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弯角成形(PCVP)与单侧经皮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3±7.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侧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侧PKP(单侧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4±0.7)个月]。PCVP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13±0.28)ml,中透视次数为(24.74±1.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侧PKP组的(22.09±1.62)min、(5.30±0.52)ml、(30.09±1.86)次(P均<0.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42±0.04)倍,大于单侧PKP组的(1.18±0.02)倍(P<0.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侧PKP组的70%(P<0.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20±0.49)分,ODI为16.52±5.22,较单侧PKP组的(1.49±0.58)分、20.16±5.16更低(P均<0.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术后24 h、3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P均<0.05),单侧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75±0.07,较术后24 h的0.79±0.07明显下降(P<0.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侧PKP组的47%(25/53)(P<0.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相较单侧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中透视次数少、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肛门成形的肛门闭锁新生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T组采用传统盲探法行骶管穿刺,U组在超声引导下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均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2组患儿一次骶管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时间、骶管阻滞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U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时间缩短(P<0.05),U组骶管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在超声下可见新生儿骶尾内容物及硬膜囊的终止处。T组出现1例穿刺针内回血,U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麻醉的效果优于盲探骶管阻滞。

  • 标签: 超声检查 骶尾部 神经传导阻滞 婴儿,新生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间融合(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2, 3 2例、L3, 4 11例、L4, 5 20例、L2~L4 3例、L3~L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8,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9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骨软骨病 胸腔镜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与射频脉冲对带状疱疹眼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带状疱疹眼神经痛患者7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PNS+PRF组(周围神经电刺激+脉冲射频)38例,PRF组(单纯脉冲射频)37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VAS评分及睡眠情况,药物用量,并记录有无复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较术前VAS评分均显著降低,睡眠质量均明显提高,药物用量逐渐降低。长期疗效中,PNS+PRF组VAS及PSQI评分低于PRF组,VAS评分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0.68±1.04比2.54±2.76、0.92±1.60比2.73±2.79、0.86±1.37比2.75±2.83、0.81±1.37比2.78±2.82、0.81±1.37比2.75±2.84(P<0.05),PSQI评分在2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分别为3.10±0.51比4.86±0.52、2.00±0.53比4.81±0.54、2.34±0.61比4.91±0.62、2.10±0.58比5.00±0.59、1.73±0.62比4.81±0.63、1.26±0.63比4.86±0.64(P<0.05)。PRF组的复发率(30%)显著高于PNS+PRF组(2.6%,P<0.05)。结论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眼神经痛均安全有效,而周围神经电刺激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眼神经痛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后三叉神经痛 周围神经电刺激 脉冲射频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25 G硅油取出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行硅油取出62例(6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32眼)应用25 G硅油取出针头取硅油;改良组30例(30眼)不使用硅油取出针头,直接将连接硅油注吸系统的普通10 ml注射器套入25 G灌注导管取出硅油。记录两组硅油取出耗时。随访3个月。结果硅油均顺利取出,常规组耗时18.0~39.0分钟,平均(24.50±3.50)分钟。改良组耗时11.0~19.0分钟,平均(12.50±4.50)分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3,P=0.021)。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25 G硅油取出安全省时、有效。

  • 标签: 取出术,硅油 系统,25 G,玻璃体切除,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外伤各种类型的伴指骨外露的甲床缺损。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们共收治15例甲床缺损伴指骨外露患者。6例指骨外露面积小于5 mm×5 mm,行断层甲床移植或指骨钻孔断层甲床移植。9例指骨外露面积大于5 mm×5 mm,行邻指筋膜瓣复合断层甲床移植。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甲床成功重建。其中11例指甲无畸形,4例指甲轻度畸形。所有指甲再生无疼痛发生。供区无感觉功能障碍、外观异常。结论运用单纯断层甲床移植或结合邻指筋膜蒂瓣可有效治疗伴指骨外露的各类型甲床缺损。

