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法治领域,其实就是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立法建构问题,也就是在立法活动中通过追求良法之治、崇尚科学立法、遵循渐进立法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将权利和资源更多地分配给人民群众,制订出更多的、具有共享发展内容的良法,以达到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的。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科学立法 共同富裕
  • 简介:《劳动合同法》为什么遭受批判?从批判与反批判的论争中可以看出一些表层的原因。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担当着国家立法平抑社会群体矛盾冲突的政治功能,政治性色彩浓厚;它涉及到分割强势社会群体的利益给弱势社会群体,且操作性很强;它在民主立法程序上有缺失,民间社会有组织的立法表达严重不足;民众及批判者多是将它等同于民事合同法,忽视了劳动合同法固有的社会法属性;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着法条主义倾向,缺乏对劳动立法也是一种改革的宏观认识。

  • 标签: 社会法 劳动合同法 批判与反批判 原因评析 资源分配
  • 简介:国家立法是实现社会资源分配或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尽管人们渴望国家立法对社会资源实现正义分配,但是由于社会各群体对国家立法权拥有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国家立法对有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性,进而使法律的遵守失去正当性理由。当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时,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与最终恶化就是对国家立法实体与程序的彻底颠覆,从而出现"有法律却无秩序"的政治法律学困境。

  • 标签: 国家立法 资源分配 现实冲突 秩序构建
  • 简介: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遭受激烈批判。从政治法律学的宏观视域来看,其被批判的原因大致包括:劳动合同立法是一项社会改革、是具有操作性的利益分配法、其立法过程中表达不足、忽视了劳动合同法固有的社会法属性、缺乏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应然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劳动合同法 批判原因 政治法律学视域
  • 简介:国家立法与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内在逻辑发端于各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客观存在性。为了调和各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政治国家便赋予国家立法以平抑社会群体矛盾冲突的功能性,因此,国家立法便具有了对有限社会资源分配的本质性。

  • 标签: 国家立法 社会资源分配 功能与本质 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