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节段睾丸梗死发病率极低,通常表现为睾丸急性疼痛,需与睾丸肿瘤、睾丸扭转等鉴别,只有少数病例报告。本文报道2例,例1患者13岁,因右睾丸肿大、疼痛3 d,伴呕吐1次于2017年5月5日入院,行右侧阴囊探查+睾丸固定术,术后诊断为右侧睾丸局部梗死。术后第5日睾丸疼痛症状消失出院。术后1年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异常。例2患者26岁,2018年3月15日因左睾丸肿痛6 d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睾丸局部梗死可能。入院诊断为左侧睾丸局部梗死,予血塞通、那曲肝素钙、迈之灵片治疗,治疗7 d后患者疼痛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1个月患者无疼痛不适,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睾丸下极团样低-等回声,周边少量星点状血流信号。

  • 标签: 睾丸疾病 节段性睾丸梗死 彩色多普勒 阴囊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XRCC1 rs25487)多态与新辅助放化疗相关。方法使用前瞻队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就诊的5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对患者进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于同步放化疗前采血并进行DNA测序确定XRCC1 rs25487基因型。采用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肿瘤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N分期降期情况与患者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的关系并分层分析探究各基因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特征的交互作用。结果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调整混杂因素以后,相较于AA基因型患者,GG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T降期率减低(OR=0.1,P<0.05)。而GA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无论是T降期率还是N降期率,与AA基因型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A/GA基因型与NLR存在交互作用而影响放疗后T降期率。结论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相关,且与NLR值有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X射线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炎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多数研究认为其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最常发生于肺部,其次为腹腔、腹膜后及盆腔,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5岁8个月的男性额叶IMT患儿,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多数研究认为其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最常发生于肺部,其次为腹腔、腹膜后及盆腔,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5岁8个月的男性额叶IMT患儿,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男性总胆固醇(T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于2006年5月以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收集人群社会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总胆固醇等信息,建立动态前瞻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109 878名男性进入队列;收集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发病结局信息。将研究人群按照TC四分位数进行分组:Q1组(<4.27 mmol/L),Q2组(4.27~4.90 mmol/L),Q3组(4.90~5.56 mmol/L)和Q4组(≥5.56 mmol/L),并以Q1组作为参比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C与男性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累计随访861 711.45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83年;收集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355例。调整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情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质指数(BMI)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后,随着TC水平的升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逐渐降低[Q2、Q3和Q4组HR(95%CI)值分别为0.76(0.58~1.01)、0.59(0.43~0.79)和0.36(0.25~0.52);P趋势<0.001]。按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感染状态、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BMI进行分层后分析发现,上述关联在各亚组人群中均未发生改变(P趋势值均<0.05);分别剔除参加基线调查后2年内新发肿瘤病例,基线诊断有肝硬化患者以及自报有调脂药物服用史的研究对象后,结论均无显著变化,与Q1组相比,Q4组HR(95%CI)值分别为0.41(0.28~0.61)、0.36(0.25~0.53)和0.38(0.26~0.54),且随着TC水平的升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逐渐降低(P趋势均<0.05)。结论基线TC水平与男性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低TC水平可能增加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总胆固醇 男性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47)和对照组(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OR=1.838,95%CI:1.524~4.613,P=0.041)、胆管癌(OR=2.548,95%CI:1.870~5.116,P=0.015)、结石嵌顿(OR=3.078,95%CI:2.374~6.012,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OR=1.140,95%CI:1.045~1.628,P<0.001)、手术预切开(OR=1.640,95%CI:1.321~1.928,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 标签: 黄疸,阻塞性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手术后出血 恶性梗阻性黄疸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男性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与肾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开滦男性动态队列”,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纳入104 274名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访。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收集基线社会人口学特征、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肿瘤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及其组分(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与男性肾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04 27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1.21±13.46)岁,累计随访823 892.96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88年;收集肾癌新发病例131例,发病密度为15.90/10万人年。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状态、饮酒频率等因素后,与无MS者相比,MS者肾癌发病风险较高[HR(95%CI)为1.97(1.32~2.94)] ;与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正常者相比,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者的肾癌发病风险较高[HR(95%CI)分别为1.49(1.04~2.14)、1.56(1.06~2.29)和1.77(1.23~2.54)]; 肾癌发病风险随着MS组分异常数量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值< 0.001)。结论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MS均可增加男性肾癌发病风险。

