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构建幼小联合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双向衔接,构建幼小联合机制

李红

垫江县教委示范幼儿园 

摘要:在我国高度关注幼小衔接落实的背景下,很多幼儿园开始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增加了幼小衔接工作,引起受到了许多家长的关注。大量幼小衔接的方式也随之出现,如幼小衔接是联合机制,其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创建教育合力,为孩子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打下基础。下面就如何在联合教研机制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联合机制;策略

从幼儿园进到小学,对成人而言仅是年龄上的改变,或是进入到不同的学习环境。但是对幼儿而言,其在身心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及挑战,多种因素影响着孩子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小学阶段。近期,幼小衔接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引起了广大家长及社会的注意,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各类政策的出台就能够看出国家对于幼小衔接的关注。幼小衔接不只需要幼儿老师提前着手,从微观及宏观等方面进行设计,还需要小学做好相应的配合,完成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让幼儿园开展工作时有明确的目标及方向,通过和小学展开深入探究找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策略,在思想的碰撞当中找出问题,并提出优化的措施。

一、创建“点对点”联合机制,确保幼小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并不是单纯的“谁向谁靠拢”,而是需要紧扣共同的目标来开展平等合作。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时不可过于“小学化”,小学也不用在开展教学时过于“幼儿园化”,需要结合孩子目前的发展规律及现有实践经验,双方建立起彼此学习、彼此支持的平等关系,借助双方合力共同推动孩子更好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组建了幼小衔接的专项队伍,形成了以园长和校长为引导、双方教研老师联动、实践队协同参与的“点对点”联合机制,改变了以往幼儿园开展单向衔接,且园校互动不够等问题。首先,园长和校长应该对幼小衔接予以重视,这对该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是非常有利的。幼儿园与小学如果想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及互动,就需要双方领导对幼小连接足够的重视,并在工作上达成共识。双方领导共同制定衔接工作主要的方向及目标,从而创建联合机制。其次,由园、校中的管理人员和教研骨干组成核心队伍,指出以后的发展方向,确定两方在各自教育体系下开展幼小衔接的需求,方便落实好顶层设计,并且从整体上考虑、评估方案是否可行和有效。再次,两方团队应各自派出一个特派专员履行好项目前后对接及进度推进懂职责,发挥出自己在信息互通及意见交互中的枢纽作用。最后,老师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该以大班儿老师为主,小学则应该以德育处和低段老师为主,共同创建项目落实团队,定期借助联合教研搭建起深入沟通及探讨的平台,明确双方对幼小双向衔接的认知,充分了解两学段具有的特征及存在的差异,确定两方在落实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的入手点,让幼小衔接这一理念得以落实。

二、开展“四规”联合教研,促进双向合作进程

首先,协商规划进度。在刚开始合作的时候,有关会议通常是由园长、校长及管理从事者参与,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合作的意向,找出实际问题,明确联合教研具体的内容、焦点及形式。比如,核心队伍借助沟通发展,两方对两学段的教育特征、环境设施及作息安排缺少了解,所以,初步明确了借助幼小相比观摩环境及交流来落实幼小衔接,找出入学准备及入学适应间的相通及衔接之处,增进彼此间的学习。并且,两方还应深挖各自的需求点,比如幼儿园想了解“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小学队伍则想要对孩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衔接支出进行探讨。然后,双方确定联合教研的重点,即探索幼儿园衔接小学的合理坡度及有关措施。最后,两方通过协商对教研活动的研究进度进行规划,具体包含着现场调研、经验介绍、课程探讨及交流辐射等阶段,并确定每月开展一次联动活动,分析“活动”和“活动”间的关系,调整进度,逐步推进。

其次,合理规范运作。在合作之初的调研会议中,发现影响合作的一大因素就是时间,因为幼儿园和小学间有着一段距离,且都分别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日常的教研任务已是十分饱和,所以担心无法顺利完成制定的研究计划。而通过实践以后,发现事先落实好规划、定期进行教研、调节教研形式能够防止因时机不对而导致的联合教研停滞。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在开学之初设计方案,时间方面确定为每月开展一次专项探讨,并事先通知有关队伍及部门,再由负责人逐步协调落实,并且研讨的方法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制订联合教研的内容时,由核心队伍通过互动制订;每次需要对方案作出细化时,两方特派员就需进行沟通。这样既能够让联合教研能够顺利落实,同时还体现了教研的广度及深度。

再次,轮流分工规责。众所周知,在双向衔接背景下的联合教研,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行动。在合作当中幼儿园和小学产生了默契,轮流担任教研场的“主人”,会设计教研方案、提供观摩现场、编写微信报道等,从而让规划、安排及职责都能够落实到位,在该过程当中强化主体意识。并且也会给协同教研的另一方设定一些任务,让其能够发挥出自身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在“双向奔赴”的过程当中,幼儿园与小学还能够共同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召开主题为“幼小双向衔接”的家长会,通过校长及骨干老师的讲述,让家长心中的疑虑得以解开。当然,在“双向奔赴”当中,合作成员之间也因经常沟通产生了情感连接,这能够让双方的沟通充满欢乐。

最后,教研活动后的反思十分重要,其目的是为了审视教研活动目标是否完成及未完成的情况,同时思考和后续教研活动的关联。而收集反馈意见的方式通常有:现场询问个别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比如在召开大班家长会后,老师能够借助访谈收集家长的意见,一方面提供给小学作为参照;另一方面能够编辑成问答形式的视频,上传至幼儿园网站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从中获益。通过一系列的观摩和研讨,双方老师都能够有所感悟,从而对自身进行反思。幼儿老师反思,在完成授课目标时不可做拔高要求,教学语言也应尽可能精准和简练。小学老师反思,在教学当中可适当营造游戏化情境,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推动学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多维反思实践成效,前瞻高质量教育发展

近期,幼小双向衔接的研究当中,很多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开始改变以往单向的衔接形式,和小学互动过于碎片和形式化等现象,逐步形成双向衔接和合作的全新局面。幼小衔接在联合机制的作用之下,“衔接”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幼儿园一方唱主角,其带动了孩子、家长、老师、幼儿园及小学等不同主体的联动推进。孩子通过多次和小学的哥哥姐姐进行互动和交往,逐步对小学时期的生活有了一定认知,也更加期待于进入小学;家长也开始遵循“自然衔接”这一原则,尽可能实现作而知其然,把力量都用在培养孩子良好素养的关键上,缓解了自己在育儿方面的焦虑;老师从以往形式化做法逐步向着知己知彼、知行合一的方向转变,开始下意识去汲取跨学段课程改革的经验;幼儿园通过合理的生活活动、集体活动及游戏来进行入学准备重点的渗透;小学老师则被幼儿老师认真且敬业的态度所感染,在工作时更为积极。这都归功于幼小双向衔接联合机制的创建,园校对协同调研流程的落实及持续跟进,这样才能够实现幼小双向衔接。

结束语:总之,当今时代下,只有幼儿园和小学合力,开展课程及授课方式上的改革,才能够让幼小衔接得以顺利落实。在以后的合作中,幼儿园和小学应基于教研联合机制建设,对幼小衔接当中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及素质培养等方面衔接做深入探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落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圣予.双向衔接,构建幼小联合机制[J].福建教育,2022(25):8-11.

[2]路娟.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小衔接的关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5):53-59. 

[3]赵幼敏,刘磊.幼小衔接现状及其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营销,2012(6):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