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多角度解密《学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
/ 2

文似看山不喜平——多角度解密《学弈》

胡伟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摘要】《学弈》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辞凝练,却寓意深刻。本文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发现可以引导学生这一篇于曲折处显文意,于辞法处悟情感,于细小处可以体会人生的大智慧。

【关键词】曲折写法 文言腔调 思辨色彩

作为孟子的一篇传世之作,《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尽管篇幅短小,不足百字,看似浅显,却实则文辞凝练,寓意深刻。

张中行先生说过:“文言文有自己的特点,不只内容纯粹,组织有条理,而且语言有腔调。”据此,细读《学弈》,可以发现它的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以弈秋教诲学生的事例为主,道理浅显,然如何表达引导学生去理解其寓意?笔者认为或许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其精彩之处。

一、于曲折处显文意

故事开篇,以交代弈秋的身份地位为始,孟子称赞他是“通国之善弈者也”,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表明了作者的看法,“通国”、“善”等字词意味着弈秋在当时可谓是诸侯列国名声远扬的棋手,技艺高超,不同凡响,以至于在《弈旦评》中,他被推崇为围棋“鼻祖”。这样下去,按“名师出高徒”的惯常思维,弈秋手下这两学生即便不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也应是相差无几,都终有所成吧,这样的开头在不经意间就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暗含学习是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事。                                                                                                                                                                                                                                                                                                                                                                                                                                                                                                                                                                                                                                                                                                                                                                                                                                                                                     

那孟子是如何塑造两个学生的形象的呢?细读之,可以发现是借助了多种写法。首先,文章顺势对两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予以了对比性的描述,身处同样的学习环境,两个学生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仔细推敲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孟子是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显现了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学生是“惟弈秋之为听”,这里“惟”自然解释为“只”的意思,以此突出了学生专注的对象只在于老师。这是否就足以显现人物形象的特点了?显然孟子并不满足以此,他继续借助句式的变化来勾勒人物的形象,这里采用倒装句式,将“弈秋”提前,从而着重强调了学生在听讲时专心致志的特点。那么“之为”该如何理解呢?刚开始时,笔者误以为是表判断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是”,但随后,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大词典》(第2版),对“为”字在这里的用法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孟子》这部作品用词考究,句式不俗的特点。根据《古代汉语大词典》(第2版)所载:“为”可作为助词,即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其中用在句中时,是结构助词,无实义,如“之为”连用,即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也可以用在句末,既可表反问语气,也可表感叹语气。这样看来,对于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孟子也是拿捏地恰到好处,于看似平易处,不显山不露水,实则破费心力。

对于另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孟子运用对比,使得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其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鸿鹄将至”的“将”解释为“将要”,可看出学生果是“一心”盼着鸿鹄,三心二意地听讲。于是这样一人一心,系于弈秋,一人一心,系于鸿鹄,两者截然相反的形象自然而然地予以凸显,从而更好地揭露了文意。此外,孟子对另一学生三心二意的动作予以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几个表动作的词“思——援——射”,进一步补充了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为丰满,更添神韵。因“思”有“思考、想”的含义,这既与“一心”相呼应,也将学生一心两用的的画面加以展现,这样的两幅图,可谓画面感十足,对比分明。

二、于辞法处悟情感

宋代人陈骙在《文则》中说:“辞以意为主,故文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殷秀德老师在《初中文言文“陌生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指出:在文章中,“意”对“辞”有支配的作用。依据此说法,《学弈》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其中语气词的运用尤为特殊。

唐释神珙《元和韵谱》:“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文言文的作者常常通过语气词的语调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孟子也是如此。如在“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句中,句末语气词“矣”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里有3条解释引起笔者的关注:1)语气词,相当于“了”2)语气词,表感叹;3)语气词,表示命令或请求。此处应是孟子对结果的论述,蕴含着他看待人和事的态度和情感倾向,那么这里“矣”应为上声,表感叹,是对这两学生不同学习态度的评断与判定,这恰符合了“上声者厉而举”的规律。此外,在“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中,句末语气词“与”和“也“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这里的“与”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里有详细的解释: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那么究竟是疑问还是感叹呢?反复咀嚼,依次按照一二三四声去读,且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到采用了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形式,表达了对此现象的疑问警醒,引发众人的思考。故此处应为上声,与“上声者厉而举”相吻合。而“非然也”中的“也”为平声,表达了孟子的客观看法,暗含着他的情感倾向。由此可见,文言文的虚词变化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通道,在文本解读时候,也能更好地研究文言文的腔调。

此外,讲究用词的特点还体现在“不”和“虽”字上,这也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在“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句中,孟子借用含有两个“不”的双重否定句形式,突出强调地表达了短文的主旨,即“专心致志,则得也”。而在“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句中,两个“虽”,隐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虽”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里可解释为:虽然或即使、纵然的意思,一个取“虽然”之意,一个取“即使”之意,明白晓畅,清楚地加以分析了现象。

三、于小处见大智慧

《学弈》不仅叙事有趣,且阐理精微。《学弈》孟子列举“下棋”这样一件小事,发表议论,从小处着眼,进而延伸到其他方面,告诉我们学习要心无旁骛的道理,也是证明了凡事不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将一事无成,将无所“得”。换句话说,这就点明有所“得”的前提条件。其说理层次分明,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表及理,由浅入深地,联系《孟子·告子上》的背景以及前文的记载:“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显然,这样的辩论包含着孟子的智慧,同时,孟子想要表达得的专心致志不仅仅见于学习,包括治理国家也是如此罢了。由此,借助时代的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本文的思想内涵。

以上即是笔者对《学弈》这篇古文的几点看法,总得说来,《学弈》如两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两个学生的形象对比分明,作者的情感表达蕴藏在字里行间中,处处显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从孟子的《两小儿辩日》开始到《学弈》,通过不断的文言接触,学生对孟子的说理艺术、行文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也对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深意有所领悟,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由此及彼,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借助文言文的字、词、句,在比较阅读中,了解文言文的习性和它的腔调,进而建立起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明确主题,理解作者。

参考文献:

[1]张中行.大家小书: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北京:2013.2

[2]《古代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北京:2016.3

[3]殷秀德. 浸润于新鲜体验之中——初中文言文“陌生化”教学实践与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