  • 标签: 肾肿瘤 男(雄)性 队列研究 代谢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感染胰腺坏死(IPN)影像学分型中各型IPN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26例IPN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0例(55.6%),女性56例(44.4%),年龄[M(IQR)]44(17)岁(范围:12~87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67例(53.2%),中重症急性胰腺炎59例(46.8%)。所有病例均符合IPN诊断标准。根据CT图像中显示的感染坏死部位不同,将病例分为Ⅰ型(中央型IPN)、Ⅱ型(外周型IPN)、Ⅲ型(混合型IPN)和Ⅳ型(孤立型IPN),分别为21例、23例、74例和8例;另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创伤递升式(Step-up)治疗策略(Step-up组)和跨越式(Step-jump)治疗策略(Step-jump组),分别为109例和17例。分别采用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组临床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各型IPN患者在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等级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其他三型IPN合计相比,Ⅳ型IPN患者的总住院时间[69(40)d 比19(19)d]及总住院费用[32.3(41.9)万元比6.0(7.8)万元]均明显增加(Z=-4.041、-3.972,P值均<0.01)。Ⅳ型IPN患者残余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IPN合计(χ2=16.350,P<0.01)。各型IPN患者不同治疗分组之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p-up组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少于Step-jump组[19(20)d比33(35)d,Z=-2.052,P=0.040;5.9(8.0)万比12.2(10.9)万元,Z=-2.317,P=0.020]。Ⅳ型IPN中Step-up组住院费用高于Step-jump组[33.0(57.8)万元比14.1万元,Z=-2.000,P=0.046]。Step-up组残余感染发生率[17.4%(19/109)]低于Step-jump组(10/17)(χ2=11.980,P=0.001)。结论Ⅳ型IPN患者的感染坏死程度较其他三型更重,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Step-up模式治疗IPN是安全有效的,Step-jump模式可用于治疗位置深在、常规引流方式难以抵达或以“干性坏死”为主的感染病灶。

  • 标签: 胰腺炎 外科手术,微创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大截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2 21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大截肢,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大截肢组(93例)和对照组(2 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大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OR=2.78, 95%CI:1.10~7.51,P=0.027)、静息痛(OR=27.89, 95%CI:6.89~112.83,P<0.001)、足跟部溃疡(OR=9.07, 95%CI:1.19~11.13,P=0.016)、骨质破坏(OR=2.61, 95%CI:1.07~6.32,P=0.033)、ABI低(OR=13.93, 95%CI:3.56~54.54,P<0.001)、IDSA分级中重度感染(OR=7.12, 95%CI:1.44~29.37,P=0.035)是糖尿病足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行透析、静息痛、足跟部溃疡、骨质破坏、ABI低以及IDSA分级为3~4级是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是预防大截肢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大截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术中预防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11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成人腹股沟疝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TEP术中未预防放置负压引流管,研究组接受TEP术中预防放置负压引流管。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都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考虑到大多数血清肿不需要临床干预以及腹膜自身强大的吸收能力,预防放置负压引流管不需要做常规推荐。

  • 标签: 疝,腹股沟 腹腔镜 疝修补术 负压引流管 血清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非视频辅助)为核心的"四步法"治疗感染胰腺坏死(IP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207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2例(63.8%),女性75例(36.2%);中位年龄45岁(范围:19~80岁)。重症急性胰腺炎158例(76.3%),中重症急性胰腺炎49例(23.7%)。所有患者均先接受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Step-up组(173例):采用"四步法"治疗策略,PCD后接受微创小切口胰腺坏死清除术(MIAPN),对于术后残余感染灶进一步行经窦道内镜下坏死清除术和(或)PCD,最后行常规开放胰腺坏死清除术(OPN);OPN组(34例):PCD无效后直接行OPN。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Step-up组与OPN组患者基本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PN组的转诊率、术前3 d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Step-up组(47.1%比28.9%,χ2=4.313,P=0.038;26.5%比9.2%,χ2=2.819,P=0.011)。Step-up组MIAPN术前PCD次数、PCD管留置数量较OPN组明显减少[1(1)次比2(1)次;Z=-3.373,P=0.018;2(1)根比3(2)根;Z=-2.208,P=0.027]。与OPN组相比,Step-up组发病至手术时间缩短[29(15)d比36(17)d,Z=-0.567,P=0.008)],MIAPN手术时间缩短[58(27)min比90(56)min;Z=-3.908,P<0.01];术后病死率降低(5.8%比17.6%;χ2=4.070,P=0.044),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3.1%比55.9%;χ2=14.960,P<0.01),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比例降低(37.5%比47.4%;χ2=7.133,P=0.007),但两组术后腹腔局部并发症(胰瘘、腹腔内出血、消化道瘘)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tep-up组术后需要ICU治疗的患者比例小于OPN组(22.0%比44.1%,χ2=6.204,P=0.013);Step-up组总住院时间较OPN组明显缩短[46(13)d比52(13)d,Z=-1.993,P=0.046]。结论"四步法"微创治疗感染胰腺坏死的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微创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IPN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小切口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创伤递升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5例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2例,女113例;年龄33~72岁[(50.1±12.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5.7±1.4)分]。135例入院后采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130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不刻意保留颞浅动脉(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头皮愈合时间、脑脊液切口漏、愈合程度、术后颅脑CT血管造影(CTA)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5 d[(12.4±2.5)d]。观察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15.4±4.5)ml,对照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65.2±4.7)ml(P<0.01)。观察组愈合时间为(7.1±1.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9.5±2.3)d(P<0.01)。观察组脑脊液切口漏5例(3.7%),对照组脑脊液漏21例(16.2%)(P<0.01)。观察组甲级愈合11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91例(P<0.05)。观察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保留完整,血供正常,对照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颧弓上段主干断开,供血不佳。结论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缩短头皮愈合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有助于脑血流灌注。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术,外科 颞浅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髋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分析与疼痛进展及功能变化相关的步态和姿势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髋关节OA患者,在入组时(基线)和随访12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中的身体功能子量表评估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身体功能。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者的步态,采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矢状面脊柱线角度和活动。以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为因变量,以与步态和站姿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基线时的年龄、关节间隙宽度(JSW)、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进行调整。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髋关节外伸角度受限[标准化回归系数(β)=-0.52,95%置信区间(CI):-0.88~-0.17]、髋关节外旋转受限(β=-0.51,95%CI:-0.85~-0.18)是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胸椎后凸角增加(β=-0.54,95%CI:-0.99~-0.09)、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β=0.40,95%CI:0.01~0.79)、胸椎活动度的降低(β=0.59,95%CI:0.23~0.94)、每日行走步数减少(β=0.53,95%CI:0.13~0.92)、步行速度减慢(β=0.45,95%CI:0.04~0.86)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走时髋关节外伸受限和髋关节外旋受限是髋关节OA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相关因素,胸椎后凸角增加、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胸椎活动度降低、每日行走步数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建议护理人员将上述因素作为预防髋关节OA进展的临床干预重点。

