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且具有高度侵袭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总体预后极差。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各种模型被运用到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等方面。三维可视化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在胰腺癌手术中亦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胰腺肿瘤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算法
  • 简介: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本综述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单细胞组学和临床前模型四个方面来概括目前胆囊癌体细胞驱动突变、分子分型、微环境异质性、类器官模型、原位模型、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等相关基础研究进展,以及相应的临床转化路径探索。这将为了解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抵抗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实现胆囊癌的精准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胆囊肿瘤 分子生物学 多组学测序 类器官 临床转化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EIF4G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探究其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EIF4G1在肿瘤中的表达量与预后意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人胰腺癌细胞系的EIF4G1表达水平。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低表达细胞系,分别为敲减#1,敲减#2与对照;慢病毒转染构建EIF4G1过表达细胞系,为过表达与空载;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胰腺癌的增殖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EIF4G1敲减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mTOR)通路的变化,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结果多个数据库显示EIF4G1在胰腺癌中表达量升高,与胰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低表达组PANC-1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0.85±0.03、0.92±0.05比1.35±0.04,t=22.160、14.670,P<0.01);低表达组PA-TU-8988T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5、0.99±0.04比1.99±0.07,t=26.740、29.390,P<0.01);低表达组PANC-1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91.00±7.55、107.00±7.00比147.70±21.83,t=4.250、3.07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的克隆形成数目著低于对照组(137.00±16.09、147.30±13.50比222.70±18.50,t=6.050、5.70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5±0.14比1.21±0.10,t=4.360,P<0.01);过表达组BxPC-3在第5天的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0.01比0.69±0.07,t=10.840,P<0.01);过表达组MIA PaCa-2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27.30±14.57比81.33±10.26,t=4.470,P<0.05);过表达组BxPC-3的克隆形成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105.70±13.58比47.00±7.55,t=6.540,P<0.01)。低表达组PANC-1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NC-1细胞(1.00±0.12比0.55±0.19、0.54±0.19,t=3.480、3.450,P<0.05);低表达组PA-TU-8988T细胞的p-mTOR含量低于对照组PA-TU-8988T细胞(1.00±0.05比0.57±0.14、0.49±0.09,t=5.140、8.410,P<0.01)。结论EIF4G1在胰腺癌中上调,可能通过mTOR通路促进胰腺癌的增殖。

  • 标签: 胰腺癌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γ1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增殖
  • 简介:摘要胆囊癌预后差,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外科治疗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精准评估和充分准备,以及术中安全、有效、规范切除肿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重视意外胆囊癌的防范和合理治疗。新辅助或转化治疗能充分发挥化疗、靶向、免疫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达到术前降期或转化目的,提高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胆囊癌 外科手术 评估 新辅助 转化
  • 简介: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腹腔引流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但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术后腹腔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议不断。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何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方式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资料。男性57例,女性63例,年龄[M(IQR)]61(22)岁(范围:42~85岁)。根据实际解剖部位将肝门部胆管癌分为7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中无肉眼可见肿瘤残留,且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胆管切缘阴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20例患者中,33例术前根据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分型预设手术方式,并与实际手术方式比较,其中26例符合,7例不符合,符合率为78.8%。其余87例患者中,次叉型肝门胆管癌的联合门静脉切除比例、镜下切缘阳性比例和较高T分期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P值均<0.05)。基于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单侧或主干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7.0个月,双侧组为1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931,95%CI:1.066~3.499,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根据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HR=2.269,95%CI:1.333~3.861,P=0.003)、联合肝切除(HR=0.464,95%CI:0.253~0.848,P=0.013)及N分期(HR=6.317,95%CI:3.083~12.944,P<0.01)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相对简单、实用,对于肝脏切除方式、手术根治性及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胆管肿瘤 胆道外科手术 肝门部胆管癌 分型 解剖部位 治疗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是一类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揭示肿瘤作用机制有一定意义。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具有异质性,而细胞的空间位置分布对其异质性及组织生物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对组织中细胞进行高通量、高分辨率的空间转录分析,从空间层面上展示转录组信息,揭示生物组织的细胞构成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将对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肿瘤 转录组测序 空间分析 基因表达图谱
