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4
/ 2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刘欣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摘  要 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于他富有创造性的提法。他将艺术生产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生产看作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劳动使人类把外在于人的自然变为人化的自然,进而他又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并且明确其为精神生产形态。艺术生产与劳动一样存在“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使得艺术生产为生产而生产,为利润而生产,从而失去了艺术生产劳动的精髓。因此,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诸多理论具有崇高的理论品质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 艺术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形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诞生地和发源地,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理论建在人类实践的高度上,将艺术生产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艺术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一)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

马克思主张对劳动的认识,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行为,劳动的本质意义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使用的结果上,绝不止于生产出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出涵容千古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势必发生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只有通过劳动的改造,自然才能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艺术是自然的表现形式。人的活动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2]人能够制造工具,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达到自然为我所用的目的。人的这种活动,我们称作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就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艺术创作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其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美和艺术世界。人的活动要有活动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把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化到物态化的对象中去。艺术创作是艺术创造者将自己的艺术理想、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到艺术创作实践当中去,通过艺术技法、艺术形式、艺术媒介物化于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本质的体现。“第一自然”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现实,“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本质对象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艺术生产中经常提到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二)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形态”即“艺术生产”的理论,是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马克思把“艺术”等看作是人的有意识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认为“艺术”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3]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的,却并不是它的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而是它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因此我们在肯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之后,还要肯定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它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其次,劳动实践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时间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这个主体之上的东西。马克思把艺术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是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或基本条件。艺术主体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渐渐建构起审美心理机制和培养出审美创造能力,并随着艺术实践的展开和深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艺术生产观念的提出,表明马克思意识到只有从与物质生产的联系中揭示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才是研究艺术活动的正确途径。

最后,生产劳动推动者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条件。马克思不但论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经验的基础”,而且还阐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的基础”,这便是劳动中人们的美感的产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问题。“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实现进行加工以便想用和消化的精神粮食:同样,从时间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5]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既有物质的关系,也有精神的关系。自然,既给人提供物质粮食,又给人提供精神粮食。人既可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生活资粮,又可以通过、科学、艺术、审美等实践,从自然中获得精神活动。而且随着人们对自然对象属性的不断发现,也就不断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劳动先于审美,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6]

(三)艺术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异化理论,认为它只是分析了“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由于它“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所以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7]这段话中的“劳动”是特指一种“异化劳动”。劳动的本质是劳动与劳动成果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然而在这里,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相分离,或者说劳动成果不是“劳动的结果”,这与劳动的本质相左,这便是“劳动本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创造者失去了自由,“艺术生产”不能在劳动中实现其本质,却与其本质越来对立;“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投机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艺术创作活动空洞地描绘了世间万物,呈现出的却是行尸走肉。其次,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了“艺术生产”和艺术品价值的评判标准。再者,从事精神创造的艺术家像工人一样受雇,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8]

马克思将艺术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艺术生产的思想一直伴随着马克思的艺术思想,可以说艺术是属于美学领域研究的范畴,生产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而马克思将这两种分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的词语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在他的著作中对艺术生产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为后世研究艺术及其实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王宏建,《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 王宏建《艺术概论》第2版第20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0-9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