  • 标签: 指损伤 治疗结果 指骨外露 断层甲床移植 邻指筋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脂肪肉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9例原发性腹膜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47例。中位年龄53(26~78)岁。我院首次手术治疗65例,外院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24例。初诊临床表现:体检发现腹膜肿物41例,腹胀12例,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纳差8例,尿频、排尿困难6例,双下肢水肿1例。术前CT检查示肿瘤主体位于腹膜肾区58例,位于腹膜间隙、盆腔腹膜外间隙31例;肿瘤单发55例,多发34例。肿瘤长径中位值20(3~52)cm。首诊65例中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原发性腹膜脂肪肉瘤47例(72.3%)。89例手术中,腔镜手术78例,其中腹腔镜手术21例,腹腔镜手术3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9例;开放手术11例。87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42例中行邻近脏器切除。对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本组8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中出血量中位值200(10~2 000)ml。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23例,去分化型40例,黏液样/圆形细胞型20例,多形性型5例,混合型1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42例,高级别4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3~108)个月。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16.7%、16.1%和52.6%。57例局部复发,1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时间24个月;4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6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1)、病理类型(P<0.01)、组织学分级(P<0.01)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中出血量(P<0.01)、肿瘤是否多发(P<0.05)、病理类型(P<0.05)、是否复发(P<0.01)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是否初次手术、是否根治性切除、是否联合邻近脏器切除对患者的预后生存无影响(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出血量(RR=2.360,95%CI 1.313~4.241,P=0.004)、肿瘤是否多发(RR=1.899,95%CI 1.068~3.375,P=0.029)、病理类型(RR=4.976,95%CI 1.622~15.264,P=0.005)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RR=31.495,95%CI 1.062~933.684,P=0.046)。结论腹膜脂肪肉瘤临床少见,复发率高。手术出血量、肿瘤是否多发、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肿瘤是否复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腹膜后 脂肪肉瘤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全膝关节置换(TKA)、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研究组采用单髁置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治疗情况及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等,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术后,研究组膝内翻角度、屈曲挛缩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膝关节活动度以及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中,采用单髁置换不仅临床疗效显著,并且与全膝关节置换相比,中治疗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均较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单髁置换术 膝内侧骨关节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患儿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患儿100例,ASA Ⅰ~Ⅱ级,年龄范围为4~8岁,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男48例,女2例,年龄(6.13±2.07)岁)]和腹横平面阻滞组[男49例,女1例,年龄(6.42±2.54)岁]。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患儿行腹腔镜3个切口局部浸润并给予0.2%罗哌卡因0.2 ml/kg;腹横平面阻滞组患者行双侧后入路腹横平面阻滞,每侧注射0.2%罗哌卡因,0.5 ml/kg,阻滞完成10 min开始手术。采用东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CHEOPS)对患儿术后30 min、1 h、4 h、6 h和24 h进行疼痛评估。记录各时间点需要追加曲马多的例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术后30 min、1 h、4 h、6 h和24 h CHOEPS评分分别为(5.21±0.43)分、(5.30±0.75)分、(5.01±0.59)分、(6.09±0.13)分、(7.32±0.76)分,腹横平面阻滞组分别为(4.90±0.18)分、(4.80±0.41)分、(5.09±0.31)分、(5.00±0.64)分、(5.28±1.03)分,两组患儿术后30 min、1 h和4 h CHOE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横平面阻滞组术后6 h和24 h CHEOPS评分均较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明显降低(均P<0.05)。腹横平面阻滞组术后24 h需要追加曲马多比例(54.0%,27/50)明显低于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90.0%,45/50)(P<0.001)。腹横平面阻滞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8.0%,49/50)显著高于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84.0%,42/50)(χ2=5.983,P=0.014),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P=0.558)。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均能为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提供良好的早期术后镇痛,但腹横平面阻滞时间更长,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腹横平面阻滞 儿童 腹股沟疝 切口局部浸润麻醉 罗哌卡因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1日— 2018年12月31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94例行VATS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19例;年龄15~78岁[(45.8±14.6)岁]。其中1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82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并发症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数目、简明损伤定级(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引流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症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 d的比例、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75%(9/12)、(7.8±2.6)d、(10.2±2.7)d]均显著高于或长于无并发症组[分别为37%(30/82)、(5.5±1.6)d、(8.0±2.3)d](P<0.05或0.01)。