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书”有法   学“书”有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导“书”有法   学“书”有方

杨怡 

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  湖北省  430000

书法是造型艺术,是汉字的美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法”二字中的“法”,指的就是书写的“道理”。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如何将这门抽象的艺术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导“书”有法,学生才会学“书”有方。导趣、导法、导练、导理,教师善“导”,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提高有效度,促进达成度,让课堂时刻充满书法文化的味道,提升学生对书法文化的自信心,传承书法文化的使命感,

让书法学习在书法课堂中悄然发生。

    一、导入激趣,文化渗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书法学习相对绘画、舞蹈来说较为枯燥乏味,而小学生的“小”又提醒着我们在书法教学中在激趣上要多想办法,以点燃学生书写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书法课堂中,可以灵活利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便捷直观的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创造有趣的、有效的、优美的书法学习意境,引领学生走进书法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对书法“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1.经典引领:经典典故、作品在书法历史中可谓俯拾皆是,可以信手拈来而用之不尽。这些经典人物和作品是标尺,也是榜样。教学之始,讲述古今书法家的趣闻轶事、书法典故,如“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取而代之”“锺繇在被子上练字”等,可让学生深受启迪。赏析名家书法作品,浏览名胜古迹的宝墨真迹,让学生从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及气韵中体会书法的美妙,从而唤醒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这样的书法课堂非但不枯燥乏味,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书法鉴赏能力,进而激起他们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为下一步学习书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2.文字源流:“六书”造字,使得汉字丰富有趣。汉字与书法,一笔一划皆有故事,是历史、文化的记载,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历史的画卷,也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汉字。例如在学习“牛”字时,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汉字的前世今生”探秘之旅!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不同书体的“牛”,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看“牛”字神奇的演变:早期刻在龟甲上甲骨文“牛”字;殷商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牛”;秦代通用的篆体“牛”;汉代隶书“牛”;今天方方正正的楷书“牛”,学生感叹汉字的神奇与魅力。从造字法的视角追寻、探寻汉字的起源,将书法与汉字的字源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汉字的兴趣,还感受到汉字的形象美、文化美。

二、导法启思,激励探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汉字的笔画、用笔方法、间架结构都有一定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1.启发观察:正如唐孙过庭《书谱》中说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所谓“察之者”,就是要培养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通过细致观察,揣摩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找出其书写的方法和规律,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学习笔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物象,让学生发现笔画字形的形态之美。如斜钩的弧度像弯曲的扁担,卧钩的形态像摇篮、像小船,而竖提像挂钩、像锄头,这些观察发现,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使笔画特征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笔画字形的运笔方法。

    2.示范引路: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说:“在书法教学中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则是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每个笔画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许多笔势和指腕的运动方式,有时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学生即使将书写要领和规律方法铭记于心了,但下笔仍然会走形,有难度。教师的准确讲解与书写示范是一种现身教学,能大大缩短学生自己通过临帖来反复琢磨技艺的时间,让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的讲解示范,变抽象为具体,是提升书法课堂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书写技巧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学写“女字旁”和“弓字旁”,在引导学生自习阅读了《书法练习指导》中“女字旁”书写要领之后,学生对要领的理解并没有觉得十分困难,但是在书写“女字旁”时却不能掌握好长提从左撇的下部穿过的要领,女子旁写得有些变形。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教师请学生当小老师,口述书写要领,指导教师书写女字旁。在直观的示范中,学生对“长提从左撇的下部穿过”的书写要领因为老师一笔一画的示范而变得清楚明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教学时,在学生疑难之处予以直观点拨,学生能快速而准确地感受到起笔、运笔、顿笔、收笔等微妙变化,领悟到书法的线条通过手、腕、肘能通其神、达其意,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导练育能,形神兼顾

   “实践出真知”“百听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练”。学书法离不开练,通过练才能得心应手,通过练才能将“胸中的成竹”写在纸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在练中学习,在练中提高,在练中强化“肌肉记忆”,促进学生主动去模仿,去交流,去思考,从而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1.比对赏析:书法学习需要一个不断比对修正的过程,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也是书法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比对方式很多,可以是自己写的字与范字的比对,可以是同部首形近字之间的比对,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写的字比对,甚至师生之间、不同字帖书法家之间的比对,学生在比对中找差距,在比对中明要求,在比对中得提升。教师要激励学生参与生动活泼的比对赏析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同桌互评、教师点评等师生、生生互动品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书法指导作用,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提高书法鉴赏水平。同时,引导学生融入实训临摹活动,通过临摹—比较—校正的有效训练过程,使学生把握字形结构、范字特点和笔法要领,领悟书写规律,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书写的情趣。

2.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字的书写之后,可将这些字放到作品中去练习。比如进行“上善若水”“春回大地”等简单的集字作品练习,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等进行书法实践,如春节时让孩子写春联,爷爷奶奶过生日时写“福”“寿”等作品。通过各种有趣的书法实践,有效调动学生学练书法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导理养心,字如其人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含有多种文化元素,我们应让书法课堂教学在书写训练的载体上,融合进更丰富的文化熏陶、思维发展和品格磨炼的元素,使学生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书法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提高书写技能;体会书法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积极思考,促进感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文化品质。

   1.培养良习:要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小学书法教学中,尤其是学习书写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用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等进行细致指导,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过“三关“,即笔姿、坐姿、写姿关,基本笔法关,良好行为习惯关。让学生在持久地练习中领悟坐姿端正的平稳美、书写态度的庄重美、平心静气的豁达美。

2.熏陶感染:书法练习是持久战,不可能速成,特别能培养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让学生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传承中华民族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法,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让渗透在骨血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不断熏陶中逐渐被唤醒,努力将“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灵。

    书法教学,对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人格的陶冶、情感的丰富和创造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书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书法教学的认识,掌握有效的方法,推动书法教学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