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1
/ 2

“三教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刘增强

北京化工大学  

摘要:当前以教师、教材、教法为核心内容的“三教”改革正在职业院校如火如荼的展开,笔者认为“三教改革”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高等本科院校各门课程的改革。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使命。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开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课程改革新模式。

关键词:三教改革;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一、“三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三教”改革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2019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

教师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固化成果、呈现形式和载体教材通过教什么决定了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教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三者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是必然趋势

2017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这使“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 “思政课程”融入高校各门课程形成了“课程思政”,开启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新篇章。“课程思政”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思维使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投入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挑战中,挖掘思政元素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内化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三、“三教”是打造大学英语“金课”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金课的打造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理念和技能提高以及编写和应用适合新时代和新教育理念和技术背景下的新教材内容和新教学方法,体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建设人才。

1. 立德树人,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金课”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灵魂。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多数内容偏于对西方文化及西方名人的介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不能过度宣扬和美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而要将中国先进制度和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打造大学英语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国家栋梁之才。

同时,打造优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注重梯队培养,促进团队整体素质提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掌握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新技术的年轻教师要互帮互助,形成老带小,小助老的良好师资氛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团队,为开发校本教材及体现新时代新教育理念的优秀教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打造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金课”教材

基于“三教改革”的课程改革和研究需要打破并重构原来的高校公共英语教材体例,进一步明晰“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拓宽课程研究和教材编写的视角,将具有新时代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理念应用于教材内容编写设计,解决当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编写理念陈旧落后、缺乏时代特色的瓶颈问题。

当今高校教材使用有严格要求,需要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体现新教学理念和新教育技术的新教材,比如配套的丰富的微课课程资源和添加到教材各章节里的与课程内容配套的二维码音视频资源,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

教材编写体例结构也需要适应当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同时将课前、课后、课外充分利用起来,线上线下并行,使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真实情景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舞台。

例如在英语课文内容中涉及兴趣爱好的话题时,教材方面,教师在英语教材编写时增加有关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种音视频的微课资料,直观生动形象,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产生对课文浓厚的兴趣。比如列举一些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兴趣爱好活动,如皮影、剪纸、中国画、打太极拳、唱京剧等,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口语实践中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里能够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锻炼社交能力。   

教法方面,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和支撑,灵活应用于课前准备、课中导入或课后拓展环节,起到课内补充课外延伸的作用。教师制作的微课中,视频开头通过展示学生谈论兴趣爱好的对话情境引出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通过学生遇到的实际口语交际难题以及教师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问题驱动、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展示等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线上微课自学、线下课堂实践演练和答疑以及课后巩固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英语教育的特点将英语学习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乐学乐教

好的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合格教师的标准是让学生喜欢学校,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学生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就有多大。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初级教师教的是知识,中级教师教的是能力,高级教师教的是智慧。

教师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案为学案,变教师为导师,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有针对性和综合性改革,才能促进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更加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