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回归决策树模型 气象健康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