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分析

黄小爱

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多地先后遭受强降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引发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排水防涝防治系统的关联性展开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总结了城市排水防涝防治方面的作用,最后针对城市排水防涝防治系统功能应用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过程正在加速。城市化改变了地面条件,影响了相应的水文状况和水文过程,从而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造成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水问题。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水旱灾害频发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水问题。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明确排水防涝体系的建设要求。因此,为指导各地深刻领会我国内涝治理政策精神,落实内涝治理工作要求,对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研究,并结合部分城市在内涝治理工作中的举措,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目前城市洪涝灾害现状

城市防洪安全社会参与和认识均不够。很多城市居民对洪涝灾害的认识有限,缺乏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同时,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限制了居民参与防灾工作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一定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涵洞、泵站等设施,用于排除雨水和雪水。但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建设快速,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已经滞后于城市发展,无法及时有效地排水,导致洪水泛滥。  城市在管理水资源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加大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管理中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导致雨水无法充分利用,增加了洪水的发生和灾害的严重程度。

2、排水防涝薄弱环节分析

城市排水防涝重点考虑的是本地短历时强降雨和长时间降雨导致的积水即内涝问题,一般将收集后的雨水采用重力自流方式或压力强排方式排至附近管网或保留水系。如不采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考虑市域铁路排水防涝及周围管网及水系,往往客水带来的洪水顶托甚至倒灌是影响市域铁路内涝排水的关键。城市排水防涝薄弱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地面段特别是利用既有路基开行市域列车区段,如原设计标准不高或排水系统不完善,易受内涝积水的影响。2) 车辆基地、停车场等地面场段,由于场段雨水产流量大,场坪雨水排放能力按当地暴雨强度5~10年计算,市政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一般低于5年,如场坪雨水排至场外市政雨水管网,由于排水标准的差异导致市政管网容纳能力不能满足场坪排水需要;如场坪雨水排至附近水系,需充分考虑水系洪水位的顶托作用,避免地面场段成为内涝易发点。3) 地下车站出入口、区间风亭等区域,因竖向设计考虑不合理或挡水措施标准不高,易受到地面积水的冲击。4) 地下区间截水、挡水设施考虑不全面,地面积水大量进入隧道,使地下区间成为洪水行泄通道或蓄水空间[1]。5) 地下区间出入口以及线路低点强排系统排口未充分考虑洪水位影响,排出口水体水位较高造成洪水顶托影响地下区间排水设施正常运营。

3、城市排水洪涝的治理措施

3.1、实施雨水源头减排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改造工作中,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土地出让、规划许可、建设改造等各个阶段,全面推进有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实施公共建筑、住宅小区、道路和广场、公园和绿地,以及河道水系等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得项目建成后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保持不变或减小。因地制宜建设透水铺装,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态湿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软性透水地面比例,建设绿色屋顶、旱溪、下沉式广场等滞水渗水设施,提高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的比例。

3.2、完善内涝防治系统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构建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构建机理一致,城市建设者应根据使用功能推进落实相关计算和设计工作。以城市排水系统为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水泵、管网压力、管道布置等进行参数计算和设计。同样地,在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使用功能和区域排水情况进行参数计算与设计。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包含管道、暗渠等不同种类的防涝设施设备,在开展整体设计之前,城市建设者需要对单项系统进行防涝计算,以确保防涝设计的合理性。例如,在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想分析城市地表产流,就要计算城市下垫面的下渗率。在完成单相系统的防涝计算后,工作人员还要完成组合防涝计算,为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2]。此时,考虑到防涝系统中单相系统较多,工作人员可以借助高斯函数进行防涝计算。

3.3、保障资金投入

进一步建立市政府统筹规划,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明确涉水部门职责分工,形成防涝工作合力;加强地区协调联动,尤其是建立上下游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地区之间的横向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内涝治理中来,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和城市自身需求,因地制宜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债券、水权交易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工具等。探索商业性项目打包、奖补机制、使用者付费等模式,平衡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化解城市内涝治理基础设施投融资困境,确保内涝治理的资金投入。

3.4、加强统筹规划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在易涝区,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洪设计和管理,提高城市灾害防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确保能够抵御洪水的袭击。建立健全的城市灾害防御体系:制定城市灾害防御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预警、监测和预报能力,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完善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通过对城市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隐患,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修复和加固。制定灾害风险管控策略: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灾害风险管控策略,明确各类灾害的预防、减轻和应对措施,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行动方案,加强灾害情报收集、指挥协调和救援保障[3]

结束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但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多是遵循设计标准下的控制措施,建议从规划、设计以及运营方面系统考虑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受城市水系和外围河湖水位、排水防涝设施能力,以及降雨强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流域区域,结合城市更新,全面加强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管养,强化城市洪涝调蓄和排放能力建设,推进新、改、扩建项目全面有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和管理并重,持续降低高强度城市规划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强化城市内涝预范和治理工作,全力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董贤东.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分析[J].中华建设,2018,(11):86-87.     

[2]张莉,李晶,尹勇.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5):79+81.    

[3]黄敬梅.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16,(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