  • 简介:摘要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和生活水平提高,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同时,新的免疫联合疗法的发展和创新正为胆道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在胆道肿瘤中,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是由多种免疫抑制性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外泌体和免疫检查点分子构成。胆道肿瘤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阻碍了免疫治疗的发展。本文的目的以胆道肿瘤为切入点,探究影响其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机制,总结靶向胆道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治疗的策略,旨在为胆道肿瘤的免疫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胆道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单病种回顾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理念,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胆囊癌研究小组(CRGGC)建立的中国胆囊癌多中心回顾性临床资料数据库中42家医院收治的6 15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病例来源情况。(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3)诊断情况。(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随访数据由CRGGC对各协作中心的临床随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治疗患者手术之日或未手术患者确诊之日起,至结局事件发生或随访截至时间的总体生存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强迫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P<0.1的因素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后退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病例来源情况:42家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35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胆囊癌收治高流量医院16家,非高流量医院26家。42家医院地域分布:中部地区9家,东北地区5家,东部地区22家,西部地区6家。6 159例患者地域分布:2 154例(34.973%)来自中部地区,705例(11.447%)来自东北地区,1 969例(31.969%)来自东部地区,1 331例(21.611%)来自西部地区。6 159例患者总体院均诊断与治疗数为(18.3±4.5)例/年;其中4 974例(80.760%)来源于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38.8±8.9)例/年;1 185例(19.240%)来源于非高流量医院,院均诊断与治疗患者数为(5.7±1.9)例/年。(2)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6 15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64(56,71)岁;其中男性2 247例(36.483%),确诊年龄为64(58,71)岁;女性3 912例(63.517%),确诊年龄为63(55,71)岁。性别比例为女性:男性=1.74∶1。3 886例(63.095%)患者确诊年龄为56~75岁。不同性别患者确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9,P<0.001)。(3)诊断情况: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503例(40.640%),初步诊断非胆囊癌3 656例(59.360%)。未手术患者2 110例(34.259%),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00例(9.479%),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910例(90.521%)。手术患者4 049例(65.741%),其中初步诊断为胆囊癌2 303例(56.878%),初步诊断为非胆囊癌1 746例(43.122%)[术中诊断为胆囊癌774例(19.116%)、术后诊断为胆囊癌972例(24.006%)]。6 159例患者中,初步诊断前行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为2 521例(40.932%)、2 335例(37.912%)、1 114例(18.087%),行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测分别为3 259例(52.914%)、3 172例(51.502%)、4 016例(65.205%)。同一例患者可行多种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MRI检查,初步诊断前CEA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初步诊断前血清CA125检测均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45、1.98,0.69,0.68,2.43,0.41,1.63,0.41,0.39,0.42,95%可信区间为1.21~1.74、1.64~2.40,0.59~0.80,0.60~0.78,2.19~2.70,0.37~0.45,1.43~1.86,0.37~0.45,0.35~0.43,0.38~0.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医院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性别,年龄(≥72岁),收治医院胆囊癌患者流量,初步诊断前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前CT检查,初步诊断前血清CA19-9检测是影响胆囊癌患者初步诊断为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6、1.42,0.89,0.67,1.85,1.56,1.57,0.39,95%可信区间为1.13~1.64、1.16~1.73,0.79~0.99,0.57~0.78,1.60~2.14,1.38~1.77,1.38~1.79,0.35~0.43,P<0.05)。(4)外科治疗与预后情况: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 447例(60.435%)分期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分别为85例(3.474%)、201例(8.214%)、71例(2.902%)、890例(36.371%)、382例(15.611%)、33例(1.348%)、785例(32.080%)。2 44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75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78~58.35),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46个月(95%可信区间为21.23~25.71)。0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Ⅳa期、Ⅳb期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2.47,P<0.001)。4 04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可切除性肿瘤2 988例(73.796%),不可切除性肿瘤177例(4.371%),可切除性无法评估884例(21.833%)。