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采用常规方式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常规组)和56例术前或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后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预防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再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组32例(30.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7例(12.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32例再出血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20例,其中3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二次手术患者中4例恢复良好,4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视力下降,1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长期植物人状态。预防组7例术后再出血患者中,6例采取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二次手术后遗留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无死亡病例。结论肿瘤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术中压剧烈波动、止血不可靠、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肿瘤残留,而缓慢降压、操作轻柔、术中确切止血及术后保持血压稳定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肿瘤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头颅CT可尽早发现出血、及时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开颅手术 脑出血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脑损伤采取手术后对迟发性血肿的发生规律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5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取手术后进行CT或相关的检查方式,分析其血肿的发生部位、时间及与一些原发伤的关系,并且对相应的治疗措施做简单的整理。结果根据血肿与手术部位之间的关系、血肿的发生部位等可以得到相应的检查结果。结论形成迟发性血肿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同的局部损伤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迟发性血肿。对于没有接受手术而形成迟发性血肿的原因大多是低血氧症和脑血管麻痹,对其进行有效的监察能够预防其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迟发性颅内血肿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道疾病指的是致病菌作用于呼吸道,引发呼吸道不适,并出现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小儿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患儿年龄不同,症状表现及轻重也有差异。临床对此疾病多采用雾化吸入方法治疗,疗效肯定。本文对小儿呼吸道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 标签: 小儿呼吸道疾病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转移性乳腺癌的放疗疗效,探讨全病变放疗意义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接受放疗的85例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病变放疗36例,非全病变放疗49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6.7个月,2年局控(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26%、77%。全病变放疗预后显著优于非全病变放疗,2年LC率分别为91%和67%(P=0.001),2年PFS率分别为47%和8%(P<0.001),2年OS率分别为84%和71%(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全病变放疗是LC、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接受放疗时是否仅有骨转移是LC的影响因素,激素受体状态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全病变放疗可以延长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仅有骨转移的患者接受放疗后LC更佳,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长期生存较差。

  • 标签: 颅外转移,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全病变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甲状腺、乳腺良性以及子宫肌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女性患者300例,并根据患者在本院进行超声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甲状腺良性患者的总患病率为54%,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会逐渐提高;乳腺良性疾病的患病率为52%,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20%,对于乳腺良性疾病以及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会在41-50岁左右会出现最大值,随后会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 在围绝经期的女性患者中此三种疾病存在的联系较为显著。

  • 标签: 甲状腺 乳腺良性疾病 子宫肌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激光共聚焦镜(CLE)技术是最近新兴的显微成像技术之一,可以在腔结合普通镜,通过激光激发产生人体局部组织实时、原位的超显微图像。CLE技术早期被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镜诊断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探针口径不断缩小,被应用于泌尿外科尿路上皮肿瘤的镜诊断领域。CLE需要联合荧光染色剂成像,早期采用膀胱荧光素作为荧光剂,随着技术逐渐发展,己基氨基乙酰丙酸盐被用于延长作用时间,使观察更加方便。CLE可以有效辨别乳头状肿瘤、扁平肿瘤、红斑以及正常黏膜与肿瘤病变之间的边界。CLE通过特殊染色和激光成像,可以提供待检组织实时、高分辨率、一定穿透深度的微米级组织图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特异度,有取代传统病理H&E染色成为尿路上皮肿瘤确诊依据的潜力。但是,CLE不建议与荧光膀胱镜联用,且具有成像范围较小、依赖稳定表面接触等缺点,需要更加先进的成像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与采样稳定技术支持。

  • 标签: 激光共聚焦内镜 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尿路上皮癌 上尿路上皮癌 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管理对消化镜中心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来我院消化镜中心接受检查的1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将两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分层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消化内镜中心 护理分层管理 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 影响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5年 10月 -2017年 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相同技术参数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自动减影,并对减影后数据进行 3D-VR、 MPR、 MIP等处理,评估诊断价值。结果:经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诊断证实, 28例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 3例患者颈脑血管属完全正常,有 2例为动脉瘤, 1例为动静脉畸形, 12例为血管变异,且主要是动脉血管变异(其中包括起源和行径以及发育粗细等), 13例为动脉硬化、狭窄(大脑前、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和颈总动脉等狭窄)、闭塞,诊断率和检出率高。结论: 64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具有无创和高效的特点,对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64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 头颈部; 血管性疾病; 诊断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痔上黏膜二次环切治疗直肠黏膜脱垂合并重度痔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0例直肠黏膜脱垂合并重度痔患者分别采用痔上黏膜二次环切术与传统环切术结合消痣灵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静息压、收缩压、排便阈值、肛直角、肛上距、会阴位置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黏膜脱垂合并重度痔患者采用痔上黏膜二次环切治疗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痔上黏膜二次环切 直肠黏膜内脱垂 重度痔
  • 简介:摘要目的计算不同甲状腺-颈部刻度模体和测量位置对便携式γ谱仪的全能峰探测效率影响,为更加准确开展人体甲状腺131I活度现场测量提供指导。方法在对4种典型的甲状腺-颈部模体和用于甲状腺131I活度测量的便携式3英寸NaI(TI) γ谱仪进行建模的基础上,结合可能的现场测量情景,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便携式NaI(TI) γ谱仪在不同测量距离、不同甲状腺深度、不同甲状腺体积等条件下的全能峰(364.5 keV)探测效率。结果NaI(TI) γ谱仪的探测效率随探测器与颈部表面距离增加而显著递减,紧贴颈部表面的探测效率约为距颈部表面15 cm的15倍;探测效率随甲状腺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在颈部表面测量时,深度为2 mm的探测效率约为30 mm的3.6倍;探测效率随甲状腺体积增大而减小,在颈部表面测量时,体积为1 ml的探测效率是30 ml的1.71倍;探测效率随探测器中心偏移而降低,尤其是在颈部表面测量时,中心偏离2 cm会导致探测效率下降约15%。结论利用便携式NaI(TI) γ谱仪开展人体甲状腺131I活度准确测量,不仅需要掌握探测效率刻度时的测量距离,还需了解所用刻度模体内的甲状腺深度与体积。

