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狭窄中形成蛋白4(Bmp4)及DNA结合抑制物2(Id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病例组(43例),对照组的组织取自于肾癌、肾盂癌根治术中切除的正常输尿管组织;病例组组织取自于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mp4蛋白及Id2蛋白在输尿管狭窄组织及正常输尿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两组的Bmp4及Id2蛋白表达率均为100%。病例组的Bmp4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0±0.15)vs.(0.71±0.14),t=-8.971,P<0.05]。病例组的Id2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9±0.15) vs.(0.80±0.17),t=-10.929,P<0.05]。Bmp4及Id2蛋白的表达量与性别、输尿管上、中、下段及吸烟均无相关性(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输尿管狭窄组织中Bmp4蛋白与Id2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rs=0.653,P<0.05)。结论Bmp4、Id2与输尿管狭窄形成有相关性,Bmp4可通过Id2信号通路影响输尿管狭窄的形成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缩窄,病理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2 DNA结合抑制物2
  • 作者: 王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王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四川都江堰6118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47-01胆结石,又名胆石症、胆系结石,是医院中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统疾病,若能够对胆结石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予以了解,便可及时有效的进行预防、治疗,以防给病人身体造成更多伤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胆结石发病率已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困扰着人们的生活,那么,胆结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将对胆结石形成原因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对该疾病进行了解:无早餐习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都别是都市男女,很多人都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且长时间饮食不规律,久而久之,增加了机体内的胆汁浓度,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最终导致胆结石形成。饭后吃零食:很多人在吃晚饭后还会再吃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同时还会选择一个让自己舒适的体位,但是,当人呈现出一种蜷缩状态时会增加其腹腔内压,限制胃肠蠕动,从而对食物消化吸收、胆汁排泄均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饭后久坐会对胆汁酸重吸收造成阻碍,致胆汁酸、胆固醇比例失调,增加胆固醇沉积可能性,最后导致胆结石形成。刺激性食物引起消化不良:若长期食用辛辣、质地过硬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引起胃肠功能障碍,出现嗳气、呃逆、进食不适等表现,初始容易被诊断为胃部疾病,长久发展最终便可能形成胆结石。不爱运动:很多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平时无事时喜欢呆在家中,较少体力劳动、运动锻炼,时间一长其机体内的胆囊肌收缩力便会不断下降,延迟胆汁排空,致胆汁淤积可能性增加,析出胆固醇结晶,更利于胆结石的形成;除此之外,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这会对其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形成产生影响,增高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再加上胆囊排空会受雌激素影响,容易诱发胆汁瘀滞,最终胆结石形成。对油炸食品、夜宵的偏爱:吃夜宵、油炸食品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太晚吃东西不易消化,可能导致胆结石急性发作,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表现,其呕吐物主要为胃内容物,过了急性发作期后,病人便会出现讨厌油腻食物、消化不良、腹胀等的不良反应。肥胖人群:对于喜欢吃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的人来说,长期食用身体会发福、肥胖,为胆结石疾病形成留下隐患。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当人的体重大于正常标准的15%以上,其胆结石的发病几率便是正常人的5倍左右,而最高危的发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具有G.A.Davis 郑亚东定义的变质核杂岩特征,具有双层断层,核部由下元古界猛洞岩群、南捞片麻岩、上元古界新寨岩组和加里东期片麻花岗岩、燕山期的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为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是越北古陆北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越北古陆、特提斯及华南加里东运动密切相关,其伸展运动和岩浆岩的形成是古特提斯洋打开及古特提斯俯冲越北古陆的结果,其核部变质是特提斯运动及加里东运动的结果。越北古陆在区域地质研究中一直是个难解的课题,通过对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的阐述也较系统地说明了越北古陆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形成过程,特征,变质核杂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2在胰腺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其对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4例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距离手术切缘>5 cm)。对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和BXPC3进行敲低处理(ASPC1敲低组和BXPC3敲低组),对CFPAC1和SW1990进行过表达处理(CFPAC1过表达组和SW1990过表达组),未经处理的为ASPC1、BXPC3、CFPAC1和SW1990空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患者的胰腺癌细胞,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和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FPAC1、SW1990,以及敲低组、过表达组和空载对照组的MYST2蛋白质水平。采用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比较敲低组、过表达组与空载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能力。对54例患者的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MYST2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MYST2不同表达水平对诊断胰腺癌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54例胰腺癌患者病理切片中,高分化13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15例,未分化2例,胰腺癌细胞MYST2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3.12±1.67、2.87±1.59、2.12±1.03、1.08±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1, P<0.05)。4种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FPAC1、SW1990的MYST2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1.41±0.47、1.40±0.93、1.13±0.62、1.71±0.46比0.82±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5、1.577、1.319、1.832,P均<0.05)。BXPC3敲低组MYST2水平低于BXPC3空载对照组(0.39±0.12比0.75±0.34),ASPC1敲低组低于ASPC1空载对照组(0.43±0.22比0.82±0.48),CFPAC1过表达组高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38±0.45比0.82±0.37),SW1990过表达组高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34±0.65比0.51±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4、1.378、1.319、1.934,P均<0.05)。ASPC1敲低组细胞增殖较ASPC1空载对照组缓慢,80 h增殖峰值低于空载对照组(1.02±0.77比4.31±2.45);BXPC3敲低组细胞增殖较BXPC3空载对照组缓慢,80 h增殖峰值低于空载对照组(0.91±0.24比2.84±0.53);SW1990过表达组胰腺癌细胞增殖较SW1990空载对照组快,80 h增殖峰值高于空载对照组(3.10±0.67比1.04±0.17);CFPAC1过表达组胰腺癌细胞增殖较CFPAC1空载对照组快,80 h增殖峰值高于空载对照组( 5.45±1.13比1.0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7、1.316、1.292、1.501,P均<0.05)。