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浅谈小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

康红萍

陇川县第一小学     

    摘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自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才能把作文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思想、感情改好改美,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生动感人。

关键词:自改作文  培养  写作能力  互批互改

    回顾现状,老师辛苦地批改学生作文,而绝大部分学生发到作文本后只看一下成绩。对所谓的诸类“批改”“批语”却视而不见,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批改也变得毫无价值。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想扭转现状,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自我修改的能力,把习作的修改权归还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况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那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为此,我们必须变“教师改”为“学生自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

  一、让学生树立自改作文的意识

    要让学生树立自改作文的意识,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是前提条件。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老师命题——学生奉命作文——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看分或评语。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权力,完全听凭教师的评判,久之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只会写作而不会评价,作文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写出来的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似曾相似”。学生在自己写作中挖空心思地编、造,说了不想说的话,说了非得说的话,何谈写作兴趣,更别谈自改的热情了。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还学生自主的权力,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觉得作文是享受、是愉快的事。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修改的态度和正确动机缺乏。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也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一股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对于评改要肯定成绩,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首先激发学生参与文章评改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明白“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讲述古今中外作家修改文章的逸闻趣事,如贾岛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进行推敲的典故。

    2.在课外,让学生收集有关名言警句读一读,让其认识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求不要过高,对于小学生的习作纯属练习,习作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态度要认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习作意愿,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训练学生自改能力可分三步走

    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每一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修改练习,并注意循序渐进,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

    第一步,示例范改。即教师批教师改。教师先浏览学生作文,发现并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目标和作文基本要求不相符的共性问题,然后选择一两篇较典型的文章为“病例”,边总结边修改。修改时,讲清每一个问题“怎样改”、“为什么改”,修改后将“病文”与“范文”进行对照,让学生领悟修改程序及方法,即“三读三改”。一读改内容,看看文章是否离题,中心是否明确,详略安排是否妥当,哪些内容需要增删。二读改词句,放声逐字逐句地读,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指出错漏的字词或标点,改正拗口的词句,删除重复的词语,补充合理的内容。三读促提高,如朗读课文般复读,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完成了任务。读时可以自己读自己听,自己读别人听,请别人读自己听。

    第二步,互批互改。即同学批同学改。小学阶段,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他们往往能正确地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确切地分析自己的举止。因此,学生互批互改时,把基础好、基础差的学生搭配编组,鼓励基础差的学生敢于挑出别人作文中的毛病,还要鼓励学生对看法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争论。

    第三步,独立修改。即自己批自己改“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作文的最终目的,是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随时根据社会需要独立写作。独立写作和独立修改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缺乏这种独立性,而仍然保留初学时的那种依赖性,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为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的能力。学生独立修改前,重温训练目标、修改程序及方法;修改时,按照作文训练目标检查不足,进行针对性修改;修改后,教师分享学生的修改,进行总结。

    三、让学生对作文修改持之以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作文教学策略中提到:作文批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权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用上市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耕耘的成果。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对于取得的成绩,哪怕很微小,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写作能力往往与欣赏能力息息相关,对于学生的“杰作”,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而不要用大作家的评价角度去看,从而让学生对作文修改有兴趣并持之以恒。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自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才能把作文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思想、感情改好改美,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生动感人。让我们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吧,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写作文,而且会改作文。

    总之,写作文难,修改作文更难。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修改作文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技巧,在实践中锻炼,让学生的作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