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球蛋白异常患者的免疫球蛋白的IgG、IgM、IgA的变化及电泳分析情况。方法: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是免疫比浊法。结果:19例异常患者中;免疫球IgG升高的15例,占78.95%,其均值为43.32±26.1g/L;IgA升高的3例,占15.79%,其均值为20.47±50.12g/L;IgM升高的1例,占5.26%,其均值为1.38±2.48g/L。蛋白电泳结果15例IgG-k型、4例IgA-λ型。结论:免疫球蛋白分型及其蛋白电泳分析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k型 λ型 IgG IgM IgA 蛋白电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T2DM患者1 030例,比较UACR正常组(<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 mg/g)与大量白蛋白尿组(>300 mg/g)的尿RBP和β2-MG水平;UACR正常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eGFR下降组(<90 ml·min-1·1.73m-2)和eGFR正常组(≥90 ml·min-1·1.73m-2),比较其尿RBP和β2-MG差别。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RBP和β2-MG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UACR的升高,3组尿RBP与β2-MG依次升高,尿RBP与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3.8%、8.5%、39.0%(P<0.001)和12.9%、26.7%、46.8%(P<0.001)。(2)在788例UACR正常者中有12.2%患者 eGFR<90 ml·min-1·1.73m-2;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在eGFR下降组中高于eGFR正常组(29.2% 比 10.7%,P<0.001)。分别以尿RBP和β2-MG的自然对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RBP与UACR(β =0.000 5,P<0.001)、肌酐(β=0.006,P<0.001)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β=0.050,P=0.001)独立相关,尿β2-MG与UACR(β =0.000 4,P<0.001)、肌酐(β=0.011,P<0.001)、收缩压(β=0.005,P=0.031)和空腹血糖(β=0.027,P=0.046)独立相关。结论尿RBP与β2-MG在T2DM患者与尿蛋白及肾功能相关,在UACR和eGFR出现异常之前就可出现异常,对UACR和eGFR正常的患者应早期筛查,并积极控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肾功能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β2-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临床检验分析,探究其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在我院进行乙肝治疗的128例患者,按照病情将其分为A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及B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另选取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作为C组,比较其免疫球蛋白水平。再将128例患者按照治疗效果分为好转组及未好转组,比较其免疫球蛋白水平及TBIL及ALT。结果A、B、C3组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A组最高,C组最低。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其检测结果判断患者病情。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检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验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以LDL-C正常与否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选取另外3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并统计研究对象的hs-CRP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hs-CRP水平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超敏C反应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新等位基因A*24:191序列,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及其氨基酸残基改变在空间结构中的可能影响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方法应用Luminex及PCR-SBT进行序列鉴定。应用Phyre2及RCSB PDB分析软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进行模拟预测分析。Histocheck对比分析与A*24常见等位基因间差异。结果相较A*24:02序列,新等位基因A*24:191在256、265、270位发生G>C、G>C、A>T改变。MHC分子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显示,相较HLA-A*24:02,A*24:191第62位氨基酸残基由A*24:02的酸性谷氨酸(Glu)改变为中性谷氨酰胺(Gln),(Risler’s score, R=2),其残基侧链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向外指向groove凹槽;65位由向α螺旋内伸展小分子中性甘氨酸(Gly)改变为向螺旋上外伸展的长链碱性精氨酸(Arg)(R=52); 66位由长链碱性赖氨酸(Lys)改变为中性天冬酰胺(Asn)(R=31),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指向groove凹槽。以上残基均位于构成抗原肽结合凹槽侧壁α螺旋上。其总相异性值DSS Score=3.85。从蛋白分子表面结构模拟图像上,可以清楚看到氨基酸残基改变致α螺旋表面结构形状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分析预测以上氨基酸残基性质、大小及构型的改变,将可能改变其多肽结合功能,并影响其与TCR及抗体的结合特性。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 PCR-SBT 新等位基因 结构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变化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AP患者为对象。按照AP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AP组(MAP组,n=29例)、中度重症AP(MSAP组n=22例)、重症AP组(SAP组,n=9例)。检测ApoA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ApoA1在MAP组、MSAP组、SAP组中依次降低,Ranson、MCTSI、BISAP、SOFA评分在MAP组、MSAP组、SAP组依次升高(P

  • 标签: 载脂蛋白A1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豆蛋白肽肠内营养对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相关免疫功能、营养指标的疗效观察。方法:于2023年3月到2023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68例纳入研究,对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饮食,而观察组患者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接受大豆蛋白肽肠内营养支持。比较化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方面差异不显著。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血清前蛋白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 CD3 +细胞 、CD4+细胞 及 CD4+/CD8+细胞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中,化疗副作用较对照组减弱,其中3级及3级以上占比(17.95%),而对照组48.28%。结果: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将大豆蛋白肽纳入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方案。

  • 标签: 大豆蛋白肽 肠内营养 免疫功能 中晚期胃肠道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注射后引起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0年门诊与住院治疗的181例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注射TAT或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前均行皮试检查,阴性171例(94.47%),阳性10例(5.53%,行脱敏注射)。181例中男118例,女63例,年龄11~68岁,病程1~7 d,潜伏期4~14 d。注射TAT(130例)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5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12例注射部位发生浸润性红斑,其中10例伴有全身荨麻疹。181例中皮疹泛发全身者163例(90.06%),伴有胸闷、发热等系统症状者56例(30.94%),其中15例(26.79%)既往有过敏史,6例症状较重的患者无过敏史。34例(18.78%)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或尿隐血、尿糖等异常中的单一或多项。抗组胺药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疗程3~10 d,转归良好。结论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皮试阴性或脱敏治疗的患者仍有可能出现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且以荨麻疹样皮疹为主。

  • 标签: 破伤风抗毒素 免疫球蛋白类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迟发型 药疹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