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循环视角下的银行治理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3
/ 2

资本循环视角下的银行治理逻辑

罗云浩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在金融结构银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我国,银行治理水平是金融体系的基石,也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资本循环视角下的银行治理逻辑突显了资本在银行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逻辑强调了有效的资本分配、风险管理关键性。首先,资本被视为银行长期稳健运营的基石,足够的资本支持风险承受能力,确保银行在市场波动中稳定。其次,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银行需要建立强大的风险管理框架,以识别、度量和控制多种风险类型。资本循环视角下的银行治理逻辑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成功。

关键词:银行治理  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 

一、引言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稳定的金融市场。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信贷仍然是支持经济融资和投资的关键引擎。进入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房地产危机叠加资产管理公司暴雷,不断侵蚀着银行业的健康状况,同时欧美国家中小银行暴雷和全球性系统银行瑞士信贷的倒闭,引发了人民对金融系统的担忧与银行治理的挑战。

银行治理是一种关于银行机构内部管理和决策的框架,旨在确保银行有效运作、透明度、问责制和风险管理。李维安和曹廷求(2005)对银行治理的特性分门别类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因其特殊的资本结构、产品和合同不同于普通企业,因此其内外部治理机制也呈现差异。因此,他们提出银行治理应在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特殊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有机融合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方法。祝雅柠(2020)认为,传统公司治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而银行治理需要处理更多利益冲突,包括解决股东、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应对金融监管和政府干预所带来的银行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突显了银行治理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二、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货币转化为商品,经历 G→W 的流通行为;(2)资本经历生产过程,结果产生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3)商品转化为货币,经历 W→G 的流通行为。产业资本的循环可用以下公式表示:G→W…P…W′→G′。

事实上,这种产业资本的流动同时也是资金的流动。产业资本的流动要求处于三种循环和各个循环阶段不同职能形式的产业资本“连续地并列进行”,“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依次在一切阶段和一切职能形式上发挥作用。“如果资本在第一阶段W - G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一方面生产资料就会搁置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W′ - 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这种流通的货币有了新的形式——银行货币。在现代场景中,很难想象,有人在购买或售卖阶段,持以大量的现金购买商品或收取大量的现金出售商品。仅零售业务而言,现金交易就鲜为出现,无论是欧美国家的信用卡交易还是我国的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实质上都是一种银行货币的交易。更不用说大额交易中,银行货币的大量使用,比如银行存款的相互划拨与赊销借贷。同时,金融资本通过借贷关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参与到了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并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匹配。银行既是借贷关系中的坐商也是借贷关系中的交易商——用以匹配账户。因此,实现资本循环和资金的有效流动,需要实现银行的有效治理。在现代经济的情景下,治理失效的银行阻断的不单单是某个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更可能是资本循环的整个阶段。

三、银行角色与银行治理

银行作为资本的中介,扮演了资金的汇集点和分发渠道的关键角色。资本循环视角下的银行治理逻辑,实质上是以资本为导向,识别、评估、应对,严格管理资本流动并监控资本流动的变化。

(一)风险管理与资本充足性

银行面临多种风险类型。其中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根据银行的风险水平和资产种类而变化,以确保其有足够的储备来抵御潜在损失。风险管理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包括风险识别、测量、监控和管理,以确保银行在面临各种风险情景时都有足够的资本支持。最后,银行治理中的风险管理实践至关重要。董事会和高管层在银行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确保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运作。这包括建立适当的风险政策、程序和内部控制措施,定期评估风险暴露,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风险。内部审计和合规部门在监督风险管理实践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监督作用。此外,透明的报告和信息披露对股东和监管机构也至关重要,以便他们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管理方法。

(二)监管与合规性

监管与合规性是银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众信任至关重要。合规性要求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规和规定,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消费者的权益。这些要求包括反洗钱、反腐败、隐私保护、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董事会和高管层负有责任确保银行遵守合规性要求,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以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营。银行治理需要确保适当的决策流程、风险评估和监管报告,以便监督合规性。同时银行必须应对不断变化的监管挑战。监管环境不断演进,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银行需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建立灵活的合规性和治理框架,以便有效地满足新的法规要求。这包括持续的合规性培训、监测和内部审计,以确保银行在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中保持合规。

四、挑战与前景

(一)治理创新与变革

创新银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创新。资本循环涉及资金的流动和投资,对银行的业务和风险产生影响,因此银行治理必须相应地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银行治理可能较为刚性,难以迅速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化。因此,银行需要创新治理机制,使其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以便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做出迅速的决策和调整。例如,可以引入更灵活的董事会结构,增加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以便更好地反映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此外,可以引入更为严格的风险报告和披露要求,增强透明度,让董事会和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新的金融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可能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客户互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治理机制需要考虑如何管理新的风险,如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如何确保创新不会损害资本的稳健性。

(二)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银行的社会责任涵盖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方面。在环境方面,银行应当积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银行可以通过支持环保项目、绿色投资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推动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在社会方面,银行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责任。银行可以关注社会责任投资,支持教育、医疗、社区发展等领域的项目,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脱贫。同时,银行还应关注员工权益、多元性和人权,确保员工和社会各方都能够从银行的业务中获益。在治理方面,银行需要保障透明度和合规性。治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流程,确保业务决策不仅符合法规要求,还要有利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曹廷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J]. 南开学报,2005,(01):83-89.

[2]祝雅柠.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20.

[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