  • 标签: 131I 甲状腺-颈部模体 便携式γ谱仪 探测效率 蒙特卡罗模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0%呼吸时相的10套图像,每个患者可获得100套图像。结果胃充盈状态并不显著影响肿瘤近胸端的分次动度与分次间动度,而在肿瘤远胸端,空腹状态下头脚方向的分次间动度较充盈状态下更大[(6.22±4.67) mm∶(4.13±3.68) mm,P=0.013]。为保证AEG的近胸端在放疗期间90%的CTV累积剂量接受95%处方剂量,口服300 ml半流质后胃充盈状态下建议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放9、8.5、12.1 mm。另纳入有近胸端钛夹的6例AEG术前放疗患者作为验证组,显示治疗期间93%的钛夹在外扩范围。结论对于AEG的术前放疗,也可考虑定量充盈胃的方式完成放疗。

  • 标签: 胃充盈状态 分次内动度 分次间动度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2020年收治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137例(88.4%),Ⅱ期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乳临床靶体积(CTVim)分为3个亚区(CTVim1、CTVim2、CTV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sc)。胸壁CTV和CTVim采用6~15 MeV电子线照射43.5 Gy分15次,3周完成。PTVsc采用6 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 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乳、PTV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结果CTVim的Dmean为(43.3±2.6) Gy,D95%为(30.5±8.3) Gy,V90%为(85.0±10.5)%,V80%为(91.0±7.4)%。CTV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im2和CTVim3(均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im的Dmean[(43.4±2.6) Gy∶(41.4±2.3) Gy,P=0.021]和PTVsc的热点体积[V110%:(26.7±17.5) cm3∶(12.5±8.4) cm3,P=0.018;V120%:(6.1±5.3) cm3∶(2.0±2.6) cm3,P=0.023]。患肺Dmean为(9.8±1.9) Gy,V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Dmean为(3.3±1.7) Gy,左乳腺癌为(4.7±1.4) Gy,右乳腺癌为(2.6±1.2) Gy。左乳腺癌患者LADDmean为(13.9±4.9) Gy,右乳腺癌患者RADmean为(7.5±3.7) 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1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内乳/术后电子线照射,大分割 二维放射疗法 三维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镜手术+药物联合治疗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21年5月-2022年5月摘选7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鼻镜治疗、鼻镜+药物联合治疗两种手段,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分为单一与联合组(n=38)。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单一组更高,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单一组低,上述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鼻镜手术+药物联合治疗的手段应用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疗当中,不仅可促进将患者功能恢复,同时能够降低复发和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药物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治疗效果 复发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和腹膜结肠造口术在 Miles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017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 50 例来我院接受 Miles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5 例患者接受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作为观察组, 25 例患者接受腹膜结肠造口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 QO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中 21 例患者术后获排便感,占比 84.00 %,对照组中 7 例患者术后获排便感,占比 28.00 %, P<0.05。结论 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接受 Mile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排便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Miles 手术 乳头成形术 结肠造口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1例伴有多系统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优化血糖及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时间的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因“口干、多饮、多尿16年,血糖控制欠佳4个月”入院。入院前应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5 U,2次/d)联合口服达格列净、伏格列波糖、罗格列酮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明显高于目标值。从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方面考虑,将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入院第4天开始采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皮下注射(15 U,2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伏格列波糖(0.2 mg,3次/d)、罗格列酮(4 mg,1次/d)治疗。入院6 d后监测空腹血糖波动于4.5~5.8 mmol/L,餐后血糖波动于6.0~8.2 mmol/L,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时间波动于98%~100%,无低血糖发生。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能够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有效降低低血糖风险,进而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和进展。

  • 标签: 糖尿病,2型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