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现象下高校党建引领就业指导服务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2

“慢就业”现象下高校党建引领就业指导服务对策探究

王永娟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0

摘要:近年来,“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愈发普遍,也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慢就业”原因的基础上,引入“党建+就业”融合模式,探索如何从高校党建引领角度为大学生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对策,切实助推毕业生想就业、能就业、就好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党建;就业指导;融合模式;

近年来,“慢就业”情况在高校毕业生中愈发常见,这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慢就业”是指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缺乏求职意愿,选择待在家里、外出旅游、持续准备某种考试等不就业现象[[1]]。本文以分析“慢就业”原因为出发点,引入“党建+就业”新模式,探索如何从高校党建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对策。

一、“慢就业”现象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全社会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作为首次就业人员,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和压力逐年递增,“慢就业”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重点问题[[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充分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3]]。为破解“慢就业”难题,应充分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升高校党建在全过程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更精细化、更有特点、更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建立高校党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机制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就业工作的题中之义。

二、“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

慢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一种新型就业现象。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其形成主要归因于社会、高校、学生个体这三个方面。

(一)从社会层面上看,外部环境的持续影响带来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

202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录取人数120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研究生录取学生中,往届生录取人数占比63%。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导致学生就业出现逐年积压现象。“就业难”让学生继续内卷,选择留在校园或逃避工作。同时,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这些社会性原因促使部分学生成为“慢就业”人群,一直处在待业状态[[4]]

(二)从高校层面上看,欠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使大学生对职业选择不清晰

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出现重视量而忽视质的现象。通过开展招聘会、宣讲会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资讯,但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个人职业能力和就业技能未能得到实质提升;二是就业指导课程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就业指导课程不被学生所重视,导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全部转化为实践能力;三是缺乏完善的“党建+就业”融合模式,导致“四年不断线”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缺乏职业信息获取和能力提升渠道,导致“慢就业”现象越来越多。

(三)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上看,对人生抱负的理想期待与现实骨感的冲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求职工作目的从满足物质需要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考虑兴趣爱好、职业前景、企业文化、舒适程度等因素,倾向于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荣誉感[[5]]。同时,大学生处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对个人能力抱有较高期望,对工作岗位抱有美好期待,择业要求较高。在经历企业招聘之后,极易出现理想破碎、自我怀疑、逃避现实等情况,寄希望于更好岗位的到来。

三 、党建工作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从党建引领就业指导服务视角,探究“党建+就业”新模式,对于破解“慢就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党建+就业”课程体系、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就业指导服务渠道等举措,切实帮助学生想就业、能就业、就好业。

(一)“党建+思政”,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

一是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用,将就业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思政范畴。在专业课教育中融入“课前三分钟”就业观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阵地引领作用。二是将基层就业观教育纳入党员教育培养。在主题学习、党日活动、集中讨论中,开展就业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与就业观教育相结合。三是将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党课相结合,将学生对党组织的向往转化为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了解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有机统一。

(二)“党建+团建”,推动“第二课堂”就业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涵育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作用。结合榜样事迹墙展示、情景剧、交流沙龙等活动,学习先进榜样事迹,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同向同行,鼓励学生主动就业、积极择业。二是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与就业活动对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举办创新创意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大赛等活动,落实“四年不断线”就业观教育,启蒙学生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育人工作前置。三是在群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志愿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考评,发挥朋辈示范作用,将就业价值观引领和就业能力塑造纳入初高级党校培训考核。

(三)“党建+市场”,在稳岗提质过程中全方位开拓就业岗位

积极落实访企拓岗要求,为毕业生开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就业岗位。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前往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和支部共建活动,积极签署产学研融合项目、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协议,以党建促就业,为学生争取优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就业合作共建。充分考虑专业差异,尤其为看似冷门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专业开拓市场,打破校企之间的壁垒。同时,注重就业合作地区的广泛性,不能因为高校在哪个区域,就只开拓周边的岗位。要考虑不同生源地同学的就业诉求,借助新媒体等网络途径,与不同地区的企业和高校合作,将就业网络覆盖到整个区域。

(四)“党建+帮扶”,在创新突破中全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挥党建引领帮扶作用,着力提升就业服务的整体效果,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实现思维理念的更新。将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考核范畴,发挥党员教师率先垂范作用,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二是实现帮扶团队的组建。组建一支包含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思政教师、论文指导教师的“就业后援团”,一对一进行求职谈话和就业指导,以潜能挖掘、人格塑造,建立个性化职业规划。通过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实施精准帮扶。三是实现帮扶机制的创新。建立“党建+就业圆梦工作坊”,通过职业测试、性格测验、能力水平、优劣分析等,有针对性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引导毕业生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

面对“后毕业时代”高校毕业生广泛出现的“慢就业”现象,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引领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党建+就业”融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精细化的就业帮扶。通过营造全方位就业育人体系,引导毕业生主动就业、积极择业、最终就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3):276-280.

[[2]] 蒋利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解读及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0(6):70-76.

[[3]]赵侠.基于五维一体党建+服务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03):57-59.

[[4]] 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69-75.

[[5]] 宋超,王媛媛.试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推动作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188-190.

作者简介:王永娟(1997-),女,汉族,安徽人,助理政工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