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在两岸文论的竞技场上,以“务实行动派”著称的李瑞腾是左右开弓的高手。他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著书立说。由33本组成的《台湾文学史长编》^①,便是他担任台湾文学馆馆长期间策划出来的赫赫战果。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台湾地区 行政工作 著书立说 竞技场 文学馆
  • 简介:大陆学者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后,重新“发现”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共相”时,“发现”有不少诸如“日本语文学”、眷村文学、后遗民写作,还出现诗文双绝的余光中等众多由“移民特性”或“遗民性格”所带来的“殊相”。台湾文学本来就是一座重镇,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台湾文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片空白。台湾部分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挖掘和“发现”台湾文学,另一些“激烈本土派”则“发明”与中华文化无关的“台湾文学”,还“发明”(其实是伪造)“台独文学史”及随之而来的“台湾语言”、“台湾文字”,并“发明”了“张爱玲是台湾作家”这种违反史实的作家定位。大陆学者通过“发现”进而“识别”、“揭示”或“解释”这种隶属于中国文化的总体版图,却在长期诡谲曲折的历史变动中出现了众多异质的“有中有台”的台湾文学,与台湾“激烈本土派”所“发明”的“有台无中”的“台湾文学”,不是一种平行关系,也不是一种对等关系。

  • 标签: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发现 发明 激烈本土派
  • 简介:1945年8月至新世纪的台湾文学运动,包括官方会议、军方会议、语文政策、民间会谈、原住民文学建构、现代诗运、实验性探索等。这里有统“独”之争,也有与政治关系不大的。正是这一系列运动,推动了台湾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台湾文化 台湾文学 文学运动 统“独”之争
  • 简介:撰写《台湾文学史》,在台湾被称为“一项何等人迷人却又何等危险的任务”(杨宗翰《文学史的未来/未来的文学史?》,台北,《文讯》2001年1月号)。这里讲的“迷人”,是因为在高喊“台湾文学国家化”的台湾文学研究远远跟不上“本土化”的趋势,至今还未出现过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台湾文学史》。要是有谁

  • 标签: 台湾省 新文学史 《台湾文学史》 陈芳明 学科建设 陈映真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从出版到现在20年了。台湾一家出版社10年前劝我修订出版繁体字本,由于当时还有一些课题未做完,只好将其搁置起来。现在过了古稀之年,我终于用鲁迅所说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坚韧学术勇气将其重新修订一遍。这是为了赚钱?为了扬名?为了颠覆?这种质疑均未能切入我的心态.我只是想了却一桩心愿而已,就这么简单。

  • 标签: 文学理论史 台湾地区 后记 战后 道路 当代文学理论
  • 简介:应中国诗歌艺术学会和青溪新文艺学会理事长林静助先生的邀请,我于2010年4月9—15日访问台湾。参观、游览、购书、考察、演讲,一路都由林静助先生、副理事长林精一先生、秘书长台客兄陪同或安排,使我在这7天时问里过得愉快而充实。

  • 标签: 台湾文化 日记 山体 阿里 副理事长 2010年
  • 简介:<正>大陆的台湾新诗研究队伍,主要由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也有诗人参与,且起了重大作用。流沙河先后出版于1983年、1988年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重庆出版社),便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这两本书所着重的是粗笔勾勒而非工笔描绘,表层的介绍多于深层分析,在理论上还未能做到深透和绵密,但著者对台湾诗人的评价,有不少精彩之处,常常著语不多而能力透纸背。著者的另一本《隔海说诗》(三联书店1985年版)只说诗不涉及到人,诗又只说好的或瑕瑜互见的,且着重探讨诗的艺术特色,探讨时有不少地方触到了原作独具的神韵。自序《我读台湾现代诗》,用现实的眼光与艺术的眼光,理直气壮而又温文尔雅地评说着现代派的是非功过。该书兼有评论的科学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在文采风流方面,堪称一枝独秀。

  • 标签: 新诗研究 台湾诗歌 成绩与问题 大陆 流沙河 诗评家
  • 简介:两岸军事对峙是一段距今并不遥远的历史,但即使是亲身经历了戒严的作家,有不少的历史事件或作家受创的细节均模糊了。如拙著《台湾当代新诗史》2008年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后,一位台湾诗人竟批评我不该把林海音离开《联合报》副刊视为“政治事件”,因“报刊主编来来去去,没那么严重”即是一例。

  • 标签: 军事对峙 台湾 对峙时期 两岸 文坛 历史事件
  • 简介:以下的“自问自答”,权当拙编《台湾当代文学辞典》序言。问:能不能用两句话来概括你这部《台湾当代文学辞典》的特点?

