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起始阶段学预习指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初中语文起始阶段学预习指导探究

宋华

南宁市明秀西学校  530005

内容摘要:

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初中起始阶段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尤为重要。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案,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课堂效率,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起始、预习、习惯、思维导图

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小学阶段以识记、背诵为主,教师讲课注重字、词、句的分析,讲解详细。学生对教师的依懒性教强。到了初中,新课标要求:7—9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可见难度和广度在加深。

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还不明确,对如何学好语文还比较迷茫,此时正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能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充实课外知识,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起始阶段的首要任务。

一、起始阶段预习的重要性

初中课堂上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和小学不同,如果课前做了预习,学生就能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会理解得更深刻、全面,从而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老师也能提高课堂效率。相反,如果不预习,教师要放慢上课速度,大量的学习任务都要放在课堂上等待老师解决,讲课的效率低,学生听课也会一知半解,造成问题堆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从而自暴自弃。

其次,学生预习是自己对文本的第一次接触,没有他人代替解读,学生会有自己的体会,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能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初中起始阶段预习存在的问题

1、没有预习习惯,上课等待老师讲解。或者是原来有,但是后来发现不预习,语文成绩也能拿八九十分,就放弃了预习的环节。

2、不会预习。笔者带的学生刚上初中时候,第一次布置预习课文,第二天检查有的学生只是标记段落序号,有的只是给课后“读读写写”生字词标注拼音。有的说看过了,但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书本是空白的。由此可见学生不知道预习具体要做什么事情。

3、应付预习。这部分学生的预习往往只是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标上拼音,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不管。标记一下段落序号,随便在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画一下横线。如果老师检查时问:为什么给这些句子划线标记呢?他可能一句都答不出来。这就是应付预习的表现。

4、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随意性强,预习作业形式单一,不具有吸引力,学生失去兴趣。

三、在初始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用思维导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刚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思维导图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好工具,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形象性、灵活性,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顺序画一副思维导图,可以成画树、画花、画鸟等,要求是春天的景物,不会画的学生引导他们画成线或者表格。上课的时候把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让学生讲解绘制的意图,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发现好的作品直接用来做板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其他学生也可以得到借鉴,学会画思维导图学会思考问题。

除了思维导图,还可以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比如在检查预习时,设置一些竞赛环节,字词书写比赛、听写比赛、朗读比赛、作者的生平小故事介绍等,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预习。

其次,预习目标要明确。

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目,可以在学生刚入学时花一节课时间讲解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预习要做的事情。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课文至少读两遍,理清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尝试回答课后练习,对课文有领悟的地方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做标记。

再次,起始阶段,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精心设计预习案。不是单纯的设计一篇课文的预习方案,而是从整册书考虑本学期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再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分到每一节课,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方案,这样才能快速的帮助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

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好范本。根据第一单元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目标是:1、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2、学会结合背景阅读文章。3、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绕目标学习第一课《春》教学案就可以设计详细些。1、理清生字词。2、了解作家作品。3、概括文章内容。4、概括段落大意,找出联系。5、找出景物特点。6、品读好句。7、学会质疑。

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起始阶段,每篇课文做好都要有预习案。可以把要求写得具体一些,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样会降低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参与预习作业的设计,这样会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至少要坚持一个学期,才能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巩固下来。

3、检查要到位,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好的预习作业要展示,不能完成作业的要有惩罚措施。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评价时多表扬,多鼓励,允许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他们画得乱七八糟,但是只要他们行动起来就迈出了第一步,给予肯定,耐心等待。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起始阶段指导学生预习,笔者只是做了一点尝试。 一方面增益知识,提高能力;一方面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2022年4月第1次印刷25页

2、《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研究探微》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7363496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9.html2018-10-19

3、陈国林《初中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兰若清清博客2013年1月26日

4、《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一版,2021年7月第6次印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