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后储气库受力状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开挖后储气库受力状态分析

黄康康  郑直

1.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43,2.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1

摘 要本文采用MIDAS GT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地下储气库模型,分别计算不同埋深、洞径储气库开挖后储气库围岩、衬砌结构的应力状态,得到开挖后当埋深一定时,洞径越大,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越大;当洞径一定时,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衬砌的破坏均以张拉破坏为主,当埋深大于100m时,洞径为18m及埋深大于等于400m时,洞径为12m时的洞室衬砌均产生了张拉破坏。

关键词储气库;围岩;衬砌;有限元法

1引言

压气储能是一种可大规模储存电力能源的技术,其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时,释放气体发电[1]。建造地下储气库可利用废弃盐腔、矿洞、溶洞、地下含水层及人工开挖的室,前四种储气库,经济性较高,但均依靠特定的地质构造,受限较大,而人工开挖的室,为需要建设储气库而无特定地质构造的地区提供了可能性,并且硬岩地下储气库在我国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2]

目前国内外关于硬岩储气库开展了部分研究,蒋忠明[3]等通过对各种地下储气库的对比分析,得到了储气库截面形式、埋深、下限压力与围岩参数的影响规律Kim[4]等从储气库的泄漏及能量损失的角度研究了浅埋储气库的稳定性,得到储气库埋深为100m时,安全运行压力在5MPa~8MPa,论证了浅埋储气库的可行性。夏才初[5]等研究了10MPa内压时,不同形式室围岩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得到了圆形室与大罐型室在300m埋深时,稳定性较好。本文通过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当围岩等级为级,衬砌为厚50cmC35混凝土时,不同洞径及不同埋深对储气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地下储气库室设计提供参考。

2  数值模型及计算过程

2.1数值模型

采用MIDAS/GTS软件建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室衬砌为C35混凝土,衬砌厚度为50cm室距离左、右、下、前、后边界距离大于3倍洞,距上边界根据设置埋深决定。隧道长度设置为100m开挖步设置为2m地表为自由边界,对左、右边界施加X方向的位移约束,对前后边界施加Y方向的位移约束,对下边界施加XYZ方向的位移约束。。洞径设置为6m12m18m,埋深设置为100m200m300m400m500m

2.2 材料参数

模型中假定围岩各向同性,为理想弹塑性材料,服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围岩等级为Ⅱ级围岩参数参照夏才初等,2014)。衬砌采用C35混凝土,假定为弹性材料,衬砌材料参数参照《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L/T5195-2004)选取。

2.3 计算过程

计算工况:第步,初始地应力平衡,位移清零;第步,洞室开挖,每步开挖2m钝化开挖网格组、衬砌网格组;第步,施做衬砌,激活衬砌网格组,并修改属性为衬砌材料循环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开挖完成

3  计算结果及讨论

各工况下,洞室开挖完后,围岩应力分布形式基本相同。以埋深100m为例,不同洞径下围岩均处于受压状态,且拱腰处压应力大于拱顶处。当埋深一定时,洞径越大,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越大;当洞径一定时,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埋深为500m,洞径为18m的洞室,开挖后围岩受到的最大压应力值为29.52MPa,未超过围岩的抗压强度。

不同工况下,开挖后衬砌内部应力分布基本相同。以埋深100m为例,在拱顶、拱底处,衬砌处于受拉状态,在拱腰处衬砌处于受压状态。当洞径为6m时,衬砌最大拉应力为0.55MPa,最大压应力为6.88MPa;当洞径为12m时,衬砌最大拉应力为0.64MPa,最大压应力为8.99MPa;当洞径为18m时,衬砌最大拉应力为2.21MPa,最大压应力为3.74MPa。通过分析可知,在不同埋深、洞径下,洞室内部衬砌受到的最大压应力规律与围岩相同,但衬砌受到的最大压应力高于围岩。对于洞径为18m,埋深分别为200m、300m、400m、500m的洞室,衬砌内部最大拉应力分别为11.65MPa、16.95MPa、22.41MPa、27.49MPa,对于洞径为12m,埋深分别为400m、500m的洞室,衬砌内部最大拉应力分别为2.43MPa、3.04MPa,而衬砌的抗拉强度为2.25MPa,表明在上述工况下,衬砌均会发生张拉破坏。

4  结论

开挖阶段当埋深一定时,洞径越大,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越大;当洞径一定时,开挖后围岩所受的压应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衬砌的破坏均以张拉破坏为主,当埋深大于100m时,洞径为18m及埋深大于等于400m时,洞径为12m时的洞室衬砌均产生了张拉破坏

参考文献:

[1]李仲奎, 马芳平, 刘辉. 压气蓄能电站的地下工程问题及应用前景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S1):2121-2126.

[2]余耀, 孙华, 许俊斌, 曹晨霞, 林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综述[J].装备机械, 2013(01):68-74.

[3]蒋中明, 唐栋, 李鹏, 李毅.压气储能地下储气库选型选址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 2019,6(03):6-16.

[4] Hyung-Mok Kim,Jonny Rutqvist.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 in lined rock caverns at shallow depth: A modeling study of air tightness and energy balance[J]. Applied Energy,2011,92.

[5] 夏才初,张平阳,周舒威,周瑜,王蕊.大规模压气储能洞室稳定性和洞周应变分析[J].岩土力学,2014,35(05):1391-139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康康(1996-),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助理工程师,

通讯作者:郑直(1999-),女,陕西西安人,学士,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