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校建设视角下基建工作育人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绿色高校建设视角下基建工作育人体系研究

肖青

西南大学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在绿色校园建设中,高校基建工作较少与育人工作结合。为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本文围绕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和单体建筑的育人功能,结合绿色文化和新兴技术,着手探索优化基建管理流程、有效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关键词:绿色高校;基建管理;三全育人

打造绿色校园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人才”的重要保障。作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部门,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校园建设是高校基建领域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面对校园基础设施绿色改造、学生宿舍提升以及校园有机提质增容等实际问题时,高校基建部门较少将绿色校园建设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基建领域需要构建更加完整的育人体系。

一、绿色高校建设现状

(一)绿色改造流程多,育人工作融入难

从理论上讲,绿色校园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校园的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而育人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使得育人工作难以直接融入改造流程。同时,校园绿色改造通常需要专业环保知识和工程建设技术,而育人工作需要教育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上的差异也增加了育人工作融入的难度。在绿色校园实际建设中,绿色改造涉及的基建领域流程多、问题杂,基建部门日常工作繁重,更难以兼顾育人工作。尤其是,在高校人口密集、功能分区多以及能源消耗大等现实约束下,校园绿色改造面临重重困难。结合基建流程来看,从前期的立项、图纸审核、招投标,到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签证、索赔、竣工验收等都有固有模式,育人工作从哪个环节融入、怎么融入对打破传统基建管理模式是一种挑战。

(二)绿色校园认识浅,育人参与度低

高校对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表绿”层次,认为建设绿色校园就是对建筑和环境进行改造,绿色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只属于基建部门的工作职责,这直接导致了育人工作参与度低。在校园绿色环境建设中,多数高校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能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融合,校园人文特色并不明显,绿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还有不少高校忽视绿色学校实施的顶层设计,缺乏科学明确的战略规划,管理方式也存在职责分工不明、规划无重点、责任考核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

(三)绿色建设成果推广有限,育人方式单一

高校对于绿色校园的成果整理不及时,宣传和推广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成果向更广泛的群体推广,导致社会对于绿色校园的了解不足。同时,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缺乏持续性和创新性,没有及时更新和推广成果,使得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过于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育人方式,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

二、基建工作育人体系

(一)善用基建管理职能,推动全过程育人

校园基础设施的改造能够让师生直观地感受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成果,高校基建部门在项目建设各阶段都应充分考虑其中的育人工作。在项目建设前期,校园修缮与基建的重点应围绕服务师生开展,高校基建部门可以通过专项课题评选等形式让师生参与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征集包括校园绿化、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创意和方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施工过程中,高校基建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各学院对接,建立部门与学院协同机制,深度参与育人工作,依托专业课程和绿色校园建设项目,为学生提供施工生产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观施工现场,为学生理论研究提供现实支撑。此外,高校基建相关部门可设置学生助理岗位,组织学生群体参与施工噪音、污染等问题的调研,组织学生助理队伍开展校舍的绿色节能情况使用调查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推动全员育人

绿色校园建设以优良的绿色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打造具有绿色文化氛围的高校校园,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基建部门可组织文学、新闻类相关的社团深入施工现场,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工作群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生专业的视角加大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宣传,及时、全面、准确反映绿色校园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与成绩,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基建工作的理解、监督和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基建部门可组织学生志愿者到施工现场对一线工人进行法律宣传、环保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等。全员育人过程中还需构建绿色校园建设运行以及部门联合育人机制,针对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快递包装循环使用、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制定管理制度,确保绿色学校建设取得实效。在校内,高校可结合校史、校训以及丰富的人文特色,实施校园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形成具有教育意义和环保实效的教学楼、实验室以及排水系统等,鼓励校内师生拍照宣传的同时,也面向校外人士开放,定期组织校外人员参观、体验。在校外,高校可通过科研项目推动资金、技术、绿色人才的聚集,促进校内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普及。

(三)引入新兴技术,推动全方位育人

针对基建资料多、杂等问题,高校基建部门需要创建数字化档案,开发新的归档模式,全面智能地存储信息,直观快速地查阅绿色校园建设相关情况。基建部门需和学校各部门配合,利用物联网(IoT)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化的校园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和调控校园的各项资源使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利用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式学习体验;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如智能停车、校园公交调度等,减少校园内的交通拥堵和排放,鼓励师生使用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培养师生绿色出行习惯。在线上,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虚拟的环保教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在线下组织校园内外的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针对绿色校园建设经验共享,高校还可建设校园绿色智库,通过直播、讲座以及论坛等形式将育人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领域,鼓励建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促进生态治理资源跨界交流互动。

三、结语

在绿色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基建工作育人体系是一种将基础设施建设与育人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该体系旨在通过基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绿色高校建设背景下构建基建工作育人体系对于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未来公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绿色校园建设、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以及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明,雷连宝,涂必华等.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高校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6)

[2]李新华.“三全育人”向度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的融合探索[J].环境工程,2023,41(08)

[3]周传勇.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