2 988例可切除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 036例(68.139%),非根治性切除504例(16.867%),手术根治性无法评估448例(14.994%)。2 447例分期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患者中,不可切除性肿瘤53例(2.166%),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300例(12.260%),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1 441例(58.888%),无法评估653例(26.686%)。733例未手术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未手术、不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可切除性肿瘤非根治性切除、可切除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1.04,P<0.001)。(5)综合治疗与预后情况:6 159例患者中,541例(8.784%)行术后辅助化疗和晚期化疗,76例(1.234%)行放疗。1 170例进展期(Ⅲa期及以上)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26例(10.76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1 044例(89.23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P=0.629)。658例Ⅲa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6例(10.030%),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592例(89.970%),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5,P=0.817)。512例≥Ⅲb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中,联合术后辅助化疗60例(11.719%),未联合术后辅助化疗452例(88.281%),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50,P=0.220)。结论我国胆囊癌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超过半数确诊年龄为56~75岁。初步诊断前行超声和CT检查、血清CA19-9检测是初步诊断胆囊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改进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我国胆囊癌辅助化疗尚不规范且比例较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术前诊断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蛋白1(NF1)在胆囊癌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NOZ、SGC996、EH-GB1、ZJU0428,人胚肾细胞系293T,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构建免疫共沉淀实验所需的重组质粒mRFP-YAP1FL-FLAG和eGFP-MYC-NF12650~2750-HA,体外纯化Yes相关蛋白1(YAP1)截断体蛋白和NF1融合蛋白。分别采用等温滴定量热实验、GST pull-down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检测NF1与YAP1的体内外相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指标:(1)NF1与YAP1的体外相互作用。(2)NF1与YAP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3)不同人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解离常数由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自带软件输出,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表示。结果(1)NF1与YAP1的体外相互作用。①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PPQY肽段滴定体外纯化YAP1的第1个WW1结构域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解离常数为(0.42±0.06)mmol/L;PPQY肽段滴定体外纯化YAP1的162~275蛋白区段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解离常数为(0.69±0.14)mmol/L。②GST pull-down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GST蛋白和His-Sumo-YAP1WW1反应体系,在GST-PPQY融合蛋白与His-Sumo-YAP1WW1反应体系的蛋白泳道中可以观察到目的蛋白His-Sumo-YAP1WW1;相对于GST蛋白和His-Sumo-YAP1WW2反应体系,在GST-PPQY融合蛋白与His-Sumo-YAP1WW2反应体系的蛋白泳道中可以观察到目的蛋白His-Sumo-YAP1WW2。(2)NF1与YAP1的细胞内相互作用。①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在使用FLAG凝胶珠孵育共转染mRFP-YAP1FL-FLAG和eGFP-MYC-NF12650~2750-HA的细胞裂解液中,观察到NF1蛋白的免疫印迹。②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在人胆囊癌细胞系NOZ的原位荧光中,YAP1和NF1荧光明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在人胆囊癌细胞系SGC996的原位荧光中,YAP1荧光明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NF1荧光不明显。(3)不同人胆囊癌细胞系中NF1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以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中NF1蛋白的表达量为标准,在人胆囊癌细胞系EH-GB1、GBC-SD、NOZ、SGC996、ZJU0428中,NF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8、0、1.01、0、0。结论NF1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YAP1蛋白影响胆囊癌。

  • 标签: 胆道肿瘤 神经纤维瘤蛋白1 Yes相关蛋白1 机制 研究
  • 简介:摘要急性重症胆管炎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目前仍是胆道外科的治疗难题。早期明确诊断后,及时解除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管内高压,阻断细菌和毒素入血触发炎症"瀑布反应"是治疗的关键。黄志强院士提出的"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十二字方针,至今仍是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准则。积极胆道引流,及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同时予以抗菌治疗及多器官功能支持,可显著改善疾病转归,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胆管炎 胆结石 引流术 策略
  • 作者: 崔旭雅 李茂岚 刘颖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 200127 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27 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 200127 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 200092
