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两岸文论的竞技场上,以“务实行动派”著称的李瑞腾是左右开弓的高手。他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著书立说。由33本组成的《台湾文学史长编》^①,便是他担任台湾文学馆馆长期间策划出来的赫赫战果。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台湾地区 行政工作 著书立说 竞技场 文学馆
  •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文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 标签: 战后初期 台湾文学 民国文学 现实主义 横的移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0
  • 简介:台湾现代派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理应有所不同,台湾台湾现代派文学研究有四种话语,二是台湾现代派文学不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

  • 标签: 台湾台湾 台湾现代 文学研究
  • 简介: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这几句被外界称之为“温氏柔情”的话语,引自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和国民党元老派于右任的《思乡曲》。这些诗在台湾颇为流行,被称为“乡愁诗”。本刊特约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丘峰为大家谈谈台湾的乡愁诗。

  • 标签: 台湾文学 台湾诗人 华文作家 余光中 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
  • 简介:1937年至1945年的台湾文学.在台湾作家凌厉而直切的自我心灵拷问中,仍充盈着民族抵抗意识.不管是吴浊流那样的抵抗作家.还是以张文环为代表的风俗画家.或者龙瑛宗一类的唯美追求者,都在心理、习俗、语言等层面.顽强沟通着跟祖国大陆新文学的血脉联系.执着保持台湾文学的本土特色.其决绝性、策略性,都足以使战时台湾文学成为二战期间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独异而光辉的存在。

  • 标签: 台湾文学 心理 习俗 语言 抵抗意识
  • 简介:<正>台湾女作家们在艺术王国里保存了女性自己。当男权中心的社会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里对女性施加以轻蔑、漠视和排挤的时候,是文学艺术容纳了女性。给予充满缺陷和遗憾的女性人生,带来了温馨和慰藉。它们描述了台湾女性的生活与心态,提供了台湾女性的悲剧人生的真实画面,成为台湾现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重要部分。然而,台湾女性文学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都诉诸于感性,是通过具体的、可感可信的艺术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示。台湾女性文学以女性自身为审美对象上体,塑造了异采纷呈、各具特色的女性艺术形象。近代人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 时代女性 淑女形象 魔女 女性形象 女强人
  • 简介:走进台湾的书店,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书架上或书橱里摆了许多传记类的书籍,如果你有兴致再向店主打听一下,得到的回答一定是这一类书的销量是很大的.台湾的读者大众以惊人的消费实力,回应着出版界推出的一波波名人传记热.这种情形与祖国大陆近年来的图书市场调查情况颇为相似.随着台湾的“政治解严”,自80年代后期开始,传记写作也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企图迅速填充台湾文化界长期遗留下来的思想空白.经过了短期的准备,大批的人物传记便先后涌现.据粗略估计,近一两年来台湾传记书的出版量确实十分惊人.在政治人物方面,除了台湾的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郝柏村、林洋港、连战、宋楚瑜等当地政界名人之外,还

  • 标签: 传记文学 台湾企业 人物传记 传记热 政治人物 传记作品
  • 简介: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到第二年才结束。当时还掌握台湾政治权力的国民党,虽然运用了它手中所有的报纸、杂志全力攻击"乡土文学",但"乡土文学"并未被击垮。表面上看,"乡土文学"是胜利了。进入1980年代以后,台湾社会气氛却在默默地转化,等我突然看清局势以后,才发现,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已经弥漫于台湾文化界,而且,原来支持"乡土文学"的人大多变成台独派。这种形势的转移成为1990年代我精神苦闷的根源,其痛苦困扰了我十年之久。

  • 标签: “乡土文学” 台湾人 台湾政治 文学论 陈映真 第二年
  • 简介:1998-1999年台湾《联合报副刊》组织的"台湾文学经典"评选活动,是台湾文学经典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发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持续的关注和讨论,推动学界系统地总结台湾文学的传统,更深入地思考台湾文学的未来。这一活动在台湾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在多元化的时代,凝聚和整合了人们的文学共识;二是在文学失去主体价值的时代,重新建构了台湾文学的传统;三是在消费文化时代,重新确立了人们的文学信仰,提振人们的文学信心。

  • 标签: 台湾文学 经典化 文学传统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开设的课程和拟定的未来发展重点与方向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台湾文学研究存在着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和学科合法性危机依然存在这一问题。通过对游冠胜所持的台湾文学与学院体制、台湾文学经典化以及台湾文学学科边界诸观点的分析,指出其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逻辑。最后,论文倡导一种多元、民主、对话的共同文化原则,以期建设更为合理的台湾文学学科知识系谱。