而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3根)与否、AIS、ISS、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中发现肺漏气与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中发现肺漏气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胸 胸腔镜检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经腹Sublay修补(transabdominal sublay, TAS)修复腹壁疝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从初步临床实践中总结其手术要点和适应证。方法回顾研究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四家医院实施的21例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患者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疝的情况、手术细节和手术结果。结果21例计划实施TAS修补的患者中,19例成功完成,另2例中转完成修补。手术中位时间120 min,术后48 h绝大部分患者仅存在轻度疼痛。无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血清肿是最常见并发症(15.8%),都在6个月内吸收;1例复发。结论初步结果表明,TAS修补对于治疗中小型原发性腹壁疝和切口疝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手术耗时较长,实施手术的外科医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但成功实施TAS可避免将补片放置入腹腔,患者术后恢复也更快。

  • 标签: 腹壁疝 内镜下Sublay修补 经腹Sublay修补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建立食管下括约肌全肌层标本取材的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AC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组和POEM组。评估2组患者手术时长、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Eckardt评分、反流症状评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食管排空参数;比较2组中获取组织标本的大小、质量和显微结构。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患者,其中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组16例、POEM组41例。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长[(87.81±13.03)min比(82.20±18.10)min,t=1.302,P=0.201]和中出血量[(6.75±1.44)mL比7.00(2.00)mL,U=-0.903,P=0.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2组患者Eckardt评分[0.00(1.00)分比0.00(1.00)分,U=-0.156,P=0.876;0.00(1.00)分比0.00(1.00)分,U=-0.337,P=0.736]、反流症状评分[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食管下括约肌压力[(16.00±7.00)mmHg比(13.76±6.21)mmHg,t=1.183,P=0.242;(15.06±4.14)mmHg比11.00(7.00) mmHg,U=-1.852,P=0.064](1 mmHg=0.133 kPa)、4 s完整松弛压[(6.57±2.69)mmHg比(6.82±2.22)mmHg,t=-0.364,P=0.717;(5.96±1.84)mmHg比(6.46±1.43)mmHg,t=-1.095,P=0.278]及食管排空检查5 min钡剂高度[(2.16±0.91) cm比(2.13±0.87) cm,t=0.127,P=0.899;(2.22±0.51) cm比(2.10±0.87) cm,t=0.657,P=0.514]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同组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短期随访期间2组分别有1例和2例患者诉偶尔出现反流症状,无需药物干预。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组患者中获取的标本体积大于POEM组中活检获取的标本[(1.32±0.55) cm×(0.58±0.17) cm×(0.18±0.02) cm比(0.28±0.05) cm×(0.13±0.03) cm×(0.10±0.03) cm,t=5.244,P<0.001],标本质量也较POEM组更重[(0.22±0.09)g比(0.03±0.01)g,t=7.192,P<0.001],且前者可于显微镜下完整观察到环行肌、肌间神经丛和纵行肌结构,而后者仅可观察到环形肌。结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治疗AC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与POEM式相当,并为AC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标本。

  • 标签: 贲门 食管失弛症 食管括约肌,下段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V"型切除术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患者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2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预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使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检测患者坐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的手术眼的眼压。结果患者手术眼不同体位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坐位和仰卧位、坐位和左侧卧位、坐位和右侧卧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患者仰卧位时手术眼的眼压最高。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眼压 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对伴有夜尿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夜尿症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BPH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69.7±7.9)岁。伴糖尿病20例,高血压病40例。前列腺体积(64.4±41.2)ml,体质指数(24.3±2.7)kg/m2。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0.5±5.5)分,夜尿次数(IPSS问题7)(4.4±1.9)次,无干扰睡眠时间(hours of undisturbed sleep,HUS)(1.7±1.0)h(其中HUS<3 h者110例),夜尿症生活质量评分(N-QOL)(24.9±6.3)分,生活质量评分(QOL)(4.4±0.9)分。111例完善尿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6.4±3.1)ml/s,最大膀胱容量(318.5±83.6)ml,残余尿量(153.9±158.9)ml,最大逼尿肌压力(78.4±35.5)cmH2O(1 cmH2O=0.098 kPa),其中逼尿肌肌力下降27例,膀胱过度活动症18例,膀胱有效容量下降9例,膀胱出口梗阻60例。42例术前有效膀胱容量<200 ml,其中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33例,夜尿次数(4.5±1.9)次;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9例,夜尿次数(4.7±1.7)次。122例均行TURP治疗。记录术后IPSS、夜尿次数(IPSS评分问题7)、HUS、NQOL、QOL变化情况。比较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和>200 ml组术后夜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2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术后IPSS(4.9±4.2)分,夜尿次数(1.9±1.2)次,HUS(3.4±1.3)h(其中91例HUS≥3 h,缓解率达82.7%),N-QOL(37.3±6.7)分,QOL(0.8±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6例夜尿次数较术前改善≥50%。