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

刘玉萍

230119197307253222

摘要:建筑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而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则是提高建筑行业整体安全水平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培养过程中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创新措施,旨在优化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引言:建筑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频发的建筑事故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事故的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建筑安全管理不到位或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之一。当前的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往往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过程过于注重单一技能的培养,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应对多变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现有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存在欠缺,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分析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期为优化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成因

1、安全意识薄弱

在建筑工程中,安全意识的缺乏成为了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工人对工程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性,没有意识到安全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可能忽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或是轻视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范。这种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尤为突出。造成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人素质低下,缺乏受过系统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这些工人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点和操作细节了解不足,容易疏忽有悖于安全要求的行为。二是管理层对于安全教育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企业对于安全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定期培训和教育的机制,导致工人的安全意识得不到及时的提高。三是工程项目监管不力。

2、安全设计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的安全设计可能导致结构强度不足。在建筑工程中,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的关键因素。如果安全设计未经充分的科学计算和分析,可能无法满足建筑物所需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建筑物在受力情况下发生部分或完全崩塌的风险增加。缺乏科学性的安全设计可能忽视特定工作环境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如高空、狭小空间或有害气体环境等。如果在安全设计中未充分考虑这些特定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工人处于危险的工作条件下,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3、施工安全制度不健全

当施工安全制度不健全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会出现漏洞。缺乏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使得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无法正确应对各种潜在危险。此外,缺乏严格的安全监督和培训,也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轻视。施工安全制度不健全还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协同作业不到位。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往往涉及多个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施工工序。如果安全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各个工序之间的协作配合和安全控制措施,就会给施工带来诸多潜在风险。比如,未能确保道路交通疏导措施与施工进度的同步,就可能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而在高空作业、挖掘和爆破等工况下,如缺乏完善的施工安全制度,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二、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

1、科学构建工程安全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对工程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这包括建筑结构与材料、工程测量、安全规范与标准等课程。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增强工程安全管理人才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提高其解决安全隐患和预防事故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工地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工程施工过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流程。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提升工程安全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

2、大力创新工程安全人才的培养

应加强相关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从教育环节入手,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工程安全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应该通过系统的学习、实践和实地考察,掌握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培训计划,并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程安全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类安全问题,并学会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安全监测和预防工作。此外,还应着重加强对工程实施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施工中遵守安全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工程安全管理人才评价体系,为优秀的工程安全管理人才提供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

3、积极改革工程安全人才的培养方法

加强理论教育。建筑安全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建筑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建筑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并引进最新的建筑安全技术和理论,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注重实践训练。理论学习只是培养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一部分,实践能力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各类工程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培养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关键。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建筑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经验。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指出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以实践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建筑安全管理实际工作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其次,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建筑安全管理任务。此外,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模式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政府、教育机构、建筑企业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学生个体也应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建筑安全管理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13,(10):247.

[2] 王群.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1):17-19.

[3] 张宏梅,崔佰吉,时念秋,等.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1):71-72.

[4] 唐江.企业法制管理人才的培养[J].现代国企研究,2017,0(18).

[5] 蒋翠.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