  • 标签: 当代文学 辞典 “自问自答” 台湾地区
  • 简介: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充分体现了这位作家“觉得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这一创作特征。

  • 标签: 作家 白先勇 长篇小说 放逐 流浪 於梨华
  • 简介:50年代的台湾文学,被紧紧捆绑在“反共复国”的政治战车上。从1949年起,蒋介石便不断总结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多次强调指出:在国共两党斗争中,“宣传不够主动而理论不够充实”,“不但不能胜过”、“赶上”共产党,反而被共产党占了上风,争取了青年和民众,“所以失败”。尤其是在文艺上,“全国文学艺术界一面倒反对政府”,是造成败退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国民党决心加强对文艺的“管制”,“以政工的态度对待文学”。

  • 标签: 台湾文学 理论批评 六十年代 新诗 50年代 文学艺术
  • 简介:关于文学的世代之说,在20世纪末台湾常出现“新人类”“新新人类”“新世代小说”“新世代诗人”“新世代作家”的提法。到了新世纪,这些“新世代作家”巳成为中生代或中坚代了,于是台湾文坛另张新帜,从英美文学杂志得到灵感而吹起“年级热”,即转向了作者的出生年份:“民国”50年代出生即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被命名为“五年级”,1970年以后出生的被命名为“六年级”,1981年至1990年出生的被命名为“七年级”。

  • 标签: 台湾文坛 六年级 作家 乡土 “新新人类” 20世纪
  • 简介: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 标签: 台湾新诗 战斗诗 现代主义 乡土文学
  • 简介:"互文"系指不同文本之间的转换派生关系、临近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次文本"等.这里取其"转换"关系,探讨"反共复国"政策与两岸文学关系、戒严时期文学为什么是国统区文学的延续,以及取其"临近"关系剖析两岸文学社团的同质性.

  • 标签: 两岸文学 互文问题 同质性
  • 简介:“香港文学”被一些人称为幼稚的学科,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门学科。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它,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仍在奋力耕耘。仅在1997年,取就得了不小的成绩,连续出版了二本以上《香港文学史》命名的书。另还有分类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出版。

  • 标签: 香港 文学评论 中国 多元化 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
  • 简介:文化激进派由于受到最高权力机构的支持,故他们的文学主张居主流地位.但也有不甘随波逐流者,不时对主流文学主张提出质疑乃至批评.这种质疑和批评,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公开发表和民间流行之别.在阶段上,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对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反批评,二次是批驳文化激进派的喉舌初澜、丁学雷的文章,三是用信稿形式批判《朝霞》发表的反党乱军作品.

  • 标签: 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 激进派 文革时期 姚文元 工农兵
  • 简介:在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的尹雪曼,去台后不仅是一名资深编辑,还是一位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在他所有文学论著中,由其总纂的文艺史影响最大.晚年,他在为两岸文学交流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

  • 标签: 资深报人 30年代文艺 乡土文学 文艺史
  • 简介:“文革”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弱项。过去出版的当代文学史,大都以一片空白取代对它的评价。其实,这并不科学。“文革”中也有与“四人帮”作抗争的“地下文学”及“潜在写作”,这就很有研究价值,如《天安门诗抄》及手抄本之类。就是一些“地上文学”,如“初澜”、“丁学雷”、罗思鼎”、“石一歌”之类的写作组的组织机构、写作方式、御用功能、文章社会效果及其成员的变化乃至笔名的寓意,也极具研究价值,从中可折射出特殊年代的时代风貌及知识分子被扭曲的心态。然而真正研究起“文革”文学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来,则比研究“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创作要艰难得多。

  • 标签: “文革”文学 中国 当代文学 余秋雨 研究价值 文学理论批评
  • 简介:方修是东南亚的一位资深作家和编辑家.他创作新诗、散文、小说和杂文,但影向最大的,引起马华文艺界乃至整个东南亚文坛强烈而普遍震动的是他对马华文学史的研究.方修在东南亚文学史上的地立,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在马华文学史研究领域所作的拓荒性贡献.

  • 标签: 方修 马华文学 新诗 杂文 文艺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