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临时起搏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本研究提出的护理措施,然后评价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患沟通、心里干预、护理技术和安全感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本研究提出的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心里状况,包括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健康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以上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术后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的改善,显著提升各项护理质量,具有潜在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症 心脏瓣膜病 临时起搏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缩减约束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的ICU气管插管患者心理状态及计划拔管的具体成效。方法:此次实验研究对象选取ICU气管插管患者80例,借助计算机,随机抽检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观察组采用的干预方式为缩减约束护理方案,对两组计划拔管发生作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数值有所相差,统计学含义客观存在,P值小于0.05。结论:选择运用缩减约束护理方案对降低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这种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缩减约束护理方案 ICU 气管插管 心理状态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73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73例初诊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资料,其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13岁。对所有患儿发病的起始或累积器官、病理诊断、疾病分期、手术及疗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73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中66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38例由手术确诊,20例由活检确诊,且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明确,8例通过流式细胞术等确诊;另7例中的6例获大致病理分类,仅1例分类不明。66例明确病例中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为31例,其余依次为T-淋巴母细胞型14例、间变大淋巴瘤7例、B-淋巴母细胞型6例、弥漫大B淋巴瘤5例、结外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1例、母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1例和脂膜炎样T淋巴瘤1例;起始部位或累积器官涉及多个器官,以颈部(20例)、腹腔(15例)、纵隔(6例)等最为多见;临床转归与疗效中Ⅱ期、Ⅲ期和Ⅳ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0%、85.1%和72.2%;Ⅲ期和Ⅳ期患儿无事件生存率低于Ⅱ期组患儿(80.9%比66.7%比100.0%),病理类型分组结果显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较伯基特淋巴瘤无事件生存率更低(73.7%比90.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发病多,婴幼儿少见,病理类型较成人单纯,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与预后可能相关。

  • 标签: 儿童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特点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患者单独使用米司酮及联合应用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 2018年 3月至 2018年 9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 76例为研究对象, 38例单纯使用米司酮治疗者作为对照组, 38例使用米司酮+甲氨蝶呤治疗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用药疗效及安全。结果:①实验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②实验组临床症状(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05);③实验组药物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在口服米司酮的基础上,予以宫外孕患者甲氨蝶呤肌注治疗,可促进症状消退,提高治愈几率,且加用药物对安全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宫外孕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对动态威胁(恐惧、愤怒)及威胁情绪(悲伤、快乐)面孔的注视特点,并探讨其眼动追踪数据与孤独症症状评分的相关,为ASD儿童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26名ASD儿童和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typical developmental,TD),对ASD儿童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症状评估。运用SMI-red便携式眼动追踪记录系统记录两组儿童在自由观看动态威胁及威胁情绪面孔片段时的眼动注视特征。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定眼动追踪数据与症状评分的相关。结果ASD组儿童CARS总分为(32.64±7.42)分。ASD儿童眼动追踪数据表现出注视厌恶特点,ASD儿童注视恐惧[2.41(0.26,10.65)s]、愤怒[2.17(0.13,6.13)s]威胁性情绪面孔眼区时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TD儿童[8.81(2.54,12.11)s,5.21(3.80,12.49)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恐惧:Z=-2.252,P<0.05;愤怒:Z=-2.793,P<0.01)。ASD儿童对四种情绪面孔嘴区的注视时间[悲伤:3.56(0.44,7.16)s,恐惧:2.68(0.42,4.78)s,愤怒:2.13(0.35,4.20)s,快乐:2.93(0.46,5.71)s]均显著少于TD儿童[悲伤:11.43(6.97,14.22)s,恐惧:6.73(3.65,10.10)s,愤怒:6.86(4.55,12.33)s,快乐:11.72(7.22,14.39)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悲伤:Z=-4.502,P<0.01;恐惧:Z=-3.493,P<0.01;愤怒:Z=-4.025,P<0.01;快乐:Z=-4.699,P<0.01)。相关分析发现ASD儿童对情绪面孔注视时间与CARS总分(r=-0.476,P<0.05)呈负相关,对不同情绪面孔进一步分析发现,ASD儿童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与CARS总分(r=-0.455,P<0.05)呈负相关。结论ASD儿童眼动追踪显示出与TD儿童相比对威胁性情绪面孔注视时间更少的注视特征,并且ASD症状越严重,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越少。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眼动追踪技术 威胁性情绪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同侧卵巢发生黏液性交界肿瘤(MBT)合并成熟畸胎瘤(MCT)的病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MBT和MCT均为卵巢的常见肿瘤,但两种不同性质的肿瘤并存于同侧卵巢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若在同一肿块中发现两种肿瘤类型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且不能用一种肿瘤解释时,应该考虑同时存在另一种肿瘤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必须围绕党的先进和纯洁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把工作作风建设和生活作风建设作为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通过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以良好的执政形象来感召全国人民,形成巨大的凝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标签: 党的作风 作风建设 先进性 纯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的实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教师为了有师生对话的环节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是问题本身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和疑点,这就让师生对话停留在表面,学生成为教师完成对话的道具,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假问题”,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因此,文章分别对影响课堂提问实效的原因和形成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今后学校政治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一个视角和路径.

