~120 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AUCINS120/AUCGLU120),两者的乘积即为DI。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为大于胎龄儿(LGA)、首次剖宫产、子痫前期和早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DI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GDM组相比,GDM组患者ISI显著降低(趋势P<0.001),DI亦显著降低(趋势P<0.001)。校正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其他妊娠并发、行OGTT时的孕周、胎儿性别和产次后,与DI处于最低四分位数(Q1,DI<2.90)组的GDM患者相比,DI处于第二(Q2,DI 2.90~3.02)、第三(Q3,DI 3.03~3.16)、最高(Q4,DI>3.16)四分位数组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分别降低55%(95%CI 0.23~0.87)、34%(95%CI 0.35~1.25)和59%(95%CI 0.24~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趋势P=0.01)。将DI视为连续变量时,DI每增加1个单位,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降低60%(95%CI 0.21~0.73)。但是,非GDM女性中DI与不良妊娠结局未见显著关联(OR=0.66,95%CI 0.36~1.18)。结论GDM患者的DI水平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降低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血糖处置指数 不良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