  • 标签: 骨关节炎,髋 疼痛 身体功能 步态 站姿
  • 简介:摘要目的从免疫微环境的角度初探PD-1抑制剂对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放射心肌损伤(RIMI)模型,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PD-1抑制剂组;C组为单纯照射组,心脏单次照射15 Gy;D组为照射+PD-1抑制剂组。照射后1个月麻醉处死小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评估心肌纤维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CD3+、CD3+CD4+、CD3+CD8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IL-4、IL-6、IL-17A、TNF-α、TGF-β1、INF-γ)水平;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照射后1个月,B组未见明显的心肌纤维化表现,C组和D组可见胶原纤维分布于心肌细胞间质。A、B、C、D组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为(1.97±0.36)%、(2.83±1.03)%、(5.39±0.77)%、(7.72±1.43)%,A组与B组间的CVF相似(P=0.314),其余各组间均不同(均P<0.05)。与A组比较,B、C、D组的CD3+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均增高(均P<0.01),D组高于B组和C组(均P<0.01);A、C、B、D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相近(均P>0.05);D组的CD3+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比都高于A、B、C组(P<0.001)。D组的IL-6、IL-17A、TGF-β1水平均高于A、B、C组(均P<0.001)。A、B、C、D组的凋亡指数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PD-1抑制剂可通过促进心肌免疫炎症反应加重RIMI。

  • 标签: PD-1抑制剂 放射性心肌损伤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2020年1-6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er大鼠10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EPH组(52只)、假手术组(52只)。CTEPH组经左颈外静脉注入栓子,制备CTEPH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栓塞7 d、1个月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栓塞7 d、1个月,假手术组血浆TNF-α[(45.62±1.65)ng/L、(46.24±2.82)ng/L]均低于CTEPH组的(47.15±1.58)ng/L、(48.85±2.96)ng/L(t=3.48、3.31,均P < 0.05);栓塞后7 d、1个月,假手术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均低于CTEPH组(t=1.89、3.11,均P < 0.05);栓塞后7 d、1个月,假手术组肺动脉TNF-α mRNA均低于CTEPH组(t=3.06、3.36,均P < 0.05);栓塞后7 d、1个月,假手术组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均低于CTEPH组(t=1.73、4.17,均P < 0.05);血浆TNF-α与肺动脉TNF-α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2,P < 0.05);血浆TNF-α、肺动脉TNF-α mRNA与mPAP均呈正相关(r=0.62、0.73,均P < 0.05),与WA/TA均呈正相关(r=0.61、0.63,均P < 0.05)。结论TNF-α可能经促进肺动脉压提升、血管重塑参与CTEPH发病。

  • 标签: 动物 大鼠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血压,肺性 血管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170)、屈光度(t=0.504)、AL (t=0.474)、logMAR BCVA (t=0.935)、裂孔直径(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 );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 )。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0,P=0.000)。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