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儿童入学准备各因素的权力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浅析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儿童入学准备各因素的权力关系

王猛

徐州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       221000

摘要:儿童、家庭、学校作为入学准备中的关键因素,在微观、中间、宏观等不同系统之中,发挥着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域下看待幼小衔接中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幼儿园、家庭、小学三个关键因素在其中的权责关系,厘清不同主体在每个环节中的责任归属,以便更好地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从而整体优化幼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入学准备;权力关系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导要点》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强调“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儿童、学校、家庭作为儿童入学准备的三个关键因素,必须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统筹联动,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构建幼小衔接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入学准备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有机联系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出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和其生长的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个体正是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才实现了自我的发展。在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入学准备中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其具体所指依次为:微观系统层面涵盖了儿童以及儿童的家庭、小学和幼儿园;微观系统包含了儿童以及其当前所处的直接接触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间系统层面指的是家庭、小学、幼儿园三方致力的衔接工作与作为个体的儿童之间直接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外系统层面是指儿童间接参与到的环境依旧能作用、影响儿童的发展。宏观系统层面则是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社会价值等更广泛的环境因素。

本文从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微观和中间系统着手,从儿童入学准备中互动频率与密切程度最高的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权力关系的探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家长、学校、儿童的权力关系

在儿童入学准备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家长、学校、儿童三方进行着权力的博弈。他们有着不同的权力等级和分工定位,只有明确他们在儿童入学准备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才能针对性地给予建议,促进儿童入学水平的提升。

(一)权力关系中的仲裁者——家长

仲裁是一个法律概念,原意是指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具有公认地位的)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过程中,通常处于仲裁者的地位,他们判断为幼儿选择怎样的入学准备内容、方式等,并付诸行动。监护人的身份赋予了家长仲裁者的权力,但矛盾的是,处于仲裁者身份的家长应该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内容、形式、过程有着充分的了解、认识,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但事实是家长对于儿童入学准备的概念理解深浅不一,入学准备是否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入学准备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家长会根据自己对于入学准备的理解,选择适宜幼儿的学校、课程、兴趣班等。

(二)权力关系中的导向者——学校

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学校处于导向者的地位,处于较高的观念层级,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实践层面中的话语权要低于家长。学校的背后或多或少有着政府层面对于儿童入学准备工作的宏观调控,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小学),实际上是完成政府部门期望达到的入学准备水平,学校是政策的执行者,他们执行的是国家的部分意志,所以学校具有较高的观念层级。幼儿园的教育实践通常影响着家长的入学准备观念和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小学对于入学适应的态度具有一定导向性,决定着家长在入学准备中选择努力的侧重方向。

(三)权力关系中的边缘人——儿童

在儿童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参与的主体,自身的想法、声音往往是被忽视的,他们在权利关系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通常只能被动接受幼儿园、家庭给定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在幼儿园中接受相对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的入学准备课程,还是在课外辅导机构接受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小衔接班,在成人的视角中,儿童不具备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和选择自身发展路径的能力。

儿童在入学准备中是最大的利益主体,入学准备的水平将影响着他们未来6年甚至更长的学习生活,但由于自身在权利关系中的边缘人身份,导致他们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

三、不同权力关系下儿童入学准备的建议

(一)倾听儿童的声音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入学准备应遵循自然天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当我们承认儿童期的价值,承认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我们必须要打破以往工作的惯性,耐心地开始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了解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如何缓解他们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实践中,幼儿园与小学需共同在儿童入学前后关注并追踪儿童的个性化经历并推进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发展,从而通过回顾与运用过去的经验使儿童形成对新环境的“归属感”。提供给儿童“大声思考、表达想法、提出建议或是拥有发言权”的机会,将儿童视为课程、教学、规则、环境等要素重要的创设者、参与者或评价者,并将其意见或想法外显化、概念化从而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运用。

(二)学校做好衔接工作

幼儿园与小学要科学规划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减少两个学段之间的坡度,注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衔接,同时,提升教师整体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联合教研、入校观摩等活动增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了解。

幼儿园需要将衔接思想贯彻于整个学前3年之中,全面贯彻入学准备工作。在大班开展符合年龄阶段,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基础,做好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社会等全面的准备工作。小学则需要强化衔接意识,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为一年的新生设置适应性的课程,减少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同时,需要做好班级管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衔接,为低年级新生带来更好的入学体验。

(三)社会积极宣传科学理念

教育主管部门及幼儿园、小学教师需要宣传科学的衔接理念,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和。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科学衔接理念的宣传,例如家长会、专家讲座、微信公众号宣传、家长群讨论等等。第二,构建良好沟通交流机制,与家长在儿童健全成长上达成共识,转变家长固有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功利心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衡量幼小衔接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儿童成长的体验与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第三,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为基础,传导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

四、结语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以家、园、校三方携手共育为主轴,坚持儿童本位,在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为幼儿搭建适宜的衔接阶梯,降低衔接坡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宋烁琪,刘丽伟.“儿童的视角”下幼儿与小学生的衔接困境和需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23.

[2]冯璇坤,黄进.症结、意义与超越:幼小衔接教育变革再审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