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2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曦雨  李雪梅  通讯作者:刘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急救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疼痛控制、满意度、康复进程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疼痛控制效果、患者满意度,促进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应用效果

引言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是为了提高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效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而展开的。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因外伤导致的疼痛较为剧烈,若不能得到有效的疼痛控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延长康复周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一种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本研究选取了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创伤骨科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具有明确的创伤骨折诊断;意识清楚,能够有效沟通;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疼痛护理管理组(实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创伤程度等方面进行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疼痛管理团队:由急诊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疼痛管理计划。疼痛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评估时间为患者就诊后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根据疼痛程度调整止痛药物的使用。疼痛干预: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用非药物止痛措施和药物止痛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非药物止痛措施包括心理疏导、物理疗法、放松训练等;药物止痛措施包括口服、注射、贴剂等方式。疼痛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疼痛知识,提高他们对疼痛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疼痛监测: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疼痛监测,观察疼痛程度、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

疼痛程度:采用NRS评分评估患者就诊时、就诊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疼痛程度。止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患者就诊后24小时内使用的止痛药物种类、剂量和次数。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估患者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患者在疼痛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疼痛评估结果

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前,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平均疼痛强度为(5.2±1.3)分,而在应用后,平均疼痛强度降低至(3.1±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后,患者的疼痛控制满意度从72.5%提升至91.2%。

2.2疼痛干预措施的效果

通过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患者在接诊后15分钟内接受疼痛评估的比例从55.6%提升至95.2%,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患者在接受疼痛干预后1小时内疼痛减轻的比例从42.8%提升至78.4%,表明疼痛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2.3疼痛护理效果评价

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从(5.1±1.2)天缩短至(3.8±1.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23.1%降低至14.3%,显示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2.4患者满意度调查

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80.9%提升至95.7%,尤其在疼痛评估、疼痛干预及时性以及干预效果方面,患者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

以上结果表明,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了疼痛控制满意度,还提升了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三、讨论

3.1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研究数据,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未采用该模式的患者,说明该模式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此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数据显示,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未采用该模式的患者。

3.2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护理质量: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注重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和干预,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有效的疼痛管理,患者舒适度提高,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减少因疼痛引起的护患纠纷,提高护理工作的稳定性。

然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专业培训: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这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来实现。成本较高: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可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如购买疼痛评估工具、培训护理人员等。实施难度较大: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这可能需要改变他们现有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因此,在推广和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护理人员的抵触和阻力。

3.3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建议

针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与建议: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其更好地运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为干预提供依据。注重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提高疼痛护理效果。降低成本:在保证疼痛护理质量的前提下,探索降低成本的方法,使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更具可行性。加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以适应临床需求。加强跨学科合作:鼓励护理人员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如医生、药师、心理咨询师等开展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服务。提高患者参与度: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疼痛管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疼痛控制效果。建立疼痛管理档案:为患者建立疼痛管理档案,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干预措施和效果,以便于跟踪和调整疼痛管理方案。推广疼痛管理经验:加强疼痛管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疼痛护理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如培训班、研讨会、海报等,加大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应用率。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始终符合临床需求和患者需求。

参考文献

[1]易秋婷,陈荣玉,李艺婷,许燕平,徐雪霞.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8):104-105.

[2]唐睿瑞.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1):83-85.

[3]杨兰萍.疼痛管理在创伤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7):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