  • 简介:摘要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高度恶性的胆道系统肿瘤,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可能治愈胆囊癌的唯一方法,但患者远期预后改善甚微,无法满足治疗的全部需要。随着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癌症综合治疗理念的普及,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手术及辅助治疗方案可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本文现就胆囊癌的辅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组织活检在肿瘤患者诊治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但由于胆道系统肿瘤中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活检样本,故催生了液态活检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携带有肿瘤特异信息的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和肿瘤衍生外泌体等会经肿瘤组织释放到血液、胆汁等体液中,使得肿瘤活检可以通过一种微创的方式获得。同时,通过一系列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测定及遗传学信息的表征,液态活检技术可以帮助寻找新型标志物,从而在早期诊断疾病、寻找治疗靶标、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估疾病预后方面发挥独特的潜力。本文综述了现阶段用于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和肿瘤衍生外泌体的技术手段,并重点总结了液态活检在胆道系统肿瘤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胆道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外泌体 液态活检
  • 简介:摘要胆囊癌具有隐匿性、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高血液学和影像学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及早发现特异性胆囊癌分子诊断靶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应重视术中再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审慎开展腹腔镜下根治术,规范化切除癌灶和清扫区域性淋巴结,是提高R0根治切除率、改善预后的前提。未来以肿瘤学理念为指导,包括手术、化疗、靶向、免疫和生物治疗多种模式的综合治疗是胆囊癌治疗的发展趋势,但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跨学科合作。

  • 标签: 胆囊肿瘤 诊断 综合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胆道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具有早期诊断率低、解剖复杂、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等特点。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也正在胆道恶性肿瘤中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胆道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细胞治疗 肿瘤疫苗
  • 简介:摘要人微生物菌群是指由寄生在人皮肤及黏膜等部位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组成的微生物群。通常情况下,微生物菌群同宿主之间保持稳态,共同参与人的生命活动,而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异常侵入或富集时可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近些年来,微生物菌群失调与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关系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肝胆肿瘤与微生物菌群失调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胆道肿瘤 菌群紊乱 发展 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最近研究表明,自噬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调控免疫反应,因此自噬抑制剂与免疫治疗结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消化道肿瘤治疗策略。本文就自噬的机制、自噬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自噬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类基因组不是呈单纯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复杂的折叠和组装成三维结构。染色体结构捕获技术能检测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多种肿瘤的Hi-C测序数据表明,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染色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且与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组隔室的转化和基因的表达量相关。但是目前对肿瘤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研究结论过于宏观,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立即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染色质结构 肿瘤 拓扑结构域 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开放性胆囊癌手术(OC)的比较,系统性评价腹腔镜胆囊手术(LC)在胆囊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OC和LC治疗胆囊癌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胆囊癌患者资料后,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软件RevMan 5.3和Stata13.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较新的15项研究,包括14项回顾性研究和1项前瞻性研究,共1 074例患者。其中接受LC的胆囊癌患者528例,接受OC的患者546例。分析后得出:相比于开放根治性切除术(OR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LRC)治疗胆囊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显著,包括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18.78,95%CI:-36.68~-0.88,P=0.04)、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MD=-166.57,95%CI:-248.51~-84.63,P<0.000 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MD=-5.00,95%CI=-6.43~-3.57,P<0.000 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47,95%CI:0.28~0.79,P=0.004),但在长期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括复发率(OR=0.48,95%CI=0.21~1.11,P=0.09)和5年生存率(HR=0.93,95%CI:0.54~1.61,I2=33.5%,P=0.198)。结论无论是根治性手术(RC)还是单纯胆囊切除术(SC),相比于传统的OC,LC的短期疗效更显著,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文献质量和试验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予以支持。

  • 标签: 胆囊肿瘤 腹腔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多样,病情复杂,术后结石易残留和复发,目前仍为外科治疗难点。笔者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手术时机、术前影像学和全身重要脏器的精确评估、术中技术注意要点、微创技术和内镜手段应用进展、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策略、围肝门外科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处理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该病外科治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外科治疗 肝切除术 微创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