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体验的中班幼儿自主进餐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基于生活体验的中班幼儿自主进餐探索

曾雅雯

福建省厦门市祥店幼儿园 361015

摘要餐点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其不仅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同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自主进餐不同于以往的进餐模式,从“被动地等待”转变为“主动地进餐”,这是幼儿开始尝试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重要过程。

关键词生活体验;中班幼儿;自主;进餐;

虞永平教授曾说过“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他提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基于此,我们认真解读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的理论,以幼儿自主进餐为切入口:尝试一餐两点都由儿童自主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干预,鼓励孩子讨论制定自己所需要的规则,尝试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和自我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同时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力求使每个幼儿都能愉快地进餐,让自主进餐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引领幼儿自我决策,制定规则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幼儿制定规则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在一日生活中,应给每个幼儿提供自主的选择的机会、平等的表现机会和参与创设的机会,使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萌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在开学初的时候,我们与幼儿就“什么是自主进餐?”、“自主进餐该遵守什么规则?”展开相应的讨论,支持幼儿讨论制定自己所需要的“公约”。讨论后,幼儿制定了自主进餐的规则。

幼儿主动参与制定“进餐公约”的过程体现了他们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思维相互碰撞,不断讨论到商定规则,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也获得了发展。

二、营造舒适的就餐环境,调动进餐兴趣

环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一种“隐性的课程”,温馨舒适的进餐环境,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幼儿的性情和情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的同伴互动,舒适的进餐环境给幼儿一种温馨、安全、熟悉的氛围,孩子们在这样的进餐环境下,积极交往,快乐用餐。

1.餐前谈话,激发进餐食欲

餐前谈话,主要通过小谜语、闭上眼睛用鼻子闻等方式猜测今天的餐点,并且向幼儿介绍餐点中每道菜好听的名字,以及主要的食材,说一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并欣赏菜品的图片。通过“闻”、“猜”、“说”、“看”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想吃的欲望。

2.午餐播报,调动进餐兴趣

我们开展了“午餐播报”活动,在每周五的时候会提前将下周的食谱发到家长群,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让家长提前在家与幼儿共同寻找菜品的相关资料,从食材、制作方法、营养价值、菜名等角度出发,用俏皮、生动的形式向小伙伴们介绍其营养价值和菜名,如:“干贝就是贝壳里的珍珠,吃了会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胡萝卜是小兔子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所以小兔子的眼睛亮亮的。”“小小播音员”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于食物的了解及词汇量,而且激发了幼儿的食欲,伴随着期待的心情,我们的自主进餐时光开始啦。

  1. 创设环境,营造温馨氛围

秉着“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原则,结合二十四节气,根据当下的节气呈现相关墙面,如冬至的美食、南北的差异、习俗等,让幼儿对于二十四节气与美食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图示隐性提示幼儿进餐规则,寓教育于环境创设中,将文明进餐习惯潜移默化地融会贯通。我们根据每周食谱的内容由幼儿绘制每日点心,供幼儿自行翻阅,并在当天点心前由值日生向其他幼儿进行播报。幼儿商量制定的规则通过图文形式让其一目了然:饭前七步洗手法,排队取餐,正确使用餐具,吃饭时轻声细语,保持桌面干净等。

在进餐过程中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让幼儿在优美轻快的音乐声中享用美食。同时根据幼儿商量的进餐礼仪,用餐时可以进行轻声交流,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同伴,且声音不超过音乐声。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想说喜欢说的需求,又不会破坏良好的进餐的氛围。

三、幼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

  1. 值日生协助做好餐前工作,服务他人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指导纲要》的精神,中班幼儿是需要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为他人服务的。因此,在每次的餐前活动中,由当天的值日生协助做好餐前的工作,如在自主点心环节,值日生铺桌布、摆放桌椅、鲜花等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在自主午餐环节,值日生根据当天每个小组来园的情况,分发相应数量的餐具,如碗筷、擦手巾等,通过值日生的工作获得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以强化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1. 占位牌预约位置

在自主点心环节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需要选择先吃点心或先玩区域,由孩子们先拿占位牌预约就餐的位置,如已被预约则代表该位置已经有人了,其他伙伴便需寻找剩余的空位或先到区角游戏,而吃完的小朋友则需拿着占位牌去邀请其他未进餐的伙伴。

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的小朋友可能在整个自主点心中被同伴邀请了三四次,而有的小朋友一次都没有被邀请到,那么如何去让孩子知道到底谁已经用完餐了呢?很快,就有了解决办法。孩子们发现了我们班级有多余的晨检牌和“我到了”的卡袋,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和改造后,“我吃饱了”墙面便诞生啦。每位吃完的小朋友在邀请完朋友,并做完餐后漱口擦嘴的事情后,都需在“我吃饱了”墙面自己的号数上插牌,不仅一目了然,且能确保每位幼儿都有进餐。

3.幼儿自主、按需打餐,满足个体需求、减少等待

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我们便改变了以往由生活老师为每位幼儿打餐的传统模式,放手让幼儿自主管理,按照自己的需求添加饭菜,并鼓励幼儿吃多少打多少,及时添饭。自从实行了自主打餐后,我们发现孩子整体进餐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们觉得自己打饭菜更香,都想自己动手添饭添菜,不仅调动了幼儿用餐的积极性,同时也减少了以往排队等待打餐的现象。

四、餐后活动、丰富有序

因为幼儿的进餐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在速度较快的幼儿进餐结束到户外散步消食活动这段时间产生了空档。基于“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学理论基础上,我们投放了许多便于取放的操作类玩具和书籍供幼儿餐后进行游戏体验和绘本阅读。并且结合加分软件,设置评价制度,如吃饭速度快、文明进餐等进行加分,以此激发他们自主用餐的积极性。

同时,幼儿园的一体机上也呈现了图文并茂的每日食谱,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餐点的喜爱程度进行评价,如喜欢是笑脸,不喜欢是哭脸。幼儿园会根据孩子们的评价进行餐点的调整,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促进幼儿进餐的兴趣。

实施自主进餐,体现了教师放手、幼儿自主的理念。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进餐环节的有效策略,以养成良好进餐习惯为基础,增强幼儿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从而提高幼儿自主管理的能力。教师应该基于“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创造更多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充分表达表现,寓教于乐,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小环节,大学问—从小班幼儿自主进餐现状谈进餐环节的组织与实施[J].传播力研究,2017,1(11):127-128.

[2]郭晓蕾.浅谈幼儿园幼儿自主进餐行为的问题与策略[J]. 考试与评价,2016(5):26.

[3]谭清泉 .在生活环节培养幼儿自主进餐能力的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