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谢燕

彭州市彭州中学附属小学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劳动教育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当代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作为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将“五育”融合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宁本涛学者提出的“五育融合”概念强调各育相互之间的渗透与和谐共融,体现为相互内含,相互促进。在这一教育理念下,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包含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素养。因此,“五育”的推进必须超越简单叠加或零散组合的方式,追求深度的交融和内在的联系,确保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换句话说,智育的进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应蕴含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元素。同理,劳动教育也不应独立于其他育种,而是在实践中实现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相互增益。

二、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一)劳动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和地位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不再将其局限于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劳动教育已演化为一个多维度的教学领域,它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响应共同推动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尽管如此,劳动教育的落实程度在各地、各校之间仍然呈现出不均衡的格局,受限于资源配置、教育理念差异及课程规划的限制,劳动教育在一些区域和学校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1]

(二)劳动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课程和实践层面,众多学校已纳入劳动技能训练至其教学方案中,涵盖农作、畜牧、家务及手工艺等领域。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劳动的价值和掌握相关技能,同时增进学生对劳动的感知。并且,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视逐渐上升,劳动教育也被期待作为一种调节学业压力、促进情绪健康的途径。然而,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能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仍旧存在将这些活动作为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未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三)教师队伍与教育评价

至于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它们是劳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学校面临着专业劳动教育师资的短缺,现有教师群体在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缺少明确指导和系统培训。结果是,劳动教育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热忱及创意,缺乏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支持。同时,评价机制的缺乏也是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偏重于学术成绩,而劳动教育的成果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难以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真实收获。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五育融合”

在2022年的上半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这一方案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将其从过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区分开来,并随之推出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教育工作者需高度认识到劳动课程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日常教学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2]。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确保劳动教育的实质性进展。劳动教育课程应设计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历史文化、社会意义和技术方法,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例如,在教授农作物种植的同时,安排学生参与学校菜园的种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进对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劳动教育的实施应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此,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一项劳动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材料成本、设计产品外观、撰写工作报告等,从而达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

(二)与社会各界开启密切合作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们应主动扩展劳动教育资源,与社会各方建立紧密的协作网络,以便获得多样的劳动教育场地。这些场所涵盖了学校附近的街区、养老院、工厂等,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机会。比如,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工厂和农场建立合作关系,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们定期参观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和工业管理,或在农场参与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从而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或者与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合作,组织社会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敬老院服务、环保宣传等,由此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应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如环境监测、新材料开发等,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评价

在开展劳动教育期间,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劳动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五育融合”的内涵,掌握将劳动与德、智、体、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劳动教育评价应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态度、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评价体系应设计为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劳动成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个维度[3]

结语: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其在现实教育中的地位和实施效果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加强社会与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旭明.“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121-123.

[2]姜元振.“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探析[J].辽宁教育,2023,(24):82-84.

[3]杨玥.小学“五育融合”改革中的教师改变研究[D].江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