术后夜尿≥2次68例,<2次54例,两组术前IPSS总分[(21.8±5.3)分与(19.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膀胱容量≤200ml组术后夜尿次数(3.4±1.5)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2),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术后夜尿次数(1.9±1.1)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URP可以显著延长伴有夜尿症的BPH患者的HUS,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TURP可减少部分BPH患者夜尿次数,术前IPSS总分高以及最大膀胱容量≤200 ml是伴有夜尿症BPH患者术后夜尿症状无改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夜尿症 睡眠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联合运动训练对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成功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每周5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手法复位即刻(训练前)和训练4周(训练)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主动张口度,并于6个月后复查MRI评估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盘-髁关系,观察其在位情况。结果①经4周训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27±4.75)和(2.50±4.01)分],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即刻[分别为(14.68±4.14)分和(12.00±5.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经4周训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分别为[(38.05±3.51)和(41.55±4.01)mm],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分别为(34.32±1.99)分和(35.41±2.13)分](P<0.05);且训练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③6个月后复查MRI显示,治疗组正常盘-髁关系为1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运动训练相比,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运动训练能进一步改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手法复位的功能状况并维持疗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 姿势控制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可累及全身各系统脏器,神经系统为最主要的受累器官。部分ACOP患者在CO中毒治愈,经过假愈期,会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损害,并伴有神经痛症状。本文报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例CO中毒神经痛患者,采用高压氧、镇痛药物以及神经阻滞等治疗,疗效不佳,采取脊髓电刺激(SCS)治疗,患者痊愈。本病例报告显示SCS在CO中毒神经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价值。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3D与2D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和VIP国内外数据库中比较3D与2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近期疗效的文献,并搜集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3月1日。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研究,包含2个随机对照研究(RCT),9个非RCT,共1 16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3D腹腔镜组601例,2D腹腔镜组568例。3D腹腔镜组中出血量(P<0.00001)、手术时间(P<0.00001)、首次排气时间(P<0.0001)、住院时间(P=0.04)、并发症发生率(P=0.04)、淋巴结获取数目(P<0.00001)均优于2D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转开腹、环周切缘(CR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的漏斗图提示无发表偏倚(P=0.693)。结论与2D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相比,3D腹腔镜同样能够达到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且具有手术时间短、中失血量少、术后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清扫淋巴结数目多等优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3D 2D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锚式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self-anchored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SA-ALDF治疗L5峡部裂性滑脱症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3.2±12.6)岁(范围29~63岁)。均有顽固性腰痛,站立及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影像学检查示L5双侧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1度10例、2度1例。采用全麻仰卧法式体位,经6 cm横切口腹膜外入路,在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分叉间显露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椎管腹侧减压,试模测试;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入自锚式融合器,恢复间高度、前凸角度,同时使滑脱复位;先插入远侧嵌片锚定,再直接复位并插入近侧嵌片锚定。术后随访(12.1±4.7)个月(范围6~18个月)。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复位和融合情况,测量滑脱率、间高度及间前凸角度。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min(范围70~120 min);中出血(30±16)ml(范围10~60 ml),未发生重要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X线片示脊柱序列恢复,随访时融合器无明显移位或下沉,滑脱和间高度、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恢复,但2度滑脱患者复位丢失率达63.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6.1±2.1)分降至(0.9±0.5)分,ODI由术前43.6%±14.2%降至6.0%±3.4%,滑脱率由术前17.7%±10.3%降至8.0%±7.2%(复位率54.8%±21.6%),椎间隙高度由术前(6.4±2.1)mm恢复至(9.8±3.9)mm,椎间隙前凸角度由术前4.8°±2.9°恢复至9.6°±4.7°。结论采用SA-ALDF治疗无神经症状的1度L5峡部裂性滑脱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用于2度及以上的滑脱稳定性不足。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