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黄晓杏

身份证号码:440982198504201466

摘要:我国教育行业和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从现阶段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及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分析,教师还要重点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挖掘课程资源为智障儿童生活适应教育赋能。可以看出改善轻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对于轻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已经成为了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与话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增强自信心;生活适应教学

引言

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是把比较宏大、抽象的,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体验相联系,使之对学生产生意义和价值。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学生、环境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使用生活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1学前特殊教育的价值观转向

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相继增设学前班,以解决学前特殊儿童入学普及率低的问题。广东省以课题研究助推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在以早期干预为主的学前教育中,学前康复课程与活动大多为“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活动类“体育康复”课程,并且课程的理念来源于“医学康复”的概念。在医学康复的理念指引下,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在运动的“技能准确性以及活动的量”方面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缺乏“活泼、轻松、自由”的氛围,缺乏“游戏”的味道。换言之,“康复”理念下的特殊教育学前健康课程更强调“课程的功能”,强调幼儿的缺陷是否得到补偿,而忽略了幼儿成长的发展性,忽略了幼儿个体成长的需求。基于此,课题组在学前智障儿童课程发展的背景下,以儿童健康领域课程为切入点,去考虑如何构建适合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体适能课程。课题组综合比较有关体适能的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及英、美、加、澳等国的学前儿童发展指南和体育教学大纲,对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体适能课程进行了界定:基于学前智障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遵循学前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规律而开展的一系列体适能游戏活动。同时,课题组带着对“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适合学前智障儿童”的思考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构建。

2家校合作教学,拓宽教育场所的范围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应扩大培智教育专任教师的规模,使生师数量比达到恰当水平,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进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地区间、地区内培训相结合,促使教师学习先进地区教学生活化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家庭生活从情境的真实性到内容的丰富性,再到时间的延续性都优于学校,因此家庭是实行生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智障儿童家长应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为育有智障儿童感到遗憾,但不觉得自卑;孩子的能力的确有些限制,但仍有可为。学校应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并将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形式与家长共享,切实增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信心与能力,为家校合作教学奠定基础。实施家校合作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家庭作业,清晰明了地告知家长需要做的具体事项,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明确家庭教育所需家长完成的具体任务。将任务具体化不会给家长增添心理负担,如安排儿童跟随家长去菜市场或超市购物,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认识事物;穿越信号灯路口时,家长提醒儿童信号灯标志及斑马线的含义,在生活经历中学习交通规则,培养智障儿童的规则意识等。当智障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时,他们就能够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现场教学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现实情境和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也会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父母和教师对智障儿童能力的期望值也会增加。

3自卑心理及其疏导

轻度智障作用在儿童身上最大的心理落差莫过于内心的自卑,这种先天生理上的缺陷,难免会受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长此以往,轻度智障会对自己的成长丧失信心,进而致使自我评价效能感过低,会出现自己低于常人一等的错觉。轻度智障儿童在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之前,都体验过不同程度的人生失败,例如,在学校中交友层面的不顺、考试中成绩排名落后、日常生活中的受打击等等,导致他们形成了做事畏手畏脚的自卑心理。为了有效缓解轻度智障儿童的自卑心理,需要坚持积极向上的疏导策略。其一,教育者将热爱与尊重的特质进行全方位彰显,热爱与尊重是轻度智障儿童养成阳光心理的前提条件,更是促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的必要因素。教育者在对轻度智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细微周到的关怀,学会包容轻度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其二,采取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兼具的教育技巧,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锻造轻度智障儿童不言放弃、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品质。其三,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赞赏与表扬轻度智障儿童,对他们的细微变化都应该时刻关注,并给予重复性赞赏,此举有利于轻度智障儿童巩固积攒下来的优点,夯实他们的生活自信心。

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内容起点要低,学习的节奏和进度要慢,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尽量采用直接的、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智障儿, 童多种感官的特点,、 培养智障儿童的动手、 观察 、表达能力。最近几年,很多教育工作探究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及教学策略研究》中采用音乐教育方式,音乐能够刺激神经中枢系统,锻炼肌肉,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理缺陷问题。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开发智力,全面改善智障儿童的发展问题,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的干预研究》中采用音乐治疗的方式,发现治疗对轻、中度智障儿童的不良情绪具有调节和改善作用,能够促进轻、中度智障儿童积极情绪的发展;而且通过对这些儿童的治疗治疗干预,其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智体育具有特殊体育的性质之外,更偏重于生活色彩,更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有效融入社会。

结语

因此,深度改善轻度智障儿童的内心世界,既包括智力层面的发展,又包括心理层面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轻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已经积极探索一系列科学手段与方法的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形成三方面的育人合力,为轻度智障儿童早日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和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急需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培训并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好实现培智教育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吴雪萍,梁天翼,王丹丹,等.功能联动·进阶发展:适应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范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3).

[2]杨佳俊.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构建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21.

[3]邵伟德,齐静,李启迪.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可行性与建构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8).

[4]徐瑶.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22).

[5]吴雪萍.适应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