在迁移能力检测中,ASPC1敲低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34.08±17.62比118.76±5.31),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18.62±9.64比57.90±12.67);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34.84±24.65比37.82±6.73),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65.79±27.46比11.68±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5、1.322、1.437、1.219,P均<0.05)。在侵袭能力检测中,ASPC1敲低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9.79±5.75比45.76±12.71),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23.46±11.13比84.92±17.65),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56.42±34.50比42.13±22.17),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12.64±47.82比39.09±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4、1.635、1.423、1.119,P均<0.05)。在集落形成数量方面,ASPC1敲低组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13.15±6.42比86.79±35.17),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14.93±9.30比52.93±15.76);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29.10±57.31比62.42±37.43),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57.98±66.45比74.35±3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8、1.290、1.274、1.462,P均<0.05)。胰腺癌组织MYST2评分高于癌旁胰腺组织[(3.04±2.23)分比(1.32±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9,P<0.05)。当MYST免疫组织化学总评分为3分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888,95%可信区间0.827~0.948),约登指数为0.56。结论MYST2与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有关,其高表达可促进胰腺癌发展。

  • 标签: 胰腺肿瘤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MYST2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62.95±12.44)岁(范围36~81岁);骨折均为SeinsheimerⅤ型。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及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其中7例伴有较大蝶形块者附加单根钛缆环扎辅助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umgartner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髋部疼痛程度。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33)个月(范围12~30个月)。术后根据Baumgartner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0例,复位可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36)个月(范围3~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05±7.75)分(范围71~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19/22);VAS评分(0.64±0.85)分(范围0~3分)。2例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小于10 mm;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连、头颈钉切割股骨头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持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利于复位、骨折端稳定性好等特点,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癌症治疗评估量表-痛量表(FACT-BP),研究放疗对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临床因素对放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43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FACT痛量表,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总体功能状态、疼痛程度、躯体功能、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分析放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对比分析生活质量未改善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各临床因素与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较放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1、5.887、9.407、7.785、4.487, P<0.05)。生活质量未改善患者中,放疗前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社会心理评估评分均降低明显,存在明显差异(t=3.381、4.982,P<0.05)。各临床因素中,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对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明显影响(χ2=5.180、7.457,P<0.05)。放疗前骨转移部位是否存在软组织肿块,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0.00%、85.00%。放疗处方剂量<40 Gy及≥40 Gy,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4.44%、84.00%。多因素分析发现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有相关性(OR=0.296、0.020、1.592, P<0.05)。结论骨转移部位的放疗能明显改善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心理状态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处方剂量≥40 Gy更可能改善骨转移部位存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骨转移 放疗 骨痛量表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3D-PCP)与传统外侧L形延长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跟Sanders Ⅱ、Ⅲ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3D-PCP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73.0±3.4)岁。ORIF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71.4±2.6)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拆线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和术后1年手术部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1个月和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术后2 d和术后1年跟影像学参数(Böhler角、Gissane角、跟轴长、宽度、高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与ORIF组相比,3D-PCP组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拆线时间早、下地负重时间早,术后2 d VAS评分低,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但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2 d VA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术后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ORIF组术后1年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PC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间术后1年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P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Sanders Ⅱ、Ⅲ型骨折虽增加术中透视次数,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前术后住院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锻炼及术后早期足踝功能恢复更佳的优点。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质疏松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