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腿静脉畸形并跟腱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3例小腿部静脉畸形并跟腱挛缩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采用小腿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根据术中情况必要时加用"Z"形跟腱延长术,手术后进行康复锻炼,统计并评价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中,35例小腿部瘤体完全切除;8例患者由于瘤体范围较广,瘤体侵袭包绕小腿胫后动静脉、胫后神经、腓总神经等,采取部分瘤体切除术;32例患者手术切除瘤体后联合行"Z"形跟腱延长术。随访6~12个月后发现,一期手术成功率为93%(40/43);43例患者均可正常行走,其中3例踝关节活动有轻度受限;35例术后小腿部疼痛消失,无肿块隆起,复查彩超、磁共振成像显示原瘤体部位未见复发,8例术后彩超、磁共振成像显示有散在瘤体存在,偶有疼痛症状。结论小腿部静脉畸形并跟腱挛缩患者行手术治疗可纠正踝关节功能,术后效果良好。

  • 标签: 静脉 畸形 跟腱挛缩 手术
  • 简介:摘要静脉畸形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最常见的低流速脉管畸形,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西罗莫司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成为治疗静脉畸形的第一种靶向药,在难治性静脉畸形的治疗上体现出了巨大优势。本文就西罗莫司在静脉畸形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静脉畸形 西罗莫司 PI3K-AKT-mTO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肌内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期及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四肢肌内静脉畸形病例336例,其中男163例,女173例,年龄范围为5~65岁,平均16.7岁。结合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根据术前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X线片和MRI检查,将四肢肌内静脉畸形分为4期,分别为Ⅰ期疼痛期、Ⅱ期可逆性功能障碍期、Ⅲ期功能障碍期、Ⅳ期骨化期;对于Ⅰ期和Ⅱ期患者采用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Ⅲ期和Ⅳ期患者采用静脉畸形切除+肌腱Z形吻合延长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锻炼。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的MRI检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和患者满意度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共336例,Ⅰ、Ⅱ、Ⅲ、Ⅳ期分别为173、82、75、6例,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255例,静脉畸形切除+肌腱Z形吻合延长术81例;治愈330例;基本治愈6例。手术治愈率98.3%,患者满意率100%。结论四肢肌内静脉畸形术前进行临床分期,精准化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四肢 静脉畸形 临床分期 手术
  • 简介:摘要总结34例静脉畸形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或辅助治疗静脉畸形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0~54岁,平均23岁。护士术前对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及心理支持,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者术中反应并及时处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并发症的监控及应对措施。34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肿胀,疼痛。个别患者出现水疱及皮肤黏膜改变、高热、一过性血红蛋白尿及暂时性轻微面瘫及其他神经损伤表现,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均治愈。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静脉畸形,总体疗效满意。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提高其住院舒适度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静脉畸形 射频消融 护理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肢体法瓦病与静脉畸形(VMs)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下肢法瓦病患者作为法瓦病组,选取经病理确诊的下肢VM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和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筛选对鉴别法瓦病和VMs可能有价值的超声影像学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鉴别诊断价值的指标,并构建多因素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价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法瓦病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8.1±12.2)岁;VMs患者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19.9±13.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法瓦病组与VMs组的超声表现在病灶回声、"筋膜尾"征、血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超声表现在"筋膜尾"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3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0.008、0.007),所构建的包括该3项指标的联合诊断模型诊断法瓦病的敏感度为90.0%(95%CI:68.3%~98.8%),特异度为93.5%(95%CI:82.1%~98.6%),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95%CI:0.886~0.994),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法瓦病与VMs超声影像学特征有明显区别。超声检查中的"筋膜尾"征、挤压试验阳性、后方回声增强3个指标联合较单一指标对诊断法瓦病有更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超声检查 法瓦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局灶性肌内静脉畸形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康复锻炼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的单纯局灶性肌内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康复医师与手术医师共同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康复锻炼治疗。术后随访,复查MRI,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估,并对肢体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对比手术前、后VAS评分,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及康复治疗对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共选择19例单纯局灶性肌内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1例,男性8例,年龄3~44岁,平均17.7岁,均以肢体疼痛不适为主诉。术后患者均获6个月至1年随访,术后半年MRI与术前对比,均提示病变瘤体切除完整。所有患者VAS评分术后均较入院时下降,术前VAS评分为(4.84±2.32)分,手术后为(2.16±1.1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经过康复锻炼,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关节稳定性、肢体肌力与步行能力恢复正常的生活,术前关节功能评分为(10.47±3.29)分,术后为(14.46±3.50)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纯局灶性的肢体肌内静脉畸形可以通过手术方式彻底切除,术后康复治疗可有效防治术后肢体功能障碍,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 标签: 肌内静脉畸形 手术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化康复训练对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下肢静脉畸形行血管瘤切除术后患者61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强化组31例。常规组采用下肢静脉畸形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强化组则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AOFAS)踝-足关节功能评分(即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度、跖屈度)测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中文版关节炎生活质量简易评分(AIMS2-SF)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继发跟腱挛缩、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踝关节跖屈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强化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即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出院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VAS评分和AIMS2-SF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组干预后和出院一个月后的VAS评分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强化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可促进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畸形 康复锻炼 下肢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随着对该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分类诊断不断科学、规范,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尿素注射作为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方法之一,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发展。文中对采用单纯局部尿素注射、选择性动脉置管尿素注射、局部尿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等治疗脉管性疾病进行详述。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尿素 注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