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专政是国体意义上的概念.除了军事镇压或战争,可以称为对敌斗争的专政手段而外,恐怕再没有其他可称得上是专政所独能采用的手段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专政等同于"关、管、杀",将司法机关等同于专政机关,将司法手段等同于专政手段.这种理解既不符合法治精神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 标签: 专政 专政手段 泛化 国体 解析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很好,也是法学界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观念。但是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解读这个决定,有些部门是歪曲解读,或者不全面解读。二是怎样按照中央的精神、宪法的精神来解读。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的精神 依法治国 解读 法学界
  • 简介: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赵本山不在其中。他连夜开会学习座谈会精神,却因此陷入更大的舆论漩涡。"没去开会"舆论线路图10月16日,一篇题为《莫言参加了座谈会,赵本山去哪儿?》的博客文章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微信平台上该文标题被换成了《习总文艺座谈会上赵本山缺席预示啥》,有将近9000个订阅号转载过。

  • 标签: 赵本山 去哪儿 博客文章 网上传播 非常时刻 莫言
  • 简介:宪法的生命与权威,关键在实施。而能否实施的标志在于对违宪行为能否严加追究。这在现行宪法上已有原则规定,但只是一纸空文,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可行的违宪审查制度。

  • 标签: 宪法权威 违宪行为 违宪审查制度 现行宪法
  • 简介:中国有一个不良传统:“因人废言”。当某人一旦被视为异己者、敌对者、麻烦制造者,被权力者所诟病,受到排斥、打压而沦落后,即使这之前或之后他的言行是正确的,有益的,都被一概封杀,落得和其人一样被废。而其人之所以被“废”,往往也是由于其言遭忌,“因言废人”。

  • 标签: 罗隆基 读本 宪政 人权 制造者 权力者
  • 简介:我接着高老的发言来讲几句。首先祝贺咱们学报创刊五周年,我很高兴也很感谢有机会参加这个会。严格讲起来,我是诸位的同行,这个名单上介绍我是法工委的,那是80年代初,我在法工委干了八年。但是我后来到《中国法学》干了十年,其中有九年是当《中国法学》主编,

  • 标签: 社会责任 《中国法学》 学者 80年代 工委
  • 简介:法律是控制社会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的控制也会产生负作用。本文从立法中的社会自我防卫原则和立法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比例规则上,论述立法对社会控制所应掌握的"度"。超出这个"度",就可能造成立法专横,产生非法之法或恶法。作者进而提出对恶法的抵抗权和克服泛立法主义和立法浪费、立法污染现象,实行适度的立法节制等构想。

  • 标签: 立法者 法律评论 控制限度 抵抗权 比例原则 立法主义
  • 简介:公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参与法治,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个通则。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确认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与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称呼,不只是贴上一个阶级性的标签,也不只是意味着两院及其官员要为了人民、代表人民行使职权,而且还要求其行使司法权力时有公民和社会组织多种方式的参与。

  • 标签: 公民 公权利 司法参与
  • 简介:一、评所谓“反右必要论”2007年是反右50周年,2008年则是“处右”50周年(处理右派,即正式给“右派”戴帽、惩处、发配)。

  • 标签: 毛泽东 整风 “右派” 反右
  • 简介: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构成表达自由的基石。其中,言论自由是灵魂,没有言论自由,新闻与出版自由就是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而新闻与出版自由则是血脉,靠它们来传播言论和各种信息,形成舆论力量,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机体的生存与活力。三者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言论自由是内容,新闻与出版自由是形式。三者是政治人权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核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社会中最重要的自由。它们应当是民主法治国家和尊重与维护人权的社会所关注、支持和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 标签: 人权 公民权 表达自由 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 出版自由
  • 简介:十七大报告中除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之外,还有一个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后面有个任务就是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放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节里面。我体会社会体制改革应该是指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改善民生。但是我认为这还不够,社会体制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相对于国家的体制来说,其不应该依附于国家的体制,应该有它的独立自主的自治的地位。

  • 标签: 社会 社会权力 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
  • 简介:<正>从1979到1989年9月这十多年来,我国已制定了83个法律,64个修改补充法律的决定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147个。在这些法律中,有10个已经做了修改,其中有5个修改了一次,3个修改2次,另有8个法律和法律性决定是对刑法的修改补充,有7个是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补充。十年来,对宪法的修改有4次(其中3次是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包括1982年宪法对它的全面修改,一次是对1982年宪法的修正案)。近年制定的法律中,也有14个是对1979年以前的法律的全面修改。此外,还有5个是“试行法”,3个是“暂行条例”,除《森林法》已由“试行”修改为正式的法律外,其他都有待修改。所有这些情况表明,近年来我

  • 标签: 刑事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律修改 刑法 宪法规定 刑事诉讼法
  • 简介:<正>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其政府都存在一个防止贪污腐化,建立廉洁政府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政府都是权力的化身;任何社会(除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以外)都有货币流通。权可谋私,钱能通神。权钱交易,就可以成为颠倒黑白的力量,使政府腐化,进而使国家衰败灭亡。

  • 标签: 政府官员 廉洁政府 工作人员 政府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 公民权利
  • 简介:追随时代精神追寻时代真理——《法的时代精神》一书自序●郭道晖呈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①,记录了我转入法律界、法学界18年来的思想轨迹。虽则它只是我这些年来笔耕的部分成果,但如果依写作时间顺序追踪我的思想脉络,或许可以略窥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的发...

  • 标签: 时代精神 精神追寻 中国法学 中国法制建设 真理 马克思主义法学
  • 简介: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上,论述了稳定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改革、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指出我们需要的稳定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全面的持久的稳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改革变动,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力;在改革变动中求新的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民主促进稳定,但这只有在一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才能做到,民主与稳定、自由与安全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稳定必然要牺牲民主;相反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维护稳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维护稳定的法制.应当是立足于民主和改革的法制.

  • 标签: 维护稳定 辩证思考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基础
  • 简介:<正>读了孔庆明教授的商榷文章(以下简称“孔文”),觉得他对维护宪法尊严的深切关注和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可能产生的违宪行为的忧虑,是很值得重视的,这也是拙文多处所论及的。笔者与他有同感。在这方面,同孔文并没有基本的分歧。也感谢他对抽文的关注与补充。不过,孔文中有的论点似可再商榷。一、关于违宪主体问题这在宪法学界是有争论的问题。孔文认为,违宪主体“只能是国家政权机关及有权代表这些机关的人员”,而“人民的革命实践”既使突破了宪法,引起宪法演变,“人民群众也不负违宪责任”,而且认为近年来

  • 标签: 违宪主体 宪法修正案 违宪行为 革命实践 国家政权机关 违宪责任
  • 简介:作者认为,“宪法修改”和“宪法演变”是两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前者是指有修宪权的机关,依修宪程序对宪法原文所作的更改。“宪法演变”则是未经修宪程序,未作任何文字变动,只是基于社会实践与宪政运作的发展,突破了宪法的规定,导致宪法内容的变迁。作者阐述了导致宪法演变与修改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两种基本矛盾,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评述了宪法修改与宪法演变的各种形式,对我国现行宪法的演变与修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宪法规定 宪法修改 演变 宪法解释 社会实践 修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