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视角看《互助》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以冯庆华译本和夏乙琥译本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互助》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以冯庆华译本和夏乙琥译本为例

王露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小说《互助》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王蒙先生的作品,小说语言简洁精炼,故事简单但极具讽刺性。冯庆华先生和夏乙琥先生的译本都具有较强可读性,很好地呈现了原作的语言讽刺性。文章基于功能对等视角,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旨在更好地学习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以及学习好的小说翻译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功能对等;《互助》;小说翻译

引言: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的写作特点,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具有典型的生活荒诞感。《互助》一文选自王蒙微型小说集《微型小说翻译小说》,讲述了作家 L 君和评论家 J 君之间的“互助”行为,实质是在讽刺文化界的不正之风。小说用轻松愉悦的故事情节却道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极具讽刺意味,深得读者喜爱,冯庆华先生和夏乙琥先生的译本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原作的语言特色,从功能对等的视角而言,两个译本在整体上都让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达到同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相似的效果,具有对比赏析的可能性。

1.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所提出。1964年,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问世,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并区分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赵丹丹,2011)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目的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之间保持动态上的一致,即源语语义和风格应同目的语语义和风格尽可能达到信息的动态对等。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明确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Nida, 2004: 24)

功能对等理论针对源语言与目的语存在差异的事实,提出了在翻译过程中的调整或弥补措施,以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为了尽可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所得到的感受相同,译者应在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欣赏需要的前提下,选择切合特定语境的语言表达。(2011,李翠翠)

2. 案例分析

例1:各种关系

冯:various connections

夏:various personal connections

分析: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可以得知此处的“关系”指人际关系,和relationship有不一样的含义,因此两位译者都选择了connection这个词来传达原文含有人际间的关联的含义。不过,在此基础上,夏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另外添加了personal一词,向译入语读者更进一步明确了原文“关系”的内涵,传达出了原文全部的信息内容。

例2:盛宴重礼

冯:a sumptuous banquet

夏:an elaborate dinner

分析:原文意图用“盛宴重礼”一词来表达L君对招待J君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也体现L君为了在文坛出人头地作出了巨大努力,原作者在此处采用夸张描写,想要突出L君此次招待的隆重性,并不是真如冯译文所表达的“banquet”一词的含义。Banquet在英文中指正式而盛大的宴会或国宴,所以此处的译文有点言过其实,也许译者也想要通过在译文中使用同样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原作者的意图,但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而言,冯译文的做法不太可取。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偏具体,不喜太夸张,过于夸张的表达于目的语读者而言很难想象,且与前后文逻辑不通,很容易造成阅读障碍。因此,原文此处不如就像夏译文那样,去掉原文的浮夸,保留原作的实际含义“an elaborate dinner”,既表述准确,也符合译入语简洁的语言习惯。

例3:慨然允诺

冯:said

夏:promised right away

分析:原文“慨然”一词表达了J君在享受了L君的好处之后,内心充满感激之情,有一种想要欣然答应对方一切要求的冲动,这种感情是原作者试图通过“慨然允诺”这个表达传递给读者的,而冯译文对此只用了一个“said”,译文的感情比较平淡,没有情绪上的起伏。相比之下夏译文将其处理为“promised right away”则比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情感,给读者一个迫不及待的J君形象,反应出J君行为的冲动。

例4:千万不必!千万不必!

冯:Please do not compliment my work.

夏:No! No!

分析:直观来看,夏译文更符合原文的表达效果,首先是标点符号保留了感叹号,即保留了原作者的情感;其次都是表示否定意义,原文句式短而促,夏译文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冯译文则没有那么强烈的语气和情感,语调比较平缓,不足以表达出原作此处着急的情绪。

例5:风行全国,名震全球

冯:becom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夏:become popular not only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in the world

分析:此处原文语言是典型的源语读者喜好的四字短语,也带有一点夸张手法,通过夸张的描写来达到讽刺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源语善用夸张,源语读者也能够接受比较夸张的写作手法,但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与此大不相同,所以译文处理时需要减少夸张的手法,把译文变得更具体和简洁,所以两个译文都是将“风行”“名震”这样弘大的词简单的译为“popular”,已经足够传达原作意思。但从简洁度而言,夏译文则显得过于冗余,不需要“not only ... but also..”这么长的表达,简单的“both ... and..”足以。

例6:他们对你太冷落了。

冯:They neglect you unfairly.

夏:You have been so ignored!

分析:此处两个译文的最大差异在于译文句子主语不一样,冯译文保留了原文表达的中心主语,而夏译文则作了调整,将“你(L君)”作为了句子的核心主语。同时,主语的转换也改变了句式的语态,冯译文仍旧是主动语态,夏译文则变成了被动语态。冯译文读起来感觉语调较平淡,没有原作人物为对方打抱不平的情感,而夏译文通过被动语态表现出原作人物的不公遭遇,甚至在句末加上感叹号来加深语气,相较于冯译文,夏译文更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人物的情感。

结束语:从功能对等视角而言,冯庆华译本和夏乙琥译本都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两个译本都没有拘泥于译文和原文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将原文的信息和情感传递给译入语读者,尤其在原文情感的再现上,夏译本相较冯译本则更强烈,这样给译入语读者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  梁戈,先蕾,任朝迎.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    (10):  15-19. 

  [2]  李翠翠.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    (07):  143. 

  [3]  赵丹丹.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J].  文学教育(中),  2011,    (03):  54-55. 

  [4]  黄远鹏.  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18  (04):  101-104.  DOI:10.16362/j.cnki.cn61-1457/h.2010.04.017.

作者简介:王露(1995.07-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