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我的教育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新课改下我的教育观

康庆英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沙坪坝 401331)

摘要:教育观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合理的教育观对教学有着积极引导。作为未来教师,我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五育融合”的教育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 五育融合 教育观


引言: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1]。教育观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实践,合理的教育观对教学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方能正确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关系、规律,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学生与学生等诸多关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教好学生。对一名未来教师而言,树立合理的教育观是必修课。新课改背景下,在素质教育观及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五育融合”的教育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1.1素质教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殷切关怀和热切期待,形成了修德、笃学、践行和成人成才的青年教育观[2]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教育观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素质教育是此时期人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也是社会乃至国家推行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的改革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的核心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

2.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以人为本本着核心发展的趋向来促进人的教育发展。在现代的教育中,只有了解和掌握教育的客观实际状况,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达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就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5]

2.2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即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标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6]。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为人文化,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并且予以尊重。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自控力较差,自学意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从知识技能这方面来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应符合在学生所能够承受的知识水平之内[7]

2.3 五育融合

当下,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8]

有人认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不仅需要确立五育并举理念,更要确立五育整合的理念[9]整合融合。在我看来,继五育并举之后,五育融合的提出,是对五育并举的推进、深化和发展。五育融合至少具有如下五个特性:第一,“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它预设人的成长发展,不仅是“全面发展”,更是“融合发展”。第二,“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实践”。这是一种融合育人实践。第三,“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第四,“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思维”。第五,“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能力”[10]

3 新课改下我的教育观

“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责任价值论述的总基调[11]。新时代,日新月异,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坚持素质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五育融合”。“以人为本”,就是教育中要重视“人”本位,既要重视学生,也要重视教师。换言之,教师要看到学生作为可发展的人的能动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即完全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注重人文化,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融合地而不是单一的,共同的而不是排斥的,同时的而不是孤立地,协同发展。


结束语: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成为教育重任。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我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也将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76页。

[2]贺武华,张志坚.习近平“四位一体”青年教育观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62-65.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 29613660-10.html.

[4]李琼.浅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No.639(07):14.

[5]张阳.“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J].才智,2019(06):158.

[6]李琼.浅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No.639(07):14.

[7]万飞琴.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解析[J].科技风,2018,No.343(11):19+22.

[8]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 01(03).

[9]李松林.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19,(6):1.

[10]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No.398(03):7-16.

[11]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 2015-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