  • 标签: 高中政治 课堂提问 有效对话
  • 简介:针对高职院校对体育功能认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综述的方法,分析了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体育功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育人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应不断地改革体育教学工作,充分的发挥体育的服务职能。

  • 标签: 高职 体育 服务性
  • 作者: 李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自贡第四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000)【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96-01在当前重症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的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在不断的下降,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功能状态,而危重疾病带来的心理、生理和功能性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患者的预后,因此为了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早期介入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为主的ICU重症康复,以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目的,可使重症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持和改善。1什么是康复?康复指的是通过对社会的、职业的、医学的、教育的等多种方法协调、综合的应用,对于病伤残患者存在的一些功能性的障碍,通过训练和再训练,使其相关功能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并最终能回归家庭和社会。康复治疗在提升患者相关功能的过程中主张采用替代、代偿和改善等的途径,强调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措施并配合患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促使预期康复目标得以实现。2为什么要实施ICU康复?因为ICU患者主要存在以下相关问题:(1)身体结构和功能性的障碍:存在较多的基础性的疾病,而且疾病或伤势情况比较严重,生命体征也缺乏其稳定性,加上其可能存在意识上的障碍等,进而对其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严重制约;(2)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废用或制动综合症:针对那些损伤和疾病严重的患者,唯有卧床才能保证其平稳的度过危重期,但长期卧床又会导致许多新的功能障碍出现,导致情况加重,而且还可能会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可能会导致出现关节痉挛、僵直,重症肌无力,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发生改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3)心理障碍:进入ICU病房进行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意识比较清醒和手术后的危重患者,会尤其依恋家属,因为ICU病房对陪护有限制,在他们进入ICU病房后会错误的认为自己所患疾病比较严重,而带来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情绪,加上亲人没有守在身边,也导致其没有安全感,也是其感觉孤立无助的重要原因,而且家属不能实时陪伴,对其诊治的过程亲眼目睹,也会增加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的心理情绪;(4)活动受限:因为ICU患者一般会存在交流、行为、环境、运动等方面的制约,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导致其无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正常的参加相关活动;(5)参与受限:因为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严重,而且大部分都是气管切开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食速度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杭州市采荷街道40~65岁居民644名,收集人口学资料,完成居民健康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进食速度将研究对象分为快速进食组和快速进食组。比较2组间肥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食速度与肥胖的关系。结果快速进食组的体重指数、腰围、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快速进食组(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及主食摄入量之后,与快速进食比较,快速进食与腹型肥胖(OR=1.66,95%CI 1.11~2.48, P=0.014)、内脏型肥胖(OR=1.65,95%CI 1.14~2.39, P=0.007)有显著相关。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后,男性研究对象中,快速进食与腹型肥胖(OR=2.04,95%CI 1.07~4.04, P=0.032)、内脏型肥胖(OR=1.85,95%CI 1.04~3.31, P=0.037)有显著相关;女性研究对象中,快速进食与超重及肥胖(OR=1.59,95%CI 1.04~2.42, P=0.031)有显著相关。结论进食速度过快与肥胖症患病风险升高存在相关。对进食速度进行干预,或许有利于控制体重。

  • 标签: 进食速度 腹型肥胖 内脏脂肪面积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激励式心理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1-2022.12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延续护理干预)和观察组(50例,在常规延续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6个月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心理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的延续护理中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标签: 激励式心理干预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延续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在我国,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慢性萎缩胃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慢性萎缩胃炎诱发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HP(幽门螺杆菌),其会感染胃部,引发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甚至会演变成胃癌,侵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保证慢性萎缩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相关医学专家开始积极研究相关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胃炎中,想要获得一定的研究进展,首先就要分析病因,而后来探寻多样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临床 研究
  • 作者: 李红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健康》 2023年第2期
  • 机构:安宁市金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 昆明  6503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医生延续医疗模式对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目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0例),研究组(2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延续医疗模式,研究组采用家庭医生延续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及自我管理依从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肺功能优于常规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医生延续医疗模式可以提高慢性阻塞肺部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家庭医生 延续性医疗模式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自我管理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