  • 标签: 台湾文学 课程 主体性
  • 简介: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澳大利亚等;下编三章分别讨论两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以及三位澳大利亚作家等,从各方面揭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英文写作 交流史 文化交流 欧阳昱 上中
  • 简介:日前,惠民专程来沪,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一本新著《台湾文学研究35年(1979-2013)》写个序。他说:先生虽然身体不错,但毕竟年事已高,本不忍心打扰,但终于还是忍不住提出这个请求,好为自己几十年教书、研究的生活留个纪念。想想也是,认识惠民已经35年了,为他写篇序,也是责无旁贷。1979年9月,惠民考进华东师大攻读现代文学的研究,导师是许杰先生和我。

  • 标签: 台湾文学 现代文学 一本 许杰 中国文学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
  • 简介:<正>一、最近两年台湾文学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相当明显的阶段性:五十年代,由于受台湾当局的“反攻大陆”的反动口号影响,反共怀乡文学曾经充斥台湾文坛;六十年代,随着美援和日援的大量输入,西方文化思潮到处泛滥,现代主义的文学浪潮淹没了反共怀乡的文学,成了台湾文学的主流;七十年代,由于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以及台湾内部各种矛盾的加剧,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空前高涨,因此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被掩盖了多时的乡土文学,又重新崛起,取代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位,一跃而为台湾文学的盟主,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有什么新的特点呢?它有什么新的趋势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 标签: 台湾文学 陈映真 现代派 乡土文学 渔父 作家
  • 简介:台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台湾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乡土文学”,有着五四文学的优良传统。“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海峡两岸文学合流,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合流是历史的必然。

  • 标签: 台湾文学 趋势 合流
  • 简介:<正>鲁迅写乡土的小说,不论是《故乡》或《明天》、《祝福》、《社戏》、《离婚》等篇,充分流露出对乡土人物的同情。这也说明在1977年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鲁迅的影子何以呼之欲出了。在台湾乡土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家黄春明的《甘庚伯的黄昏》、《青香公的故事》、《溺死一只老猫》等作品里,都可以看到那种对乡土人物的深刻同情。更有甚者,黄春明的《锣》的主人翁憨饮仔,彻底实行“精神胜利法”,其角色塑造可以说是阿Q的翻版。

  • 标签: 乡土文学 鲁迅小说 台湾 《故乡》 黄春明 精神胜利法
  • 简介:大陆学者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后,重新“发现”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共相”时,“发现”有不少诸如“日本语文学”、眷村文学、后遗民写作,还出现诗文双绝的余光中等众多由“移民特性”或“遗民性格”所带来的“殊相”。台湾文学本来就是一座重镇,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台湾文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片空白。台湾部分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挖掘和“发现”台湾文学,另一些“激烈本土派”则“发明”与中华文化无关的“台湾文学”,还“发明”(其实是伪造)“台独文学史”及随之而来的“台湾语言”、“台湾文字”,并“发明”了“张爱玲是台湾作家”这种违反史实的作家定位。大陆学者通过“发现”进而“识别”、“揭示”或“解释”这种隶属于中国文化的总体版图,却在长期诡谲曲折的历史变动中出现了众多异质的“有中有台”的台湾文学,与台湾“激烈本土派”所“发明”的“有台无中”的“台湾文学”,不是一种平行关系,也不是一种对等关系。

  • 标签: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发现 发明 激烈本土派
  • 简介: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翼──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汪景寿,杨正犁古继堂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界最早的学者之一,70年代末就已起步,十多年来,研究不辍,著述颇丰,独树一帜。特别是《台湾新诗发展史》和《台湾小说发展史》同时在海峡两岸出版,普获好评。几乎同时...

  • 标签: 台湾新文学 理论批评史 台湾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理论 新文学理论
  • 简介:马华文学在60年代开始,与台湾、香港两地文学界发生密切联系,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与渗透,也由此而绵延。台湾、香港两地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是长期而多方面的,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即新马分治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流行于台湾的现代派文学,以及香港...

  • 标签: 马华文学 香港文学 现代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诗 现实主义
  • 简介:2001年8月5日下午,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在南京与台湾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王琼玲博士一行,围绕华文文学、文化的主题,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座谈、交流。

  • 标签: 世界华文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 台湾省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