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的教育困境及对策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的教育困境及对策辨析

郑英魁

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镇郄庄学校   072150

摘要:“双减”政策着力于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和杜绝课后学科辅导班,对学生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教育困境,基于实践观察,过度行政化的文化疏离、组织机械化的行动衰减和课程生硬化的价值偏离阻碍了课后延时服务育人质量的提升。从理念、要素、技术三个立场出发,探讨了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育人回归与改进。

关键词: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教育

引言

“双减”政策落地是坚持以生为本、发展为先、个性突出的有力举措。目前,武汉市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理念保守,学生个性发展意识不强;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来源有限,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高。为解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供需矛盾,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进路:加强交流,共享个性发展的课后延时服务理念;多元供给,共建专业互补的课后延时服务团队;对接需求,共创丰富多元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1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的育人困境

1.1管理阻抗:过度行政化的文化疏离

学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是教育治理中的复杂问题。课后服务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其兼具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过度行政化会导致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意志之间的冲突与对抗。首先,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不当行政干预,导致学校功能扭曲、效绩低下。其次,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官僚作风、官僚习气、官本位现象等,引发教师对课后服务工作任务分配的不满:一方面消极怠工互相推诿,另一方面对管理人员缺乏认同感,在课后服务管理过程中虽令不行。最后,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在管理上存在学科本位、应试本位等顽瘴痼疾。教师抢夺参与课后服务的优质学生,或禁止学生参与非本学科课程等现象在实践中屡见不鲜,学生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1.2资源紧缺:课程生硬化的价值偏离

课后服务内涵丰富,而其核心无疑是高质量课程,特色课程资源稀缺是课后服务实践中面临的又一困境。第一,课程广度。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对特色课程的需求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课程供给。长期以来教师作为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缺乏经验,课程开发能力弱,导致了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广度不足。第二,课程结构。不同于国家课程的国家意志,课后服务课程更多体现为学生意志。课后服务课程结构无法适应学生需求,导致部分课程偏离学生意志,加剧了课程资源紧缺的窘境。第三,课程深度。一门课程需要包括入门、初阶、中阶、高阶等不同层次的子课程,才能满足小学阶段6年来学生的成长需求。但是课程层次越深入,课程分化就越精细。高层次子课程需求的学生数少,开发难度大,无论是学校还是第三方机构都缺乏高层次子课程开发的动力和能力。这使得高层次子课程数量远低于需求,整体课后服务的课程扁平,深度不足。

2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教育的策略

2.1强化教育部门管理,端正服务理念

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大政策宣传的范围,在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和家长中,形成一种逐步改变政策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要明确其地位和性质,并根据相关的文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关的专业机构;加强对延时服务的监管和引导,增强延时服务观念。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延时服务工作进行监督,让学校能够主动履行好自己延时服务的主体责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工作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

2.2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课后服务的内容及其组织形式是推动小学生全方位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积极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加大课后服务活动的多样性,不能一直停留在作业辅导和课外阅读上。首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设施、设备情况,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设置舞蹈、球类等兴趣班,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其身体锻炼的需要,并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其次,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开展一些社会实践类项目,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3交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于“双减”政策下对小学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应当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培养,这需要建立在教师能够以科学的教学和引导方法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应当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当同步实现。因此,教师在以小学数学为主题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便应当要为学生设计“反转课堂”的学习任务,由学生扮演“小教师”,给予其准备时间,鼓励其能够走上讲台,以教师授课的方式来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进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其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4多元供给,共建专业互补的课后延时服务团队

教师是课后延时服务的主力军,是“教育变革的真正力量”,小学教育专业可选派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与小学共建课后延时服务团队。第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加入可优化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师资的学科、知识、年龄等结构。目前大多数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教师以语、数、英等学科教师为主,音、体、美师资短缺,小学教育专业可发挥专业优势,鼓励相关学科教师参与服务,缓解小学课后师资来源有限、知识结构单一的困境。第二,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进入小学后,可通过示范教学、理论指导等方式,帮助小学教师提升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水平。第三,通过发展课后延时服务教研共同体,将一线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而言,积累教学经验,收集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形成研究成果;对小学教师而言,理论指导实践,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高职院校应建立工作奖励机制,将相关工作量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表彰奖励、职称评比的依据,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5形成学生共识,成为延时服务的受益者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自主能力不足,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甚至出现逆反情绪。基于小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引导工作,形成学生共识,促进学生享受课后延时服务。对此,学校在学生延时服务培养方案制定了“观摩学习+自主选择”的思路。观摩学习定于每学期的前两周,此时小学生虽然了解了课后服务内容,但对于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以及自己是否感兴趣并不确定,因此提供了两周观摩学习的机会。前两周学生可以不参与具体的延时服务课程,而是观摩课程,如观摩美术课后服务课,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术课后服务课,之后再决定是否参加。

结语

学校统筹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课程化,能彻底走出课后服务散点化的困境,避免了各类特色课程因为缺乏时空保证、资源配置困难等原因逐步让位于课后学业辅导。建构系统的课程体系,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中,平衡课后服务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在缓解家长压力、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能实现更高育人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2020-02-24.

[2]贾利帅,刘童,北欧四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特征及启示[J]、基础教育,2021(4):103-112.

[3]邱超、爱尔兰课后服务的政策、经验与问题[1]上海教育科研,2020(10):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